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匈奴列傳》開篇明確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那匈奴人是不是夏人后裔呢?我們翻一翻史記之前的文獻,其實對這個事的記載是一片空白,難道這是司馬遷自己腦補的嗎? 邏輯上講,司馬遷自己不可能胡編亂造。他寫史記除了借鑒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以及皇家圖書館檔案、民間書籍等資料,還遍游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調查,治學還是比較嚴謹的,說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一定是有所本。 ![]() 文獻沒有記載,那極大概率是在實地探訪中獲得這個信息的。司馬遷游學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他自己說:“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事?!?/span>“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 “北過逐鹿”“北自龍門至于朔方”這些描述,說明司馬遷到過漢匈對抗的最前線。其中朔方郡是武帝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由衛青、李息擊敗匈奴,收復河套以南地區后設置的。匈奴為夏人后裔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司馬遷在朔方游歷時獲得。當然了,這個也是猜測,具體怎么回事,只有司馬遷本人最清楚。 那匈奴是夏人后裔的說法有沒有其它的證據支持呢?其實還是有一點的。 通過現代基因技術,我們發現南北匈奴人群有著明顯的基因差異:南匈奴Y染色體以O3(新O2)為主,與中原人群高度重合;北匈奴則以R、Q、N等類型為主。這種差異表明,南匈奴可能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東亞土著為主體,北匈奴更多的是歐亞草原人群。 不過,上面的證據并不能完全證明南匈奴和夏人之間有確定的關系。要想最終證實,還得有賴于今后的考古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