康百萬家族又稱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間,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康店鎮定居。之后,康家在此辛勤耕讀,經商傳家,家族漸漸興旺發達,乾隆時進入全盛,漸成中原巨富。自六世祖康紹敬,至十八世康庭蘭,康家興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開創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財富格局,成為豫商的典范。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紹敬,康百萬家族第六代傳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驛丞,后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經常把俸銀拿出來周濟百姓,但面對宦官權臣貪婪索賄,卻斷然拒絕。 康大勇,康百萬家族第十二代傳人,出生于清康熙年間,又名大茂,號集義。他析產分居,購買土地,發展船運,繪制了康家發家的藍圖,奠定了康百萬家族幾百年富足的家業。 康應魁(1773-1850年),康百萬家族第十四代傳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間欽加直隸州例授征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經營基礎上,他擴建莊園、擴大商船隊伍、開拓棉布生意,積累眾多財富,富甲一方。兩次懸掛“良田千頃”金字匾額,被稱為“康百萬”,是康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 康道平,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傳人,字子履,號坦園,喜讀詩書、好練武功,曾修寨壘堡,操辦團練,保護家業。為鼓勵自己也為教育后代,起堂號為“留余堂”,并請人撰寫了“留余”二字及相關銘文作匾額懸掛于堂上。從此,“留余”成為康家的重要家訓。 康無逸,康百萬家族第十六代傳人,字勉之,號周圖,官名應甫。一生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曾倡導修建虎牢關大路,便利了東西交通。山東和鄭州黃河決口,他也不遺余力進行捐助。 康建德(1863-1919年),康百萬家族第十七代傳人,字伯宣,號竹溪,官名鴻猷,注重興辦新學,教育子弟。曾向清政府捐資百萬銀兩,被賜名“康百萬”。 康廷煜(1903-1936年),字子昭,陜西講武堂畢業,曾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任十一路軍上尉副官,回鄉后積極救危扶貧。鄉里感念其德立碑題詞“剛毅恢弘”、掛匾“毀家紓難”。 ![]() 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家規家訓 康百萬家族居住在河洛文化發源地,尊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形成了康氏家族深厚的家規家訓文化,主要包括留余家訓、康氏家訓、楹聯匾額等。 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三大莊園。民諺有云:“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近是康家田!”。從這些方面可以想見其富裕的程度。更為難得的是人家富的時間也長,常言說富不過三代,說的是守成之難。而康家卻連富十二代,歷時四百多年,密訣何在呢,就二個字——“留余”。 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華名匾之一,現懸掛于康百萬莊園主宅區一院過廳內,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留余”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上凹意為:上留余于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余于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匾上共七十四個字,正文為:
時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同留余家訓一脈相承,康百萬家族還留下“康氏家訓”,同樣書于匾上,內容為:“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短短的61字道出康家從事商業經營的根本:財富是一時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 康百萬莊園里還有諸多楹聯和匾額,如“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處世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德澤齊魯”“義赒仁里”“克慎厥猷”等。它們是康家修身齊家的名片,記載了這個家族對子孫后世的諸多提醒和告誡。 ![]() 康百萬為什么能夠富十二代?一個封建舊地主,如果沒有很好的傳家理念,不會這樣財富不斷并且民怨極小。 康家如此有錢,其祖先卻留下遺訓,一夫一妻,不許納妾; 康家注重教育,請最好的教書先生開設私塾,甚至連廁所內也放有書案,擺著筆墨紙硯,告誡子弟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學習; 康家不露富,不鋪張,就向他們蓋的宅院,雖然高大寬敞連成一片,但外表卻很簡樸厚實,并不是金碧輝煌; 他們富而講理,不欺壓百姓,一進康家大院便見到一口葉氏井,據說康家擴建住宅時買了葉家的地,但是葉家賣地不賣井,所以康家一直允許人家來打水,世世代代承認井是人家的,連名字都不改……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儒家文化當中,很核心的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也是康百萬家訓的核心要義。文明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一個民族的前人通過文字將生活經驗、處世智慧傳達給后人。家風應該是文明傳承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所以,對一個民族來說家風是非常重要的。 ![]() ●康百萬家訓摘編 留余 留耕道人①《四留銘》云:“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②后悔者。高景逸③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④老伯以留余二字顏⑤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并取夏峰先生⑥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⑦敬題。 ——康百萬莊園“留余匾”銘文 【題解】清同治十年正月初一,康家門婿、鞏縣進士牛瑄前來做客,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傳人康道平熱情接待。席間談起堂號的命名和南宋嘉定進士王伯大的《四留銘》,康道平感慨之余,牛瑄揮毫潑墨,闡釋“留余”的深意,留下“留余匾”。 