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是搪胚痕跡呢?先看圖感受。 這種分布在紫砂壺內壁,橫向或縱向斷層的,呈現一定弧度的環圈泥痕,像是沒處理干凈的“瑕疵”,其實就是搪胚留下來的痕跡。 我們也可以先通俗地把搪胚痕跡理解為壺內的螺旋紋,但有必要強調一點,手拉胚的螺旋紋是密集規整,一體連成片的,而紫砂壺里的搪胚紋是斷層的,上下斷層或是水平斷層。 不止壺體內部有,壺蓋里也有。由于壺蓋里頭比較好做精細活,所以一般不明顯。 半手工的身筒在進入模具后,泥片不可能和模具完全吻合,中間還留有大量的空隙。這時候就需要用上兩種工具——水磨布和搪胚皮。 搪胚皮負責大面積縮小泥片與模具之間的間隙。匠人手握竹竿將搪胚頭伸入壺內,用力將泥片一邊刮一邊往外推,直到身筒各點位完全貼合模型的既定形狀。 這一過程就造成了紫砂壺身筒內部會有一圈圈的搪胚紋,因為是靠人手轉動轉盤,搪胚的速率是不穩定的,所以才會表現的是一段一段的。 水磨布則負責小范圍的精細化修整,比如平整出水孔殘留的泥屑,壺口內沿的煨泥、脂泥等等。我們知道布是由線織成的,有紋路,所以壺內由它處理過的地方,也留下了痕跡。 雖然它處理的都是些“犄角旮旯”的衛生工作,好像對一把壺的外在美感沒啥提升作用,但紫砂壺精工、普工和粗工之間的差異,恰巧就藏在這些細節里。 每一位匠人的手法都不會完全一樣,搪胚的時候有習慣橫向搪的,也有縱向搪的,或者兩者并用,還是要看具體做的是什么壺型。 結論:有搪胚痕跡的紫砂壺一定不是全手工壺!紫砂壺內壁有斷層、不連貫的搪胚痕跡的是半手工壺;壺底和內壁都存在連貫、成片的螺旋紋的是手拉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