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人物生平 - 出生與早年經歷:柳公權生于778年,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出身士族官宦之家,幼年好學,善于辭賦,懂韻律,受兄長柳公綽影響,對書法產生濃厚興趣。 - 入仕與升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狀元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后赴夏州任李聽幕僚。元和十五年(820年),書法才能得到穆宗賞識,授翰林院侍書學士。先后歷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世稱“柳少師”,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865年去世,享年88歲,獲贈太子太師。 書法成就 - 書法風格:初學王羲之,后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顏真卿、歐陽詢之長,自創“柳體”。其書法以骨力勁健見長,結構嚴謹,點畫爽利挺秀,與“顏體”齊名,并稱“顏筋柳骨” 。 - 代表作品:楷書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前者結體狹長,點畫粗細反差明顯,結構渾然一體;后者結體中宮收緊,主筆舒長清健,于謹嚴中呈疏朗之勢。行書代表作有《蒙詔帖》,風格豪放雄逸,體勢遒勁流麗 。? 政治作為 - 忠君筆諫:柳公權為人剛正不阿,敢于直言進諫。曾對唐穆宗說“心正筆正”,借書法勸誡君主修身治國,傳為美談。唐文宗時,也多次直言帝王應關注人才選拔和賞罰制度等政事。 - 歷仕多朝:歷經穆宗、敬宗、文宗等七朝,在朝堂中以直諫聞名,其剛正的品格和卓越的書法才能,使他深受各朝皇帝的賞識與重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文化氛圍。 文學成就 柳公權亦工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作品體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和藝術修養 。 



柳公權學習書法博采眾長,歷經多個階段,最終自創“柳體”,其學習路線如下 :
- 早期師法多家:柳公權早年從鍾繇、王羲之的書體中汲取營養,同時仿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初唐大家的字體。這一時期從他二十幾歲到六十歲左右,代表作品如四十三歲時所書的《左常侍薛蘋碑》、四十七歲時的《大覺禪師塔銘》等,雖部分書跡已不存,但可從中看出其早期對前人書體的學習與借鑒。 - 吸收顏體精髓:柳公權從顏真卿書中所得最多,蘇軾曾評價“柳少師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他學習顏真卿楷書的筆法、結字法度,并將顏體的雄媚書風變為秀中有雄,還學習顏真卿人格與書品結合的特點以及變法精神,如《玄秘塔碑》就被認為出自顏真卿的《郭家廟碑》。 - 形成獨特柳體:至《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柳體已大成。其筆畫間有了自家面目,橫畫長者瘦挺舒展,短者粗壯有力;豎畫較粗為主筆且富有變化;撇畫長者輕、短者重,捺畫必重,鉤、踢、挑必頓后回鋒迅出。柳體以瘦勁著稱,骨力堅挺,與顏真卿并稱“顏筋柳骨”。 - 后期持續精進:八十歲以后,柳公權進入人生和書藝創作的晚期,他依然讓生命與書藝交互滋養,繼續從其他書家及民間書藝中汲取養料,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書法藝術,保持著對書法的熱愛與鉆研,直至去世。 



