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這么多年來,寫了很多關于墨西哥的仙人球和龍舌蘭、南非的肉錐和塊根植物,我還是第一次接觸泰國的植物。 一葉龜我早就聽說過它的名字,只不過一直沒有深入的了解它,最近一查才知道,它跟上篇的龍甲龜一樣,也是產自泰國。 拉丁:Stephania kaweesakii “nova” 因其后綴又被稱為“諾瓦龜”,在網外中顯示,又可簡寫為:Stephania nova,臺灣那邊稱其為:大葉山烏龜,藍葉山烏龜。 屬:千金藤屬 防己科 泰國擁有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與海南島頗為相似,全年溫度維持在18℃以上,根本沒有冬天。 一葉龜就原產于泰國的山林中,生長在排水良好、有一定水分和陽光的石灰巖土壤中。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光照也不算特別強,有點散射光的那種地方,它就長得挺自在。 ![]() ![]() 想來一葉龜也真是好福氣,竟然生長在這種四季溫暖又不缺水的地方,反觀那些仙人掌、龍舌蘭、肉錐等植物,更像是生長在苦寒之地。 ![]() 回到正文,一葉龜在泰國的受歡迎程度,那可真是不低。就像咱們這兒大家喜歡養綠蘿、多肉一樣,泰國人對一葉龜也是情有獨鐘。 不管是家里的小陽臺,還是一些植物園、園藝店,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朋友之間聊天,說不定還會交流養一葉龜的心得,可見它多受待見。 那它究竟有何等的魅力引得大家為之傾倒呢? 就我自己來說的話,我對它的名字有先入為主的印象。 “一葉龜”,可不就是只長一片葉子的植物嗎? 我在腦海中搜索了一下,我只見過一葉蓮,似乎還從未在塊根圈中見到過這么大的塊根上只長一片葉子的植物,這瞬間就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一起來看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葉龜的塊莖呈不規則的形狀,橫的,豎的,五花八門的造型都有,表面坑坑洼洼的,帶著一種自然的粗獷感,和上面精致的葉子搭配起來,還挺有反差萌。 ![]() 葉子就從塊根的頂端冒出,葉片光滑,形狀也挺別致,有點像心形,又帶著點棱角,邊緣還微微向上翹著,就像一個小托盤,仔細觀察之下,葉脈突出,更像是迷你版的荷葉。 我還以為它的葉子只有綠色呢,但是看了這么多圖,竟然紅的,黃的,紫的都有,這也太神奇了吧? 紅的發光發亮,在光照下,更是美的不可方物。 那么它的葉子究竟為何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呢? 查了一下,原來光照是個重要因素,它就像葉子的 “調色師”,光照合適且充足(不直射),葉綠素合成得多,葉子就濃綠有光澤;光照不足,葉綠素生成少,顏色就淺淡。 生長階段也在起作用,剛冒出來的新葉,還沒完全發育好,葉綠素含量低,顏色偏淺,像嫩黃綠色;等葉子成熟了,葉綠素積累夠了,就成了深綠色。 看到這里,可能有不少花友跟我一樣納悶,明明叫 “一葉龜”啊,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葉子呢? 其實這名字的由來,大概率和它小時候的樣子有關。你想啊,剛發芽的時候,它通常就只冒出一片小小的葉子,孤零零的,看著特別顯眼。可能就是因為這剛長出來時 “一葉獨苗” 的模樣,才得了這么個名兒。 但等它慢慢長大,可就不是那回事了。只要養護得當,根莖吸收到足夠的養分,就會不斷冒出新的葉子,一片接一片,慢慢就變得枝繁葉茂了。 就像咱們人小時候可能瘦瘦小小,長大了就會長得高大壯實一樣,植物也有自己的生長節奏。所以 “一葉龜” 這名字,更像是記錄了它剛 “出生” 時的樣子,并非指它一生只有一片葉子。 原來如此,真是越扒越有意思。 ![]() ![]() 再說說它的花,花朵非常小,呈淡黃色,一串一串的。 ![]() 一葉龜在園藝環境中還是很好養的,它不喜歡直射光,反正在散射光中長的更好,這也是它深受泰國花友喜愛的原因之一,不為別的,大家都是陽臺黨嘛! 不管是在窗臺上,陽臺上,還是茶幾上,只要給它一點光照就可以了。 小小的塊根配上這種小小的盆,真的特別有禪意,也非常養眼。 配土以顆粒土為主,透氣透水,澆水呢,要把握好度,不能太勤,等盆土表面干了再澆,澆就澆透,但不能積水,不然根莖容易爛。 溫度方面,它喜歡溫暖的環境,冬天要注意保暖,別讓它受凍,低于15度會落葉休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