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床頭吵,床尾和”。 這句話在有一些地方還有一句說法,即“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白天吃的一鍋飯,晚上睡的一個枕頭。”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映的電影《李雙雙》中,李雙雙與丈夫孫旺喜鬧別扭時,一位女社員就用后面這句老話來勸說李雙雙。 可見這兩句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意思一樣的農村老話,很早就流傳于民間。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后一句話讓人更容易理解,因為現在夫妻,不管是小夫妻,還是老夫妻,晚上同床共眠,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了。這句話更接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但是,對前一句老話,過去有些地方的農村習以為常,現在很多年輕人就比較難以理解了。而難以理解的就是“床頭”床尾。 下面就介紹一下“床頭吵,床尾和”這句話產生的時代背景。 現在農村的床,大多是新式床,即高低床,也就是一頭有靠背,另一頭則是平的,一頭高,一頭低,所以才叫高低床。 高的一頭叫床頭,平的一頭叫床尾。一般來說,夫妻同床而眠時,兩人都頭朝床頭睡,即同枕共眼。即便是帶小孩子睡,也同樣如此。很少有人頭朝床尾睡,有人這樣睡,也只是偶爾為之。 過去農村的老式床,不管是架子床,還是沒有架子的床,床的兩頭的樣式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也就沒有床頭和床尾的區別。 睡覺時,頭朝向哪一頭,哪一頭就是床頭,腳朝向哪一頭,哪一頭就是床尾。 比如,過去兄弟多,有的人家兩兄弟共一床睡,有的三兄弟共一床睡。以兩兄弟睡一床為例,一般來說兩人要各睡一頭,叫“分頭睡”。 對于這兩兄弟來說,兩個人中,一個人的床頭,就是另外一個人的床尾,反之亦然。 對于夫妻來說,同床而睡,在新婚的一年或兩年,一般都是同枕而眠,這樣可以增加感情。 然而,夫妻有了孩子以后,為了帶孩子方便,夫妻就分頭而睡了。 過去,農村育兒較多,有五六個的,也有七八個的,或者更多的,如此,將孩子帶大后,人也到中年了,分頭睡也成習慣了。 到后來,限著年紀的增長,到了冬天,人的腳不發熱了,非常冷,尤其是中年以后的女人,更是如此,中年以后的夫妻這種睡覺的方式,俗稱為老夫老妻相互暖腳。 過去農村,有中年喪偶,要續弦或另嫁,找個伴,農村稱“找個暖腳的”。這種說法,體現了夫妻分頭睡的一大優點。 再說,雖然是年輕夫妻,但生兒育女后,因帶小孩子,不得不分頭睡,這也是考慮到孩子的安全。 過去農村男子都是從事重體力勞動,晚上睡覺的時候,睡得比較沉,翻身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壓壞孩子。 過去農村,有一些家庭出現過這種慘痛的教訓。因此,夫妻不僅要分頭睡,還要分邊睡。所謂分邊睡,就是妻子睡中間,丈夫和孩子分別睡兩邊,以免睡覺時,丈夫的腳壓住孩子。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報刊雜志上還討論過這種夫妻傳統睡覺方式的優點。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是有避免傷害孩子。前面已介紹過,這里不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農村還沒有嬰兒床,也沒有尿不濕,有搖籃,但不可以將嬰兒單獨睡在搖籃里。 二是有利于夫妻的睡眠。夫妻到了一定年齡后,都有打鼾的可能,鼾聲會影響各自的睡眠,而分頭睡互相影響就會小一些。當然也還有其他一些原因,這里就不多說了。 三是有利于夫妻之間的衛生。主要是夫妻之間呼吸時的衛生,還可督促雙方睡覺前講究洗腳的衛生,避免腳臭味。 從現在的角度來說,這種夫妻分頭睡的傳統方式,比現在夫妻上了年紀后分床睡,從感情上來說要好得多。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有一些地方的老話說“床頭吵,床尾和”的原因了。 過去農村,夫妻關系絕大多數是比較穩定的,而新婚一年到兩年,夫妻吵架是比較少的,吵架次數比較多的時候,通常是有了孩子以后,因家庭瑣事而發生口角。 “床頭吵,床尾和”主要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夫妻關系。 一是說明了夫妻之間的親密無間的關系,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夫妻沒有隔夜仇”。 二是說明夫妻之間有矛盾,總有一個人先主動和解,“床頭”和“床尾”,既可指代丈夫,也可指代妻子,不管是誰先挑起吵嘴,總要有一個人出來平息,夫妻關系才能和諧。 三是說明夫妻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磕磕絆絆,但很快就能和解。 從這些老話可以看出,我們在理解過去農村一些老話,如果能夠了解其時代背景,并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解讀,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老話的趣味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真正含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