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負重爬坡改開路的主要是誰 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是1978年末發動之后的1979-1989。公認這是三十年改革黃金時期的最重要十年。這十年實質上是整個國家承載著巨大而貧困的人口和短缺的經濟這個歷史和全球范圍內最重負擔,艱難地爬坡上路。由此開始,后來的路程上,負重漸次減輕,道路坡度逐漸減緩而第三個十年成了坦途。順便說一句,無論那年春夏之后有些人的價值取向有何變化,那之前倒基本都是一起助力推進改革開放的。民眾共識度很高。 那么,在這個最關鍵的十年,是哪些年齡組的人群在背負重擔前行呢?這里不提帶領改開的三駕馬車領導層,只說具體跟著干的人群。 這里就要算幾個算術題。 已知,迄今(2025)絕大部分人的退休年齡在60歲和55歲(女士)。 那么,截止1989年,當年退休的男子,是1929年出生的。女子則多是1934年出生的。 而在1978/1979年,1928年出生的男子和1934年出生的女子,基本已經全部退休。 而在1966年到1976年,有過10年的社會混亂,高校停辦,城市戶籍的初中生,部分下鄉,部分直接到工廠企業當徒工(也可說是童工;我有一個老友,1970年初中畢業,當年15歲不到,就被分配到某鐵路局某機務段當蒸汽機車的司爐工,我們私下調侃他是童工出身)。 北京城市青年那時多都是下鄉,黑龍江,內蒙古,云南都有,一部分去了山西和陜西,留在北京郊區插隊的都算巨大的幸運了,比如前央行行長易剛,在京郊順義高麗營插隊,我另一熟人應該比易剛低一屆,也在高麗營。 那么由此判斷,69屆和70屆初中畢業留城的,則在15/16歲參加工作,而下鄉的和本身因戶籍在農村而回鄉的,多是在初中畢業的15/16歲開始修地球。 停止上山下鄉大概是在1976/1977,隨即1977年恢復了高考,開始有一部分年輕人延緩三年到四年進入職場。 這么算下來,那個關鍵十年中,在中國城鄉竭力勞作,推動負重的國家前行的人群,就推斷出來了。 生力軍是全國城鄉所有的60后(他們中69年的在87年高中畢業參加工作的都算)。 主力軍是全國城鄉1930年代、1940年代和1950年代出生的人群。 1920年代出生的人(比如1929出生的,在1979年退休),改開第一年他們已經基本退出職業生涯,至于退休農技員,技工和工程師,講師副教授教授等,在八十年代繼續發揮余熱培訓社會青年和返聘協助高校授課,那是很少部分人。 因此,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出力流汗辛勤勞作的人,是30后,40后,50后三個年齡組的人群,還加大部分60后。 他們出力最多,但是他們中30后,40后都沒能拿到多少改革開放的紅利(他們的子女拿到了),50后與少數60后,職業生涯前期和初期,也沒拿到多少紅利,因為在1990年代之前,他們的薪水,多是低分配,高積累政策下的低工資。他們中部分人因為90年代的國企下崗而一直沒拿到改開紅利。他們之后的70后基本上沒嘗到多少貧困和短缺經濟的苦,而80后則基本與短缺經濟無緣。近來看到有人說80后是最倒霉的一撥人,未必如此。我會另寫一篇說一說。 改開頭十年出力推動國家進步的,主要是30后,40后,50后加大部分60后,50后則是現在80后的父母輩,而60后則主要是90后的父母輩。至于70后,他們主要是00后的父母輩,但又是40后的子女。 2025/8/11急就 ![]() 90年代后期可能1998年北大老潘在京做東,我也忝陪末座。其中厚澤先生30后,光遠先生20后,吳象先生也是20后,老友張鋼的父親張老也是20后。此照是我拍攝的。四老俱作古了。 ![]() ![]() 同一個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50后,當年在武進滆湖軍墾農場勞動。短缺經濟下的貧困,看看茅草房就知道了,我們住了近2個月的大通鋪,11月初到12月底。改革開放在農村,就是從如此的茅草房開始的;在城市,比如帝京,則是從大雜院破爛房和地震棚開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