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老話“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個治病、養生的第一大穴。 足三里 “三里”,即理上、理中、理下,幾乎囊括對全身的調理,算是個“萬能穴”。 中醫認為,足三里是調理脾胃、補氣養血的“黃金穴位”。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胃經屬土,陽經的合穴也屬土,所以足三里是土中之真土,補土的作用非常強,土生萬物。脾胃就具有土的特性,能夠為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土氣多了,脾胃就能得到補益,氣血自然就足。所以古人又稱足三里為“長壽穴”。 功效 調和脾胃 黃帝內經中:《靈樞·五邪》中記載“邪在脾胃……皆調于三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也”。足三里作為胃經合穴,直接調控“后天之本”——脾胃。當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痛、胃脹、嘔吐等癥狀時,刺激足三里穴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改善胃腸道不適。 補氣生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則氣血旺。脾與胃相表里,足陽明胃經又為多氣多血之經,刺激足三里可健運脾胃,促進氣血化生,對氣血虛弱引起的失眠、心悸氣短、頭暈、貧血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調理腹部疾病 化濕通痹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曰:“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其含義為:對于濕邪偏盛的著痹病,若經久不愈且寒邪持續不解,取足三里穴進行治療。對于四肢腫滿、關節炎、風濕痹痛等有緩解作用。 兼治多種疾病 足三里對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過敏性疾病、黃疸、哮喘、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足三里穴位置 ![]() ![]() 日常用法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按壓足三里穴,每次按壓5-10分鐘,可單方向按揉,也可順時針、逆時針交替進行,每天早晚各1次,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宜。 艾灸法:采用溫和灸,將點燃的艾條距離足三里穴皮膚2-3厘米,使皮膚有溫熱感但不灼痛,每次艾灸5-10分鐘。艾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皮膚的顏色和溫度,避免燙傷。 早晨7-9點時胃經當令,此時進行足三里穴位理療,效果更好。 孕婦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
來自: 天乙初一 > 《經絡、穴位與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