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皮特·沃克 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副標題: 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綜合征自我療愈圣經 本書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譽國際的創傷療愈大師。他曾患有嚴重的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綜合征(CPTSD),根據自身的療愈經歷和三十多年作為心理治療師的從業經驗,他寫下了這本經典之作。 在書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癥狀和類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療愈工具,以幫助讀者打破在情緒、思維與身體層面的惡性循環。這種完整、系統的多元化療法,讓讀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取得療愈進展。 作者: [荷]蘇塞特·波恩 / [美]史嘉思 / [荷]夏安諾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副標題: 復雜性創傷患者與治療師的技能手冊 本書內容包括對創傷和分離相關知識主題的基本講解、家庭作業表與各種實用技能的練習,主題涵蓋對分離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理解、內在反思等技能的學習、情緒調節、觸發因素和創傷性記憶相關問題的應對,以及幫助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困難及人際關系問題。本書在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中均可使用。 作者: [美] 布魯斯·D.佩里 / [美] 奧普拉·溫弗瑞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 關于創傷、療愈和復原力的對話 生而為人,不代表我們都能順利地長大成人。在生命早期,我們可能被忽視,被貶低,被冷漠對待,缺乏支持和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遭遇暴力、背叛、控制、傷害、分手、離婚、失去親人……這些糟糕的事件或經歷,叫作創傷。這些創傷強行改變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困在過去無法走出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塑造了我們今天的樣子,會定義我們的每一段關系、每一次互動和每一個決定。 三十多年來,奧普拉·溫弗瑞和兒童精神科醫師、神經科學家布魯斯·D.佩里醫生一直在探討創傷、大腦、復原力以及療愈的問題,他們在這本書中以十次私人對話加真實案例的方式,向我們闡明了這一切背后的神經科學邏輯。 作者: [英]海倫·肯納利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認為,有為數不少的成年人,在當下的生活中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無法擺脫的心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這是與童年創傷有關的。但肯納利博士強調,關注童年創傷,目的在于解決當下的問題本身,所以治療的重心不是如何挖掘和闡釋童年創傷,而是如何讓受到童年創傷困擾的人擺脫他們現在遭遇的困境。海倫·肯納利博士在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人振奮的事實:受到童年創傷困擾的人使用嚴謹、系統的認知-行為自助療法,對當下心理進行重建,是可以消除童年創傷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的。 作者: 【美】貝弗莉·恩格爾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副標題: 如何治愈童年創傷 羞恥感是個體在遭到虐待后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并且是各種虐待的核心,它深深貫穿于受害者的觀念和行為中。《這不是你的錯》深入探究了因童年創傷引發的羞恥感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其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在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治療童年創傷受害者的貝弗莉·恩格爾創設了同情自愈項目,此項目結合了有關自我同情、同情心和羞恥感的開創性研究,其特定的流程和專門的訓練可以讓童年創傷的受害者減輕或消除自身的羞恥感,不再沉淪于過往。 作者: [美]喬尼絲·韋布 / [美]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副標題: 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會幫助你意識到童年時那些“沒有發生”的事、那些你“不記得”的事,向你展現未發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無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童年情感忽視”領域開創者韋布博士,20年來專注該領域的咨詢和研究,深度結合依戀理論和情商理論,撰寫出這部開創性作品,幫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養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與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連接。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終結代際惡性循環,撫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為咨詢師提供有效工具,幫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視問題的來訪者。 作者: [美] 琳賽·吉布森 / Lindsay C. Gibson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不成熟父母問題專家琳賽·吉布森博士提供了豐富的真實案例和實用方法,幫助童年受傷的成年人認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頭,發現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重建自己的性格、關系和生活;也幫助為人父母者審視自己的教養方法,學做更加成熟的家長,給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作者: [美] 彼得·萊文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副標題: 傾聽你身體的信號 《心理創傷療愈之道:傾聽你身體的信號》是彼得·萊文集畢生研究大成的巔峰之作,他在本書中整合了看似迥異的進化、動物本能、哺乳動物生理學和腦科學以及自己多年積累的治療經驗,全面介紹了身體體驗療法理論和實踐,為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等提供了新的治療工具,也適用于受傷的人自我探索和療愈。 作者: [荷]夏安諾 / [荷]聶艾樂 / [美]史嘉思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人格結構解離與長期心理創傷治療 本書闡釋如何為長期心理創傷幸存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療。作者總結他們在過去65年中治療長期心理創傷的臨床經驗和研究經驗,以及十九世紀以來大量豐富的心理創傷文獻,指出創傷的本質就是人格的結構解離——人格中各個心理-生物子系統過分僵化,彼此封閉,導致幸存者的人格作為整體缺乏一致性和協調性。作者把人格結構解離理論和行動心理學結合起來,發展出階段取向的治療模式,聚焦于識別和治療人格結構解離和相關的適應不良的心智行動和行為行動。治療的基礎是,支持長期心理創傷幸存者學習更有效的心智行動和行為活動,使他們變得有能力適應生活,有能力解決他們的結構解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