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張向孔子問善人之道時,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孔子說做善事不要落下痕跡給人看到,也不要像被困于室內一樣,為行善而行善。 《聊齋志異·卷一·考城隍》中,有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意思是有心故意去做好事,表現給人看,雖然是好事也不應該獎賞。反之,如果無心做壞事,雖然錯了,也不應該懲罰。 受兩千多年儒家思想的浸潤,中國人向來推崇“無心為善”的本真之美──那份不刻意、不圖報的善舉,因純粹而動人;與之相對,“有心為善”常被視作帶有功利目的的刻意為之,易遭非議,被認為失去了善的本真。 行善的本質,便是抑制惡念、踐行善舉。無論初心如何──是為了實際利益,或是想收獲名聲,只要所行之事確能給予他人幫助與關懷,讓身處困境、亟需援手的人得到切實益處,那么這份善舉便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因此,我始終認為,即便是“有心為善”,高調行善,也當屬真善,但這種行善應以“帶動他人行善”為基本點和出發點,同時“以身作則、嚴格律己”為準則,影響和帶動他人以心向善、回報社會的心態來幫助他人,理應得到人們的贊賞與倡導。 近日,作為“有心為善”的代表人物陳光標在沉寂了十年之久之后,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上熱搜是因為貴州榕江洪災發生后,陳光標緊急調配2000萬元民生物資支援災區。 真正讓陳光標成為家喻戶曉的慈善人物是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災難發生后,他第一時間帶上60臺大型機械趕赴災區組織救援,除此外他還捐款捐物上億元,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給了他“中國首善”的稱號,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最具號召力中國慈善家”。 自此,陳光標開啟了他高調的慈善生涯,和我們傳統的“不踐跡”的行善方式不同。他高調、張揚行善的方式和中國人內斂、中庸的行事方式格格不入,許多人視其為異類,甚至招來許多人的謾罵。“作秀”“冰水造假”“魔術表演”等吸引眼球的字眼一度讓他登上了熱搜。 撇開陳光標怪異的方式不說,但是他行善的結果卻是實實在在地惠及了許多人,依然有更多的人歡迎標哥繼續他的慈善事業。貴州榕江縣政府授予他的“貴州榕江縣招商大使”“貴州村超公益慈善總顧問”“貴州榕江榮譽市民”三項稱號,是對陳光表慈善之路的又一次肯定。 當然,像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他們舉辦的慈善晚宴,也都比較高調。在很多公開場合,也常常宣傳慈善理念,這一切不但不值得抨擊,反而理應隨喜。相比那些打著慈善之名斂取錢財的人,陳光標的高調又有什么呢?至少,他的每一筆卷都是真金白銀,每一次援助都給無數身處困境的人帶去了希望與溫暖。 行善的本質,是幫助他人,是傳遞愛與溫暖。不可否認的是,無心為善,不求回報,確是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但“有心為善”,即便有心為之,哪怕摻雜著被看見的期待,只要真正解了他人之困,暖了他人之心,這份善舉同樣值得敬重。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