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龍眼肉、桂圓 采收加工:果實應在充分成熟后采收。晴天倒于曬席上,曬至半干后再用焙灶焙干,到7-8成干時剝取假種皮,繼續曬干或烘干,干燥適度為宜。或將果實放開水中煮10min,撈出攤放,使水分散失,再火烤一晝夜,剝取假種皮,曬干。 藥用部位:假種皮 產地: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臺灣最盛,廣東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園圃,廣東、廣西南部及云南亦見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科:無患子科 原植物:龍眼 植物情況:常綠喬木 ![]() 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 ![]() 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有時稍鈍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色,兩面無毛。 ![]() 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兩面均被黃褐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絲被短硬毛。 ![]() ![]() 果近球形,核果狀,不開裂,直徑1.2-2.5cm,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 ![]() ![]() ![]() ![]() ![]() ![]() 龍眼藥材性狀:假種皮為不規則塊片,常粘結成團,長1-1.5cm,寬1-3.85cn,厚約1mm。黃棕色至棕色,半透明。外表面(近果皮的一面)皺縮不平;內表面(粘附種子的一面)光亮,有細縱皺紋。質柔潤,有粘性。氣微香,味甚甜。 ![]() ![]() ![]() ![]() ![]() 優等品以片大而厚、色黃棕、半透明、甜味濃者為佳。曬干發黑、烘干色淡。 劣質品加糖,或提取后加糖。 龍眼藥性: 【本經中品 龍眼 味甘平。主五藏邪氣,安志,厭食。久服,聰明,輕身 不老,通神明,益智。】 味甘,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補脾生精,滋肝養血。 龍眼甘可益脾,潤可生精,滋肝木而清風燥,降心火而消熱煩。凡血燥木枯,風動火炎者,最宜此味。潤養肝脾,補陰生血,而不至滋濕伐陽,傷中敗土,至佳之品,勝歸地諸藥遠矣。以有益智之名,《本草》謂其寧神益智。神胎于血,智生于神,此亦固有之理也。至于驚悸不寐,根因濕旺胃逆,陽泄不藏;嚴氏歸脾,以為血虛而用龍眼,則難效矣。核治胡臭。 【本經原文】味甘,平,無毒。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 【產地】產我國福建四川廣東等地,實形圓,故名。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龍眼為滋養要藥,主益脾長肌,養心安神,治血虛怔忡勞神健忘。 【別錄】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 【括要】主補血氣,養肌肉,益虛氣,除健忘,治怔忡,開胃益脾,補虛長智。 【用量】普通二至三錢。 【禁忌】甘能作脹,凡中滿氣膈之證均忌。 【性味】 甘,溫。 【歸經】 歸心、脾經。 【功能主治】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用于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30-60g;或熬膏;或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內有痰火及濕滯停飲者忌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嚴用和《濟生方》治思慮勞傷心脾有歸脾湯,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 2.《藥品化義》:桂圓,大補陰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歸脾湯同蓮肉、芡實以補脾陰,使脾旺統血歸經。如神思勞倦,心經血少,以此助生地、麥冬補養心血。又筋骨過勞,肝臟空虛,以此佐熟地、當歸,滋補肝血。 3.《本經》: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 4.《別錄》:除蟲,去毒。 5.《開寶本草》:歸脾而能益智。 6.《日用本草》:益智寧心。 7.《滇南本草》:養血安神,長智斂汗,開胃益脾。 8.《本草通玄》:潤肺止咳。 9.《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潤五臟,治怔忡。 10.《泉州本草》:壯陽益氣,補脾胃。治婦人產后浮腫,氣虛水腫,脾虛泄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