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回頭看,我們除了感慨中華文明的傳承性,更是對其內涵有了更多的好奇。 我們想知道,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是通過什么制度運轉起來的? 我們也想知道,新文化運動那一句否定,是不是真的就是一無是處? 我們也想知道,從古至今,是什么推動了制度的不停演變? 如果你也對此很好奇,不妨一起來讀一讀史學家錢穆老師的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他把中國兩千年的政治制度演變歷程以及利害得失都講得十分透徹。在這本書中,作者從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考試科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兵役這四方面入手,把他們的得與失都講清楚了。 可以說,這是一本了解中國古代史的入門之作,更是一本看懂歷代政治格局的輔助之書。對于我這種平民來說,這本書更是教會了我,如何去看待歷史上的每一件事,如何去評價歷史上的每一件事。簡而言之,便是教會了我看問題的方式。 ![]()
01 每一制度的背后,不能一筆帶過下結論 我們都知道,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對于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他們直接打上“糟粕”的標簽,然后就把我們過去的歷史都否定了。 其實,從當時的現實來看,是可以理解。但是今時今日的我們回頭看,其實我很認同錢穆老師說的那句:“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以往的歷史意見。”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些衍生出來的制度便是當時社會管理的一個反映。 更何況,每一種制度出現的背后,肯定有當時的社會需求。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制度也在不斷地演變與調整,直至找到那些最適合的發展方式。 制度的發展規律,其實和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類似的。一開始是先進的,然后進入到磨合與調整期,慢慢走向巔峰,然后才是走向下坡,其間要是還有發展的空間,可以繼續調整,直至無法調整便會被推翻重建。 所以,從漢代,到唐代,再到宋代,再到明清,我們用書中的一個例子來說吧,宰相的職位與權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中。這些變化,有歷史的需求,有制度的需求,有皇帝的需求,等等。而在當時,這一套機制能夠用來管理一個國家,那就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合適的。 所以,當我們回頭看的時候,或許那些制度并不先進,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的歷史價值。 這就好比我們做人做事一樣,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對事物的認識等等,我們不能單憑某一些方面就片面地下結論。而是應該要進行全方位地考慮,特別是要對一件事下一個結論的時候,我們更是需要慎重,考慮周全。 ![]()
02 任何制度,不可能歷久不變 就像前面說的,每一種制度,都不是歷久不變的。就像事物發展的規律一般,制度也是處在發展的趨勢的。 所以當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會看到什么變革,什么變法,其實便是在對當時的制度進行調整,最終的目的就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只有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才能有繼續發展的可能。 就像封建專制制度,放在今天,我們都說它落后了。但是在當時的農耕社會,中國正是因為這個制度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中心的。 特別是在唐朝前期,當時的社會穩定,經濟穩定,政通人和,八方來朝,何等榮耀與壯觀。在當時,更是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如今,亞洲的很多國家,依舊還能看到一些唐朝文化的崇拜。 而到了清朝末期,為什么卻走不下去了呢?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發生了變化,在當時,能夠帶動社會發展的已經不是農耕經濟了,附帶的,能夠帶著社會走向下一個進步的也不是舊的制度。 所以便要求我們要開始改革或者重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對于我們個人來說,當我們在看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不僅看到過去,現在,還要看到未來。如果你只是把目光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就說它不好,那就有些片面了。 ![]() 03 制度是死的,人始終是活的 畢竟,我們也經常聽到一句話“制度是死的,人始終是活的”。人類只從有了國家,然后再指定一些制度方便對國家進行管理,便可以知道,制度是為人類服務的。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商鞅變法》,正是因為有了它,秦朝的建立才有了基礎,春秋時期的格局狀態才能被結束。 比如科舉制,現在看來是落后的,但是在當時確實可以讓一些平民百姓有機會走上仕途。至少它在當時比世襲制進步。或許在漫長的科考路上,對于一些人來說是折磨,甚至為了科舉有人從少年考到老年,但是在當時,它確實有它的作用在。 這就好比今天,以前我們是應試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人才的理解加深,大伙終于意識到社會的人才不能只會考試,而沒有相關的素質。后面就推行了素質教育,結果發現,還是有調整的空間的,畢竟琴棋書畫學會了,沒有健康的身體也不行。所以,體育在這幾年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了,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身體好了,其他的所有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 兩千多年的制度,得失間,看的不僅僅是對錯,而是一種評價事物的思維,其實更是教會我們,如何客觀全面地對事件進行分析,這世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而我們需要在這樣的學習中,養成自己的看問題素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