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字,即“箕”部的部首漢字“箕”。“箕”是現代漢語次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 箕。讀jī。《說文解字》部首漢字之一。《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簸也。從竹箕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象形字。本義是簸箕。 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這里還列舉了“箕”的很多字形,這些字形在下面的“其”與“箕”的字形演變圖中均可找到。如圖: ![]() “其”與“箕”的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稱“箕”為象形字,是基于它的初字“其”的字形而來,“其”最初是象形字,后來發展為“箕”時,其實已經發展為“從竹、其聲”的形聲字。 “箕”的初字是“其”。需要注意的是,《說文》沒有“其”字。而“箕”的早期字形長期被借出作副詞或代詞“其”。于是后世就在表示簸箕義的原始字形“其”上增加了各種義符,至戰國時,這個義符較多見的形式為“竹”,于是有了“箕”字。 ![]() 有加厚邊沿的簸箕 “箕”的最初字形即簸箕的象形,可見于甲金文字,而因為簸箕的形態各異,有加邊框的,有加把手的,有加底座的……于是在增加各種義符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字形,如《說文》古文字形有三種:第一種其實就是簡單簸箕的象形;第二種象雙手捧著簸箕;第三種象形口部寬大的簸箕。籀文字形也有兩種,第一種轉變為“從匚,從其”的會意字,第地二種是加了簸箕加了底座“丌”的象形字。 箕的本義是簸箕。是揚米去糠的器具。王筠《說文句讀》:“依《玉篇》補'箕’字。今語猶觭。”《急就篇》卷三:“簁、箄、箕、帚、筐、篋、簍。”顏師古注:“箕可以簸揚。” ![]() 用簸箕揚糠的老人 《戰國策·齊策六》:“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修劍拄頤。”大帽子像簸箕,長劍支著下巴, 本義之外,箕還有其他用法: (1)掃除時盛垃圾的器具;糞箕。《廣韻·之韻》:“箕,箕帚也。《世本》曰:'箕帚,少康作也。’”《列子·湯問》:“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于是就帶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敲石挖土,用簸箕運到渤海的海邊。 ![]() 愚公移山 (2)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腿部屈在臀下;如果臀部著地,腿部向前伸開,叫作“箕踞”,是很不禮貌的。《戰國策·燕策三》:“(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實際上就是坐在地上開罵了。估計是這個坐姿像張開的簸箕,所以叫這人名字。 ![]() 箕踞 (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青龍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顆。《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南部天空雖然箕星在發光,并不能揚去谷物中的糠粃雜物。 ![]() 箕星 (4)簸箕形的一種指紋。如:斗箕。 ![]() 指紋中的斗與簸箕 (5)木名。《國語·鄭語》:“且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韋昭注:“箕,木名,服,矢房。”而且周宣王時有一首童謠說:'山桑木弓,箕木箭袋,要滅亡周朝。’ (6)地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蒲縣東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杜預注:“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此外,箕還是姓。《廣韻·之韻》:“箕,姓,《左傳》晉有大夫箕鄭。” 箕的小篆寫法如圖: ![]() 箕的小篆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