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自閉癥男孩走失。 據(jù)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道,8月9日晚,多名云南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轉(zhuǎn)發(fā)一則緊急尋人啟事:7歲男孩王一鎧當天跟隨一個“獨立營”夏令營團隊攀登蒼山時,于上午11時40分左右與隊伍走失,孩子的書包上有其姓名及聯(lián)系電話。 大理藍天救援隊發(fā)布的一則通知顯示,該隊于當日17:30集合參加搜救。目前消防救援人員、藍天救援隊以及一些志愿者隊伍已再次組織進山,展開第二輪拉網(wǎng)式搜救。截至12日上午12時,人尚未找到。 回溯曾經(jīng)同類的新聞,我們就說過,自閉癥走失乃至死亡的悲劇不是第一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例。據(jù)男孩教練回憶,王一鎧僅能進行簡單語言交流,“比如問'媽媽叫什么’會回答,能背《詠鵝》這首古詩,問'幾歲了’也會回答。不過他的運動能力挺強,跑得很快”。 上課時總是獨自玩耍,很少主動與人交流,只有被詢問時才會開口說話,“但是不舒服、不高興、高興了、渴了餓了,他也會喊叫”。王一鎧平時就讀于特殊兒童幼兒園,每月學費超過一萬元。 而在幾天的搜救工作中,最讓人擔心的是,即使王一鎧聽到有搜救人員在喊他,也不一定會回應。 這就是自閉癥人士走失后無法快速找到并成功營救最可怕的地方。 很多自媒體也總結(jié)了預防自閉癥孩子走失方法及秘籍,旨在幫助那些典型自閉癥孩子及家庭。 有網(wǎng)友在新聞后留言: “如果真是自閉癥,一個敢送,一個敢接,佩服!” 還有家長留言:“這樣的孩子,家長怎么放心完全放手送到夏令營呢?” 是啊,外出是危險的,可是我們不禁要反問一句,自閉癥孩子難道就只能被鎖在家里自生自滅嗎?他們該如何融入社會? 之前也有很多不了解自閉癥的網(wǎng)友發(fā)出疑問,“為什么網(wǎng)上說自閉癥數(shù)量越來越多,但是現(xiàn)實中卻很少見到自閉癥孩子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 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方面是因為評估診斷的范圍擴大了,加上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還有誤診和錯診以及為了某種利益而制造某種疾病的初衷也是存在的,由此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孩子出生和被診斷; 另一方面,之所以很少見到自閉癥孩子,則是因為學齡前他們在康復機構(gòu)和醫(yī)院與家庭之間兩點一線的每天進行康復訓練,學齡期只有少部分能夠進入普校融合,家長內(nèi)心的病恥感不愿意公開孩子是自閉癥的“案底”,等這些孩子成年后,又變得無處可去,只能被鎖在家里度日如年,乃至自生自滅。 家長不敢也不愿意帶出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則來自社會包容及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很多不明所以和一知半解的民眾,看到自閉癥伴生的情緒問題和孩子本身無法控制的“壞毛病”(包括但不限于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沒有規(guī)則意識、情緒隨時爆發(fā)、會去摸其他人的肢體或衣服、不懂得拿東西先要付錢等社會規(guī)則),就會潛意識里覺得他們都是“壞孩子”“家教不好”,無惡意地給他們貼上了一個“惡意”的標簽,所以無法理解和包容他們。 還有對比國外,國內(nèi)在保障殘疾人群體的殘障設(shè)施建設(shè)等方面往往落后一大截,最明顯的就是盲道被非機動車占用,很多商場沒有可供輪椅上下的平坡,還有盲人及精神障礙人群去公共場所有很多的不便,都在無形和有形中將各種殘障人士隔絕于社會之外。 所以,那些質(zhì)疑“家長怎么放心完全放手送到夏令營”的網(wǎng)友要么蠢要么壞。 家長也只是想在得以片刻喘息之際,讓孩子能夠有一個機會融入社會,得以鍛煉生活技能。誰能想到最終孩子會走失呢! 因為工作關(guān)系,也帶過很多自閉癥孩子,尤其是那些中度和重度的自閉癥孩子,如果帶他們?nèi)敉獾臅r候,他們是沒有安全意識,也不分不清道路該如何走下去。 有一次,跟隨一個自閉癥孩子一直在大街上行走,孩子就只顧埋頭前行,看到紅綠燈也不知道紅燈停,如果不加指引和阻攔,他就會一直這樣漫無目的地走下去……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曾經(jīng)在深圳街頭走失的雷文峰內(nèi)心的孤寂與無助。 當時轟動圈內(nèi)的新聞還歷歷在目—— 據(jù)新京報報道,2016年8月,15歲的自閉癥少年雷文峰在深圳走失,輾轉(zhuǎn)45天后,最終死在廣東韶關(guān)練溪托養(yǎng)中心。這起沉痛事件也曾引起廣泛的輿論聲討和反思,由此掀開了托養(yǎng)中心以及諸多制度性問題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們也看到,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當有人質(zhì)疑家長不負責任,把7歲自閉癥男孩送到夏令營時,我們真的是無力譴責這些家長,他們本身已經(jīng)身心俱疲了,我們更應該關(guān)注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對自閉癥等特殊群體如何更好的包容、更好的讓他們?nèi)谌肷鐣?,而不是設(shè)置重重障礙將他們隔絕于本來也屬于他們的溫暖文明世界。 從1982年中國診斷出首例自閉癥患者,到2025年,中國自閉癥孩子的家長們已經(jīng)走過了43年。每一次的改變和進步背后,都是堅持不懈的追問與追責,甚至以流血犧牲作為代價。 只是,希望這種流血犧牲的代價能夠少一點,再少一點,乃至不再讓他們流血和流淚。 《不同的音調(diào):自閉癥的故事》一書中寫道,人類在認識自閉癥、理解自閉癥的過程中犯過無數(shù)錯誤,我們希望“治愈”他們,但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能夠按照生命的本來面目理解和接受他們,支持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