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開采行業的桶油主要成本包含以下五項,分別是桶油“生產作業費”、“折舊、折耗 與攤銷費用(DD&A)”、“棄置費”、“銷售及管理費”和“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金”。 ![]() ![]() 2023年公司桶油主要成本的構成,49%由折舊、折耗與攤銷費用構成,26%來自作業費用,14%來自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金,8%來自銷售及管理費,3%來自棄置費。 其中“折舊、折耗與攤銷費 用”以及“作業費用”構成公司桶油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本文將梳理近期對“DD&A”、“作業費”、“稅金”三項成本的學習記錄。 一、桶油DD&A是成本的重中之重: 桶油DD&A代表了石油公司在開始商業性生產前發生的費用和有關固定資產的折耗、攤銷、折舊,通常與礦區權益支出、勘探投資、開發及生產資本化投資有關,尤其是開發及資本化投資。 公司的DD&A已經從2015年高點的23.53美元/桶油當量降至2023年的14.06美元/桶油當量,降幅40%,2024年略有上升。 當期桶油DD&A = F/P1 + W/PD: 其中: F:期初累計公共設施投資 W:期初鉆完井投資 P1:期初證實儲量 PD:期初證實已開發儲量 簡單說就是:每桶油的折舊成本= (公共設施總投入÷總儲量) + (鉆井總投入÷已開發儲量) 公式各部分詳解 F - 期初累計公共設施投資,即為整個油田建設的基礎設施總花費。好比建果園的圍墻、灌溉系統、倉庫等共用設施。這些設施服務于整個油田,不是單口井專用的 P1 - 期初證實儲量,即地質確認肯定能采出的總油量。好比果園里所有確定能收獲的蘋果數量。包括:已經能采的+ 還沒開發但確定有的儲量 W - 期初鉆完井投資,類似所有油井的鉆井和完井總花費。好比雇人摘蘋果的所有人工費。這筆錢是直接花在'生產動作'上的。 PD - 期初證實已開發儲量,是已經準備好能立即采出的油量。這部分儲量不需要再投資,直接可以生產。已經摘下來放在籃子里的蘋果。 折舊分兩部分: (1)公共設施折舊(F/P1),即油田基礎設施的成本按總儲量分攤。這就像果園圍墻是為所有蘋果服務的,所以折舊要平攤到每個蘋果。 (2)鉆完井折舊(W/PD),鉆井成本只由已經開發的儲量承擔。類似采摘工錢只為已摘的蘋果服務,不關還沒摘的事。 (3)這樣合并計算能更準確反映,基礎設施的長期投資效益,鉆井投資的即時回報,不同性質投資的回收方式。 中海油通過提高采收率增加P1和PD,優化投資降低F和W,實現了桶油DD&A成本呈穩步下降趨勢。這里存在會計可調節的余地,比如增加證實儲量P1與已開發儲量PD去調節分母,或者選擇軟柿子捏去降低相關投資(F或者W)。這些手段短期可以平滑業績,不過拉長時間看,中海油的成本持續下降,說明公司的管理能力仍然優秀,競爭力較強。 二,作業費: 對于海洋石油企業來說,作業費包括海上人員費、油料費、信息通訊氣象費、維修費、油氣水處理費、油井作業費等14大科目。作業費用按是否與產量相關可分為固定費用(例如海上人員費、直升機、供應船、油料、維修費等)和可變費用(主要包括油氣水處理費、油井作業費、租賃費等)。 作業費用一般與油價正相關,高油價會通過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提高石油開采環節的物料花銷,從而提高桶油作業費用;低油價通過相同渠道降低人 員物料成本的同時,也驅使石油公司加強成本管控,進一步降本增效。 中國海油作業費用自2014年起亦呈現下降趨勢,中途年份因提高產出效率采取優化措施增加工作量、油料/藥劑等材料價格隨油價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影響有所波動,但到2023年公司作業費用已降至7.54美元/桶油當量,相較2014年降幅達38%,亦位居行業前列水平。 中海油的操作成本持續在降低,對比其他油企業也不遜色。雖不及沙特與俄羅斯等天選之子的成本低,但是也好于國內與美國的眾多企業。 各個油企的資源稟賦與經營能力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對比桶油成本孰高孰低。地質條件是影響原油生產操作成本的最根本因素。地質條件是經過數億年演化而來的,由此帶來的生產成本優勢是不可替代的,地區間也很難發生較大的改變。 原油埋藏深度越深,相應的操作成本越高。沙特地區原油埋藏的平均深度較淺,對比美國墨西哥灣、南海的深水鉆井勘探會有成本優勢。原油埋藏的富集程度越高,操作成本越低,沙特的優勢同樣明顯,其原油的儲集層地質厚度較高、廣度較大,鉆機工作效率高。油田儲量越高,相應的操作成本越低,反之,中國地區一些老油田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油氣資源逐漸枯竭,作業過程中存在壓力不足需要大量注水的情況,由此帶來操作成本的上升;儲量豐富的地區例如中東、俄羅斯,經過多年開采仍有較多儲量,資源枯竭帶來的開采難度上升的情況較少。其他還比如堅硬的巖層鉆井開采難度要高于松軟巖層。 中海油需要在海洋中開采油田,而海洋開采油田,整體來說難度高于陸地開采油田。陸地常規油田的開采成本通常在每桶10-40美元之間,而海洋油田的開采成本則在每桶30-100美元甚至更高,這一顯著差異源自兩種開采環境本質上的不同特性。 陸地油田中開采條件較好的中東地區成本可低至10-15美元/桶,而美國頁巖油的成本約為30-40美元/桶;相比之下,海洋油田中淺海項目的成本約為30-40美元/桶,深海項目則高達70-100美元/桶。 陸地油田的低成本優勢主要集中在常規油田和地質條件較好的頁巖區。對于一些開采難度較大的陸地資源(如加拿大的油砂、中國的低滲透油田),其成本可能高達40-60美元/桶,甚至超過某些淺海油田。隨著全球易開采陸地資源的逐漸減少,這種高成本陸地油田的比例正在增加,這也是石油行業向海洋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中國,中國地區的開采成本結構展現了海洋與陸地的特殊性。中國陸地油田(如大慶、勝利)由于開采歷史長、剩余儲量品質下降,成本普遍在50美元/桶以上; 而中海油憑借高效管理和技術優勢,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8.52美元(2024年),形成了罕見的'海洋低于陸地'成本格局。 三:稅金: 除稅金外桶油生產成本較高的地區例如中國、美國、英國,其石油稅金成本項較低;桶油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例如沙特、俄羅斯、巴西,其石油稅金成本項則較高。 資源富集國(沙特、俄羅斯)通過高稅率控制企業利潤。生產大國(美國)通過低稅率刺激開發。中國采取平衡策略,通過累進稅率調節超額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