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了。 上班的時候,在公司聽老板的,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兒就行。 可自從那個小小的、軟乎乎的生命來到我身邊,一切都變了。 我好像突然就成了他世界里的“女王”,他幾點鐘餓了要吃奶,困了要睡覺,今天穿小恐龍的衣服還是小熊的,全都由我一個人說了算。 我的心情好壞,似乎能直接決定這個小家一整天的晴雨。 這種“大權在握”的感覺,說真的,一開始還挺有成就感的。 但沒過多久,真正的考驗就來了。 我兒子在頭幾個月,是個出了名的“高需求寶寶”,說白了就是愛哭。 那種哭聲,又尖又長,感覺能把天花板都給掀了,一波一波地,像針一樣扎在我那根快要繃斷的神經上。 不知道有多少個深夜,我抱著懷里這個聲嘶力竭的小東西,又困又崩潰,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在咆哮: “你到底想干嗎?能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 ![]()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當成一個需要安撫的、無助的小嬰兒,反而下意識地覺得,他是在故意跟我“對著干”。 我把他天生用來求救的哭聲,當成了一種對我的挑釁。 直到有一次,我因為整夜沒合眼,所有的焦慮和煩躁都沖上了頭頂,終于沒忍住,對著哭個不停的他低吼了一句: “別哭了行不行!” 我清楚地看到,他小小的身體猛地一顫,哭聲瞬間就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讓我心碎的、帶著恐懼和委屈的抽噎。 那一瞬間,我的腦子“嗡”的一聲,像是被什么東西狠狠地敲醒了。 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我的“權力”是多么粗暴,也看到了他的恐懼是多么真實。 他不是不乖,他只是在用他唯一會的方式告訴我: 媽媽,我餓了,我冷了,我害怕,我需要你。 而我,卻只看得見自己的失控,看不見他的需求。 ![]() 從那天起,我開始瘋狂地看各種育兒書,想從書里找到讓他“變乖”的魔法。 怎么科學地做輔食,怎么溫柔地做撫觸,怎么建立規律的作息。 我像在公司執行一個KPI項目一樣,嚴格地、一絲不茍地執行著書本上的每一個步驟。 有段時間,效果似乎很不錯。 可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個全新的、更具挑戰性的難題來了——尖叫。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在超市,他看到一整排他最愛喝的酸奶,那種巨大的快樂在他小小的身體里瞬間引爆,他興奮地發出了一聲刺耳的尖叫。 周圍的人都齊刷刷地看過來,那種目光,像探照燈一樣打在我身上,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透了。 我下意識地,一把捂住他的嘴,壓低聲音,又急又氣地訓斥他: “不許叫!在外面要安安靜靜的,懂不懂!” 他愣住了,眼睛里滿是困惑和委屈,剛剛還像小星星一樣閃著光的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了下去。 ![]() 回家的路上,我開著車,心里堵得特別難受。 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的《全腦教養法》,那本書就像一本孩子的大腦“使用說明書”,淺顯易懂。 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解釋說,孩子的大腦分為沖動、感性的“樓下大腦”和理性、克制的“樓上大腦”。 在兩歲這個年紀,“樓上大腦”——那個負責思考、計劃和情緒管理的部分——還像個正在施工的毛坯房,亂糟糟的,根本沒法用。 當巨大的快樂在“樓下大腦”像煙花一樣炸開時,那座通往“樓上”尋求理性幫助的樓梯,其實還沒修好。 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尖叫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來釋放這股他自己也無法控制的巨大能量。 ![]() 想明白這一點時,我才感覺自己,是第一次真正“看見”了我兒子。 他不是在故意“搗亂”,他只是在用他小小的身體,笨拙又努力地,去擁抱一份巨大的快樂。 再后來,當他又一次因為開心而準備尖叫時,我沒有像以前那樣去制止。 我選擇蹲下來,讓自己和他平視,然后笑著一把抱住他,在他耳邊用一種夸張的、分享秘密的語氣輕輕說: “哇,寶寶是不是看到好東西,開心到要爆炸啦?” “媽媽知道你現在超級開心,咱們能不能用一個悄悄的歡呼,只告訴媽媽一個人呀?” 他亮晶晶的眼睛看著我,用力地點了點頭,然后把小拳頭舉到嘴邊,做了一個滑稽又可愛的口型,無聲地喊了一聲“耶”! 那一刻我徹底明白了,我看過再多的方法論,都不如我真正“看見”他內心需求的那一秒鐘來得重要。 那些書本教給我的是具體的“術”,但真正能滋養我和他之間關系的,是“道”——是那份愿意蹲下來,去理解他所有行為背后原因的同理心。 ![]() 我們為人父母,就像是突然被授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當孩子完全服從我們時,那種滿足感很容易讓人上癮; 而當他們用哭鬧、尖叫來反抗時,那種失控感也足以點燃我們所有的怒火。 但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這份“權力”不是用來控制的,而是用來保護的。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個永遠正確、永遠冷靜、高高在上的領導,而是一個能在他哭泣時讀懂他的無助,能在他尖叫時理解他的快樂,能在他犯錯時依然溫柔接納他的不完美的同行者。 ![]() 你是否真的“看見”了你的孩子? 這與你讀了多少本書、掌握了多少技巧,其實關系不大。 當你能真正看見他,你就會由衷地明白,他的一切行為都有跡可循,他不是在挑戰你的權威,他只是在用他所有已知的、有限的方式,努力地長大。 而擁有同理心,愿意去看見和理解,就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禮物。 這個禮物,比最新款的樂高有趣,比環球樂園的門票深刻。 因為這份理解所散發出的光,將永遠照亮他內心的每一個角落,讓他無論走到哪里,長到多大,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來自父母的、最堅實、最溫暖的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