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醫李知行 有什么樣的愿力,就會種下什么樣的種子。 清晨五點,45歲的陳師傅扶著酸沉的腰慢慢起身,腳踝腫得像發面饅頭,一按一個坑。鏡中那張疲憊的臉,記錄著他與慢性腎炎的三年纏斗——每次復查單上刺眼的“尿蛋白+++”,仿佛都在提醒他:腎在呼救! 像陳師傅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中醫古籍將這類水腫腰痛歸為“腎水泛濫”,根源常是濕濁淤堵與元氣不足的雙重夾擊。而現代臨床發現,52%的慢性腎炎患者存在濕熱兼氣虛的證型。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治療慢性腎炎的中成藥,腎炎四味片,正如他名字里面說的,藥味簡單得令人驚訝,只有四味。 腎炎四味片:細梗胡枝子、黃芩、石韋、黃芪。 細梗胡枝子其實就是民間稱為“山豆根”的草藥,在《植物名實圖考》中早有除濕消腫的記載。其性味苦涼,尤善清除下焦濕熱,現代研究更顯示其能減輕腎小球炎癥反應,猶如為腎臟做深層清潔。它獨挑大梁,占比近六成,像戰場上的主力軍沖鋒在前。作為主力軍,它能疏通腎絡水道,將淤積的濕濁毒素排出體外。就像河道清淤工人,專門解決腎臟“水災”。 黃芩能清肺、大腸之熱,肺為水之上源,當濕熱化火,出現小便灼痛、舌苔黃膩時,黃芩立即行動。其苦寒之性直折火勢,保護腎陰不被灼傷。 石韋這味長在巖石上的蕨類植物,利尿功力深厚。《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勞熱邪氣,癃閉不通”。能打開小便通道,讓水濕之邪有出路。 黃芪在方中如同后勤指揮官。它能提升30%的腎臟血流量,增強腎小球濾過功能,同時固護脾胃,杜絕濕邪再生。 服用腎炎四味片期間,搭配日常調護效果更佳: 飲食上遵循“三低一適”原則:低鹽、低脂、低蛋白。推薦黃芪鯽魚湯(黃芪30g+鯽魚1條燉煮),每周2次增強脾腎功能;忌食楊桃、香椿等傷腎食物。 運動選擇太極拳或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式,輕柔的動作可促進水液代謝。 夜間保健用吳茱萸粉醋調敷涌泉穴,引火歸元。 這個藥能清熱利尿,補氣健脾,用于濕熱內蘊兼氣虛所致的水腫,癥見浮腫、腰痛、乏力、小便不利,慢性腎炎見上述癥狀者。舌苔白厚膩的濕熱患者最適合此方,而陰虛舌紅少苔者需慎用。 腎為水火之臟,腎炎四味片的精妙在于攻補兼施:細梗胡枝子與黃芩清利濕熱治標,黃芪補氣固本防復發,石韋則打通水道出路。廚房里常備的玉米須茶(玉米須30g煮水代飲),正是溫和版“腎炎四味”的日常化身。 ![]()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均為科普中醫所用,僅供學習交流,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要,請咨詢醫生。 ![]() ![]() |
|
來自: 新用戶97804721 > 《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