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原創的第965篇文章 1、目的性很強,對心力的消耗錙銖必較。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錢可以慢慢賺,人脈可以慢慢積,但心力和專注力是有限的,一旦浪費,就真的是不可逆的。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缺干勁,缺的是機會,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心力被消耗在了不值得的地方。 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心二意。 今天心血來潮要做自媒體,刷了一堆教程,照著拍了兩條作品,后臺顯示瀏覽量才幾百,興致就全沒了,準備收場。 他們不愿意吃那種短期內沒反饋的苦,總想找一種“手拿把掐”的確定性。 做事最大的特征,就是沉迷于追求淺層技能,興趣廣泛卻樣樣松散,淺嘗輒止成了習慣。 ![]() 而能成事的人,做法完全不同。 他們會先挑出一件最值得All in的事,把其他消耗精力的人和事全部精簡掉。 無關的聚會不去,閑聊不回,社交媒體上的噪音直接屏蔽。 整個人被推到一個封閉的精神場域里,注意力像聚光燈一樣打在目標上。 這種極度聚焦,會逼著他們進入執行的正循環——越專注,越高效,越高效,就越有成就感。 高手的核心習慣,是自己去跑一遍推理路徑,而不是直接引用別人的結論。 哪怕是驗證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比如“1+1等于2”,他們也愿意從頭走一遍邏輯鏈,反復實踐,修正自己的偏見,讓思考與客觀規律對齊。 這個過程很耗精力,也可能最后只是驗證了一個“廢話”,但走完的那個人,和直接搬用別人結論的人,成長密度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務實,懂得無用方為大用,做事干脆,決策靠數據和事實;后者人云亦云,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2、受得了委屈,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 在社會上混,委屈是日常。 人和人之間的信息差、利益差、權力差,隨便一碰就能讓你覺得自己不值一提。 弱的人在委屈面前,情緒先崩,行動就跟著停;強的人挨了巴掌,可能會疼,但立刻開始想怎么接著打下一局。 俞敏洪在北大讀書時,曾經給喜歡的女生寫過情書,甚至不止一次,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不是轟轟烈烈的拒絕,只是安靜得像掉進水里的石頭——不回、不提、不承認。那種冷處理,比直接說“不”還讓人難受。 他后來回憶,這段經歷讓他干脆決定不再談戀愛,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和未來的打算上。 當時的他,家境貧寒,身上穿的是打補丁的衣服,出校門前要先摘掉校徽,怕別人看不起北大。 這份自卑和挫敗,不會在臉上表露,卻在心里生了繭——委屈是有的,但他選擇把情緒收好,轉向能掌控的地方。 很多人遇到類似的事,會陷在“我是不是不夠好”的念頭里越想越深,甚至一蹶不振。 而俞敏洪的處理方式很笨,也很實用:不去耗在無法改變的地方,把力氣攢著去換更確定的籌碼。挨得住這種悶虧的人,大多走得比別人遠。 社會從來不保證公平,但它會偏愛那些挨打還肯往前走的人。 很多人敗在不是能力不夠,而是一次挫折就宣布自己出局。 你得讓自己具備在泥里摔一跤還能爬起來的力氣,否則永遠只能在邊緣徘徊。 3、懂得利用人性,而不是像老實人那樣單純做事。 很多人剛進社會,帶著校園里的邏輯——我對你好,你就會對我好;我幫你,你就會感激我。 這在商業世界里,往往是自毀。 我見過一個大學生創業,真心想給員工好的環境:工資高、空調涼、零食飲料管夠、衣服免費送。 結果半年不到,團隊普遍懶散、效率低下,公司現金流斷掉直接垮了。 最大的問題就在這點,善意能換來回報。 但事實是,人性是會被條件養刁的,慣出來的不是忠誠,而是索取。 利用人性,不是讓你去害人,而是別試圖用討好換利益。 該威壓就威壓,該立規矩就立規矩。 人是利己的,規則感和利益綁定才是合作的長久之道。 文明社會的外殼下,依舊是權力結構在運行,法律只是把原本的血腥廝殺換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較量。 道德看似溫柔,其實是強者劃定的生存邊界; 消費主義看似自由選擇,本質是用欲望綁住你。 ?? 推薦一本好書:《深層認知》 帶你拆開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重新建立能在現實里跑通的思維框架。 |
|
來自: 新用戶6232PPU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