柳公權的書法風格以“瘦硬挺拔、骨力勁健”為核心,形成獨樹一幟的“柳體”,與顏真卿“顏體”并稱“顏筋柳骨”,對后世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楷書規范的確立與傳承 柳體楷書在筆法和結體上極具規范性:筆畫棱角分明(如橫畫起筆多“方筆”,捺畫收筆重頓),結字嚴謹緊湊(中宮收緊、四周舒展),章法整齊莊重。這種高度程式化的風格,成為后世學習楷書的重要范本,尤其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時代,柳體因“規矩森嚴”被視為書寫規范的標桿,推動了楷書作為官方文書、碑刻、典籍書寫的標準化進程。至今,柳體仍是書法初學者入門的經典教材(如《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其筆法體系為楷書的傳承提供了清晰路徑。 2. 對“書品即人品”理念的強化 柳公權不僅以書藝著稱,更以“心正筆正”的典故聞名(相傳穆宗問筆法,他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種將書法風格與人格修養結合的理念,被后世文人推崇為“書道”核心。他的書法中蘊含的剛直、嚴謹之氣,被視為其高尚品格的外化,影響了后世書家對“書品”與“人品”統一性的追求,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等均強調書法應體現作者的精神境界,這一思想與柳公權的實踐密不可分。 3. 對后世書家及流派的啟發 柳體的“骨力”與顏體的“筋肉”形成互補,共同構建了唐代楷書的巔峰,為后世書法風格的多元發展提供了參照。宋代米芾雖批評柳體“丑怪惡札之祖”,卻也在其書作中吸收了柳體的勁健筆意;元代趙孟頫融合柳體的嚴謹與二王的靈動,形成“趙體”;明代董其昌、清代何紹基等書家,也從柳體中汲取瘦硬筆法的養分,用于豐富自身風格。此外,柳體的碑刻書法對后世碑學運動亦有間接影響,其碑刻中的剛勁氣象,與清代碑學推崇的“金石氣”相呼應。 4. 在實用書寫與藝術審美中的雙重價值 柳體因結構清晰、辨識度高,不僅適用于藝術創作,也在實用書寫領域(如印刷字體、匾額題字等)被廣泛借鑒,成為漢字審美與實用功能結合的典范。至今,柳體的筆畫特征仍影響著現代漢字的設計(如部分印刷體、電腦字體),其“瘦硬通神”的美學特質,也為書法藝術的審美多樣性提供了重要支撐。
總之,柳公權的書法風格不僅在技法層面為楷書樹立了標桿,更在文化層面將書法與人格、倫理相聯結,其影響跨越千年,至今仍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坐標。 
柳公權學書法的故事,最著名的是他向無臂老人拜師的經歷 。
柳公權十二歲時就已能吟詩作賦,寫得一手好字,被稱為神童,漸漸有些驕傲起來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舉行“書會”,得意地寫下“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認為自己字寫得很好 。這時,一位賣豆腐的老人路過,看了他的字后,搖搖頭說這字軟塌塌的,沒有筋骨,還不如別人用腳寫得好 。
柳公權不服氣,次日便按照老人所說,來到華原城里 。他看到一位沒有雙臂的黑瘦老者,正用左腳壓紙,右腳夾筆寫對聯 。老者的字揮灑自如,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人們陣陣喝彩 。
柳公權十分慚愧,跪地請求老人收他為師,請教寫字秘訣 。老人推辭不過,用腳寫下:“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將這句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最終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 


柳公權學書法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對我們的學習、成長乃至處世都有諸多啟示:
1. 戒驕戒躁,虛心向學 柳公權早年因小有成就便驕傲自滿,直到見識到無臂老人用腳寫字的精湛技藝,才幡然醒悟——真正的強者永遠藏于民間,天外有天。這提醒我們,無論在哪個領域,取得成績后更要保持謙遜,避免因自滿而停滯不前。唯有放下身段,才能看見自身不足,吸納他人長處。 2. 功夫在平時,積累出真功 無臂老人以“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點破書法真諦:技藝的精進沒有捷徑,唯有日復一日的堅持與積累。柳公權此后刻苦練字,磨厚了繭、補爛了衣肘,最終成就“柳體”,印證了“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這告訴我們,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是枯燥卻扎實的付出,耐得住寂寞、經得起重復,才能在時光中沉淀出真本領。 3. 博采眾長,自成一格 老人的“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道破了學習的關鍵:既要廣泛借鑒前人經驗,又要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柳公權正是先師法鐘繇、王羲之、顏真卿等大家,再融會貫通,才形成獨樹一幟的“瘦硬挺拔”風格。這啟示我們,學習不應局限于單一路徑,要在吸收多元養分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4. 以“心”馭技,德藝兼修 柳公權后來提出“心正筆正”,將書法與人格修養結合,這與他早年的頓悟一脈相承——技藝的高低,終究離不開內心的境界。他從“字無筋骨”到“骨力勁健”的轉變,不僅是筆法的成熟,更是心態的沉淀。這提醒我們,無論追求何種技藝或事業,修“技”必先修“心”,正直的品格、沉穩的心態,才是支撐技藝走得更遠的根基。
這些啟示跨越千年,至今仍在告誡我們:真正的成長,始于謙遜,成于堅持,歸于真誠。 



