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老話說“過日子得應著節氣走”,喝茶也是同理。 就像春天嘗鮮香椿芽,夏天啃冰鎮西瓜,秋天等霜打柿子,冬天煮碗熱湯圓。 什么時令吃什么,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喝茶也逃不開這個理。 茶葉柜臺里琳瑯滿目,龍井、白茶排得整齊,看著讓人眼花繚亂,其實分類自有章法。 常有人以為綠茶是綠的、紅茶是紅的,按顏色就能分明白,實則不然。 六大茶類不是按顏色分的,而是看發酵程度和制作工藝。 四季輪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身體的需求也跟著變。 春天要喝些溫潤的,夏天來口清爽的,秋天選點醇厚的,冬天捧杯暖身的。 既然喝茶要應時令,分類又藏著這般講究,那這六大茶類到底怎么分? 一年四季里又該喝什么茶才合時宜? 今天就把這里頭的門道,慢慢說清楚。 《2》 大家常說的茶葉,可以分為六大茶類。 分別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和黑茶。 單看名稱,很多人會誤以為分類標準是顏色。 綠、黃、白、紅、黑這些字眼,總讓人聯想到干茶或茶湯的色澤。 但事實并非如此,比如綠茶雖以“清湯綠葉”為特點,顏色與名稱相符,可白茶雖名帶“白”字,外觀卻以綠色為主,顯然顏色并非劃分依據。 如今茶圈公認的分類標準,是發酵程度與制作工藝,其中發酵的差異是核心。 綠茶屬于不發酵茶,經高溫殺青后干燥而成,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的天然養分,茶多酚含量也最高。 黃茶是輕微發酵茶,工藝與綠茶近似,關鍵區別在于多了“悶黃”步驟。 白茶為微發酵茶,工藝僅有萎凋和干燥,最接近天然。 發酵主要來自萎凋時的酶促反應,轉化出有益物質,造就鮮爽醇厚的風味,且在密封干燥條件下可長期存放,內含物質不斷轉化,形成獨特陳香。 青茶即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按地域分為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分支,各地工藝差異造就了多樣的香氣與滋味。 紅茶是全發酵茶,高發酵度帶來了濃郁的花果香,也生成了茶紅素、茶褐素,使茶湯呈現橙紅明亮的色澤。 黑茶則為后發酵茶,關鍵工序是渥堆,高溫高濕環境下微生物參與轉化,形成了濃厚獨特的風味。 這便是六大茶類的主流劃分邏輯,核心在于發酵程度與工藝的差異。 《3》 分清了茶的品類,再看四季該喝什么茶,心里就有了譜。 春季喝茶,宜飲白茶中的老白茶與陳年銀針。 作為微發酵茶,白茶經歲月陳化后,茶性更趨溫和,恰好貼合春日特點。 立春后寒盡春生,氣溫卻未全然回暖,常遇陰雨天,寒風裹挾濕冷侵襲。 此時飲存放三年以上的老白茶最是妥帖。 其內在物質已完成陳化轉變,香氣從鮮銳轉為沉穩,幽幽藥香與溫潤陳香漸顯,聞之令人心安。 熱飲甘醇茶湯,暖意自喉間漫向全身,能驅散濕寒,帶來通體舒暢,閑時用蓋碗細泡慢品,更能體味其醇厚底蘊。 陳年銀針作為白茶中的珍品,養分豐沛,茶氨酸含量尤高,茶湯淳和鮮爽。 春天人容易覺得乏,正該喝點有養分的。 家里藏的那些有機銀針、荒野銀針啥的,這時候拿出來多喝幾泡,補補精神,讓身子順順當當的,換季也少遭點罪。 《4》 夏季喝茶,不妨試試綠茶和新白茶。 老話常說“冬紅夏綠”,意思是冬天喝紅茶、夏天喝綠茶,這話有幾分道理。 綠茶清湯綠葉,喝起來鮮爽清甜,夏天喝著確實解暑。 但綠茶屬于不發酵茶,茶多酚含量高,喝多了可能刺激腸胃,得適量。 尤其是腸胃不好的人,過量攝入容易引起不適。 要是喝的是等級低、品質差的綠茶,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更高,普通人也受不住,所以得悠著點喝。 夏天喝白茶也很合適。 白茶工藝簡單,只有萎凋和干燥,不殺青,屬于微發酵茶。 不殺青的白茶,茶多酚會隨時間慢慢減少,新茶做好一兩個月后,含量就降到多數人能接受的程度。 所以它既有綠茶的鮮爽,茶多酚含量又更低,大多數人都能喝。 新茶的清新鮮香最招人喜歡,正如“且將新火試新茶”。 當年的高山春白茶,像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五月后陸續上市,從初夏到盛夏,哪怕南方九十月秋老虎正猛,多喝點新白茶都舒服。 《5》 秋季喝茶,巖茶與紅茶是佳選。 秋日里喝武夷巖茶,最是熨帖。 試試肉桂,那股濃郁又清透的香氣,持久而幽長,抿一口茶湯,仿佛置身于層巒疊嶂的山間,被滿眼蔥郁包裹著。 茶湯像山澗清泉般滑過喉頭,里頭裹著的花香、果香,在舌尖慢慢散開,鮮活又甘醇。 再嘗嘗水仙,茶湯稠滑,蘭花香藏在里頭,清淡雅致,一縷縷飄出來,不染雜塵,清新得讓人沉醉。 巖茶特有的“巖骨花香”與“香清甘活”,正適合在秋意里細細品味。 紅茶也合秋時。 經過全發酵,它的茶多酚含量低,性子溫和不刺激。 秋燥漸生,偶爾微涼,泡杯紅茶暖一暖很舒服。 紅茶適口性好,宴客時泡上一壺,大家都愛喝。 若肯靜下心來聞聞,蓋碗里騰起的熱氣中,能嗅到蜜般的花香,有時還混著木質香與果香,那股舒坦的芬芳從鼻尖漫到心里,讓人覺得格外安然。 《6》 冬季喝茶,老白茶與巖茶最得時宜。 老白茶茶性溫和,養分豐沛,口感甘潤醇厚,老少皆可飲用。 冬日里喝它,不必局限于蓋碗沖泡,用茶壺煮飲更顯愜意。 煮好后擱在電爐上保溫,隨時都能倒出一杯溫熱茶湯,入口便是融融暖意,從喉頭一路暖到臟腑,驅散周身寒氣。 巖茶也合冬令。 其工藝精嚴,焙火周期長,上市之時恰逢寒冬,正是品飲的最佳時節。 尤其是足火巖茶,滋味醇厚綿密,下肚后能溫養脾胃,喝來十分暢快。 香氣更是層次豐富,焦糖香、馥郁花香與獨特的桂皮香交織,將“香清甘活”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冷冬午后,泡上一壺巖茶,看熱氣裊裊,捧盞暖手,任茶香漫過鼻尖,便是冬日里難得的閑適。 《7》 四季流轉間,喝茶雖有“應時應景”的說法,但若論起真正合心意的,終究還是個人偏愛的那一口。 老話常說“適口為珍”,喝茶本就沒有刻板的規矩。 就像南方梅雨季潮濕陰冷,有人偏愛煮上一壺老茶,借那溫潤茶湯驅散濕寒。 北方寒冬暖氣房里干燥,有人卻獨愛新茶的清潤,飲下便覺喉間舒坦。 說到底,茶是喝給自己的。 不必糾結是春茶還是秋茶,只要入口時能嘗到歡喜,入喉后能泛起暖意,便是最合時宜的選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