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健康是身體的根基,肝、心、脾、肺、腎各有“軟肋”:肝怕郁,心怕累,脾怕濕,肺怕燥,腎怕虧。這15種常用中成藥,針對五臟不同問題,幫你精準調理,少走彎路。 一、養肝護肝:疏肝、降火、補陰全兼顧 1. 肝血不足(頭暈眼花、月經量少)——歸芍地黃丸 ![]() 作用:滋肝腎、補陰血,適合肝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咽干、腰腿酸痛,尤其女性經期后更適用。 2. 肝火旺盛(眼睛紅、脾氣急)——龍膽瀉肝丸 作用:清肝膽、利濕熱,緩解肝火引起的口苦、眼睛紅腫、小便黃,以及肝膽濕熱導致的皮膚瘙癢。 3. 肝氣郁結(情緒差、脅肋脹)——逍遙丸 作用:疏肝健脾、養血調經,適合情緒低落、嘆氣多、經期乳房脹,伴有沒胃口的人,男女都能用。 二、養心補心:從虛到實都能調 4. 心陰虛(心煩、失眠)——天王補心丸 作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適合心陰不足引起的心煩失眠、手腳心熱、口干,像給心臟“補水”。 5. 心氣虛(心慌、氣短)——柏子養心丸 作用:補氣、養血、安神,緩解心氣虛導致的心慌、易受驚、乏力,適合平時操心多、總覺得累的人。 ![]() 6. 心血不足(臉色白、心悸)——人參歸脾丸 作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針對心血不足的臉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補氣血又養脾。 三、健脾補脾:從氣虛到濕盛都覆蓋 7. 脾氣虛(沒力氣、消化差)——四君子丸 作用:益氣健脾,適合脾氣虛的食少便溏、渾身乏力,是補氣的基礎方,平和不燥熱。 8. 脾陽虛(怕冷、拉肚子)——附子理中丸 作用:溫中健脾,緩解脾陽虛的胃部冷痛、吃涼就拉、手腳涼,像給脾胃“加暖爐”。 9. 脾虛濕盛(肚子脹、大便黏)——參苓白術丸 作用:健脾祛濕,針對脾虛生濕的身體沉、大便黏馬桶、舌苔厚膩,補脾氣的同時排濕氣。 四、清肺養肺:從寒到熱皆可治 10. 肺氣虛(氣短、易感冒)——玉屏風顆粒 作用:益氣、固表、止汗,適合肺氣虛的氣短乏力、愛出汗、反復感冒,像給肺部“加屏障”。 ![]() 11. 肺陰虛(干咳、口干)——養陰清肺丸 作用:養陰潤燥、清肺利咽,緩解肺陰虛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尤其秋天干燥時用合適。 12. 肺熱(咳嗽、黃痰)——清肺化痰丸 作用:清肺化痰、止咳,針對肺熱的咳嗽痰多(黃稠)、嗓子痛,幫肺部“清垃圾”。 五、強腎補腎:分陰陽、補精髓 13. 腎陰虛(腰膝酸、盜汗)——六味地黃丸 作用:滋陰補腎,適合腎陰虛的腰膝酸軟、手腳心熱、盜汗,不適合怕冷的人。 14. 腎陽虛(怕冷、夜尿多)——桂附地黃丸 作用:溫補腎陽,緩解腎陽虛的腰膝冷痛、手腳涼、夜尿多,給腎“添火力”。 15. 腎精虧虛(腰酸、精力差)——五子衍宗丸 作用:補腎益精,針對腎精不足的腰膝酸軟、遺精、精力差,平和補精不上火。 選藥的3個小技巧 1. 先看“虛實”:氣虛、陰虛是“虛證”,用補藥(如四君子丸、六味地黃丸);火旺、濕熱是“實證”,用清瀉的藥(如龍膽瀉肝丸、清肺化痰丸)。 2. 結合“癥狀”:比如同樣是脾虛,沒力氣選四君子丸,拉肚子選附子理中丸,大便黏選參苓白術丸,對癥才有效。 3. 別久服“猛藥”:清瀉類藥(如龍膽瀉肝丸)最多用7天,補藥(如桂附地黃丸)癥狀緩解后就停,避免過猶不及。 五臟調理講究“缺啥補啥,有火清火”,肝郁結用逍遙丸,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丸,脾虛濕盛用參苓白術丸……按癥狀選對藥,五臟調和,身體自然安康。如果用藥2周沒改善,或癥狀加重,及時找醫生辨證調理。? |
|
來自: 懷寧都是好樣的 > 《心肝脾肺腎五臟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