學習柳公權的書法(柳體),需抓住其“瘦硬挺拔、骨力勁健、結構嚴謹”的核心特點,同時避免陷入機械模仿的誤區。以下是需要重點注意的幾個方面:
1. 筆法:求“勁”忌“枯”,把握“方筆”與“骨力”
柳體筆法以“方勁”著稱,橫畫起筆多“切刀式”方筆(如《玄秘塔碑》中“言”“寺”等字的橫畫起筆),豎畫挺拔如劍(“中”“豎”等字的中豎),撇捺收筆重頓而有力(“之”“捺”等字的捺腳)。
- 避免刻意求“方”:初學者易將方筆寫得生硬割裂,需注意方筆是“折鋒”“頓筆”自然形成的棱角,而非刻意描補,要在提按轉折中體現力度,而非機械切割。 - 力避“瘦硬”變“枯柴”:柳體“瘦”是相對顏體的豐腴而言,實則瘦中帶韌,需保持筆畫線條的質感(中鋒行筆確保線條圓潤),避免因追求“瘦”而寫得干癟乏力。
2. 結體:求“嚴”忌“僵”,理解“中宮收緊,四周舒展”
柳體結構被譽為“鐵畫銀鉤”,特點是中宮(字的中心區域)極度收緊(如“密”“寶”等字的中部緊湊),而四周筆畫(長橫、長豎、撇捺)向外舒展,形成“內緊外松”的張力。
- 避免結構拘謹:初學者易因追求“嚴謹”而將字寫得僵硬擁擠,需注意“收緊”是為了突出“舒展”,二者需平衡(如“街”“林”等左右結構的字,需保持部件間的呼應與透氣)。 - 忌對稱刻板:柳體看似規整,實則暗藏變化(如“水”“火”等字的左右筆畫長短、角度略有差異),避免機械對稱導致字態呆板。
3. 臨帖:先“精”后“博”,從經典碑帖入手
柳體的代表作《玄秘塔碑》(早年風格,勁健峭拔)和《神策軍碑》(晚年風格,圓潤渾厚)是臨習首選,需分階段精研:
- 初期“對臨”求準:逐字對照,細究筆畫位置(如橫畫的傾斜角度、豎畫的長短比例)和結構疏密,避免憑感覺“自由發揮”。 - 后期“意臨”求神:在形似基礎上,體會柳體“骨力”背后的氣韻(如筆畫間的呼應、整行的節奏感),避免淪為“館閣體”式的刻板模仿。 - 博采對比:可結合顏真卿(豐腴)、歐陽詢(險峻)的楷書對照臨習,更能凸顯柳體“瘦硬”的特質,避免陷入單一風格的局限。
4. 章法:求“整”忌“板”,注重整體氣韻
柳體碑刻多為楷書,章法整齊莊重,但并非字字孤立:
- 字距與行距:保持均勻但不死板,注意上下字、左右行的呼應(如相鄰字的筆畫長短、輕重可略作調整,避免機械重復)。 - 墨法輔助:柳體以“干硬”見長,但行筆中可通過提按調節墨色濃淡(如起筆重頓墨濃,行筆輕提墨淡),增強線條的立體感,避免通篇墨色僵硬。
5. 領悟“心正筆正”:以“意”馭筆,忌只練技不修心
柳公權提出“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其書法的“骨力”不僅是技法產物,更源于剛直品格的外化。臨習時需避免只追求“形似”,而要在書寫中體會其嚴謹、剛勁的精神氣質——提筆時沉心靜氣,行筆時果斷有力,才能讓字真正透出“筋骨”而非“匠氣”。
總之,學柳體需“既守其規,又得其神”:先通過精準臨習掌握技法框架,再融入對其風格與精神的理解,方能避免“畫虎類犬”,真正領會“顏筋柳骨”中“柳骨”的精髓。 




柳公權沒有專門的書法論文流傳于世,但他有一些重要的書法理論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是“心正則筆正”。
據史料記載,穆宗皇帝曾向柳公權請教如何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心正則筆正”。這一觀點將書法美學與人格倫理相關聯,指出書家“心正”才能寫出好作品,開創了書法品評中將美學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的先河。此外,柳公權晚年曾書“諫筆十二箴”進呈文宗,其中“方圓互用”之論,體現了其書法的美學觀念。 最后用一首兒歌來做個結尾吧:) 《柳公權寫字歌》 柳公權,書法妙,柳體字兒有門道。橫畫方,豎如劍,撇捺有力像弓弦。 中宮緊,外舒展,筋骨挺拔不軟綿。玄秘塔,神策軍,碑刻字字是典范。 少年傲,遇師點,八缸水磨出真顏。心正筆正記心間,練字先把品格煉。 臨帖勤,多鉆研,瘦硬風骨代代傳,中華書法美名揚,柳體精神永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