【注釋】①留耕道人:即王伯大,字幼學,號留耕,南宋福州人,為官時數次被貶,但并未因此消沉,多有惠政。晚年回鄉后,建立“留耕堂”,傳世的《四留銘》在此作成。道人,是牛瑄加給王伯大的美稱,即有道德之人。②貽:同“遺”,遺留,留下。③高景逸:即高攀龍,字存之,世稱“景逸先生”,江蘇無錫人,明代政治家、思想家。④坦園:即康道平,字子履,號坦園。⑤顏:匾額題字叫顏,又指堂上或門上的楣。⑥夏峰先生:即孫奇峰,字啟泰,號鐘元,明清之際著名理學家,原籍直隸容城,晚年移居河南輝縣夏峰村,故學者稱夏峰先生。⑦牛瑄:字立庵,今鞏義市河洛鎮人,武狀元牛鳳山之子,同治乙丑科(1865)進士,授金殿傳臚,翰林院編修。工于書法,遠近聞名。 【譯文】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銘》中說:“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祿用盡,以還給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財物占盡,以還給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盡,以留給后代子孫。”大概老天爺反對貪得無厭、做事做得過分;因為太過分了,沒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說:“遇事只要讓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辦事只要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園老伯把“留余”二字題于匾額,掛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誡他的后代子孫吧!我根據老伯的想法寫下這些話,并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兒子的話,加以概括:“你們這些后輩知道發家的道理嗎?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盡做絕罷了。”時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題。 忠厚 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①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愿使人鄙②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康氏家訓 【注釋】①酬酢(zuò):賓主相互敬酒,指交際應酬。②鄙:作動詞義,輕視,看不起。 【譯文】與人經商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吃虧心,吃虧是福;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有退讓心,退一步海闊天空;日用生活開支務必存有節儉之心;操持世事,務必要存感恩之心。寧愿讓別人看到我身上有一些小缺點而輕視,也不要讓世人覺得我奸詐而產生強烈的抗拒和防備心理。前人的忠厚秉性、大智若愚,是我們后人的智慧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我們要忠厚退讓,留有余地。 孝悌 入戶問家聲,禮樂詩書孝悌千秋歲; 卷簾看春色,椿萱棠棣芝蘭滿庭芳。 ——康百萬莊園楹聯 【注釋】①椿萱:椿,落葉喬木,傳說大椿長壽,古人喻指父親;萱,草本植物,傳說可以使人忘憂,喻指母親。合稱即代指父母。②棠棣:也做常棣,《詩·小雅·常棣》篇,是一首敘述兄弟應該互相友愛的詩。后常用以指稱兄弟。③芝蘭:芝和蘭是兩種香草,今泛指優秀子弟和姐妹。 【譯文】入戶問家世聲望,奉行禮樂詩書孝悌,世代相傳,使千古不朽;卷簾看滿園春色,父母兄弟及優秀子女和睦相處,一派生機。 崇德 處世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 ——康百萬莊園楹聯 【譯文】做人處事沒有什么法則就是要一心向善;傳承家風最好的方法還是教子弟讀書。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 ——康百萬莊園楹聯 【譯文】人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心術不可違背天地意志;要注意修身養性,慎獨慎微,言行舉止要給子孫作榜樣。 勤儉 行道有福克勤有繼, 居安思危在約思純。 ——康百萬莊園楹聯 【注釋】①行道:行其所學,為之行道。②在約:在,居于。約,貧困、簡要。③思純:純,好、大。思純,想到好形勢。 【譯文】學以致用才是有福,能勤勞才有發展;在安全時要考慮到危險,貧困之時要想到好的發展形勢。 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 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 ——康百萬莊園楹聯 【譯文】 想為祖宗增光,必須教子讀書;要造福后代,最好的辦法是勤儉持家。 克儉克勤思其艱以圖其易, 是彝是訓言有物而行有恒。 ——康百萬莊園楹聯 【注釋】(1)克勤克儉:能節儉而又勤勞。《尚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2)彝訓:日常的訓誡。 【譯文】日常生活中既要節約又要勤勞,做任何事情先想實施的艱難與克服的辦法,然后努力去做才能做好;日常行為要規范,不要說空話,多干實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重義 商道無形商道即人道, 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 ——康百萬莊園楹聯 【譯文】經商的準則是無形的,經營的方式方法反映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商品是物質的、有形的,經營的商品映照的是自己的人品。 友以義交情可久, 財從道取利方長。 ——康百萬莊園楹聯 【譯文】以道義交朋友,感情方可長久;遵循規范來生財,利潤才會源源不斷。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樂觀時變, 商品為輕商德為重審世誠為。 ——康百萬莊園楹聯 【注釋】①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后也用來表示自己的志趣、見地與他人不同。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譯文】別人不要的我要過來,別人要的我就給予,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營銷策略;商品是次要的,商德是主要的,要誠實守信,合法經營。 ![]() 家風是包羅文化密碼的中國書本,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家風的建設、傳承,更是會深深地影響黨風、政風、社風、民風。“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沒有好的家規家風,既難以清白做人,也無法專心做事。康百萬家族的家風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以史為鑒,汲取營養,照亮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