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我們用幾個例子就能夠讓你明白,做技術分析的人為什么從來不問為什么。 技術分析的交易員,從來不問為什么 比如,菜市場里總有些有意思的人。 王大爺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出現在水產攤前,既不打聽魚是哪里撈的,也不管今天進貨價漲了多少,就盯著魚缸里的魚群看——要是魚扎堆往角落里鉆,他就多買兩條;要是魚在水面上蹦跶得歡,他就搖搖頭轉身走。 旁邊的李大媽總笑話他:“老王你這買魚跟算命似的,就不能問問攤主今天的魚新不新鮮?” 王大爺嘿嘿一笑:“問了也白問,魚活成啥樣,比人說啥都靠譜?!?/span> 這場景,像極了交易市場里技術分析者的日常。 他們眼里的K線圖、成交量,就像王大爺眼里的魚群——只看現象,不問緣由。 有人說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在技術分析的世界里,這恰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失去這,就如同失去技術分析的價值意義。 很多新手交易員,特別是剛接觸交易的人,總愛追著“為什么”跑。 看到價格突然跳水,第一反應就是打開新聞APP刷頭條,非得找出個“利空消息”才踏實;看到某個品種連續漲幅巨大,或者漲停,就到處打聽是不是有重組內幕。 這種思維在生活里沒問題——就像小時候打碎了碗,媽媽會問“為什么不小心”;工作中項目搞砸了,領導會問“為什么沒做好”。 但在技術分析者看來,市場的“為什么”就像掉進太平洋的針,與其費勁兒打撈,不如盯著水面的波紋。 技術分析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一種“結果前置”的思維。 就像看天氣預報,我們不需要知道冷暖空氣怎么形成的,只要看到衛星云圖上出現了螺旋狀云系,就知道可能要下雨。 技術分析者研究的K線組合、MACD指標,本質上就是市場的“云圖”——這些圖形和數據不是憑空來的,是所有交易者的買賣行為堆出來的結果。 這個月,我參加過一個論壇,一個做期貨的老法師講了個故事:2015年股災那陣子,他身邊有個新手天天盯著財經頻道,專家說“國家隊進場了”,他就滿倉抄底;專家說“杠桿資金還沒清完”,他就割肉離場,來回操作了十幾次,本金虧得只剩零頭。 而老法師自己呢?就盯著大盤的成交量和均線,看到跌破關鍵支撐位就空倉,直到出現止跌信號才重新進場,雖然也虧了點,但保住了大部分家底。 “不是說新聞消息沒用,”老法師后來總結,“而是等你搞清楚消息真假、分析出影響大小的時候,市場早就把這事兒消化完了。就像你聞到糊味兒再去關火,鍋里的菜多半已經沒法吃了?!?/span> 技術分析者眼里的市場,更像一個巨大的投票器。 每一根K線都是一張選票,成交量就是投票人數。上漲說明買的人比賣的人多,下跌就是賣的人占了上風。 至于是因為公司業績好、政策扶持,還是有人在背后炒作,這些“為什么”并不重要——就像選舉結果出來了,你不需要知道每個選民投給誰的理由,只要知道最終是誰贏了就行。 問為什么”的人,都做不了技術分析 小區門口的彩票站老板,見過最執著的彩民是個數學老師。 那人每天拿著計算器算號碼,把過去十年的開獎結果列成表格,又是找規律又是算概率,連報紙上的“彩票分析”專欄都剪下來貼了滿滿一本。 可到頭來,他中的獎還沒隔壁那個隨便機選的大媽多。 這就像交易市場里那些總愛問“為什么”的人。 他們把精力都花在研究“背后原因”上:宏觀經濟數據、公司財報、政策變動,甚至連董事長的講話稿都逐字逐句分析。 可市場走勢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明明利好消息滿天飛,股價卻跌得稀里嘩啦;有時候公司爆出丑聞,股價反而逆勢上漲。 有個剛入行的分析師,曾經為了搞懂某只股票突然漲停的原因,打電話問上市公司董秘,查行業研報,甚至跑到公司門口蹲點,折騰了三天才弄明白是游資在炒作。 可等他搞清楚的時候,股價早就開始回調了,想跟著賺錢的機會早就沒了。 技術分析者從不干這種“馬后炮”的事。 ![]() ![]() 就像我這2張圖形,我分別在去年的10月9日和2023年的10月20號里的文章里提到到提示在黃圈處買黃金和上證指數的長線持倉。 為什么我不去問為什么? 因為K線圖本身就告訴我了,價格在呈現最好的上漲態勢。 這種K線就像交通崗的警察,不管你是因為趕時間還是開小差才闖紅燈,只要看到紅燈亮了,就知道該攔下來。 在我眼里,K線圖上的上漲信號就是“綠燈”,下跌信號就是“紅燈”,至于背后的原因,根本不重要。 就像下象棋,高手從來不會糾結對手為什么走這一步,只需要根據棋盤上的局勢想好應對之策。 要是總琢磨“他是不是想騙我吃子”“他是不是沒看到我的馬”,早就被對手將死了。 交易市場也是一樣,糾結“為什么”只會耽誤時間,錯過最佳的買賣時機。 “不問為什么”,到底在堅持什么? 小區里有個修鞋攤的老張,干這行三十年了。 有人問他:“現在都流行穿運動鞋,你這修皮鞋的手藝還能撐多久?” 老張頭也不抬地說:“不管啥鞋,底磨穿了就得修,跟流行不流行沒關系?!?/span> 他修鞋有個規矩,不問客人鞋子多少錢買的,也不問為啥磨得這么厲害,只看鞋子哪里壞了,該怎么修。就因為這,他的攤子雖然不大,生意卻一直很好。 技術分析者的“不問為什么”,其實和老張修鞋的道理一樣——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而是守住自己的本分,專注于能把握的東西。 他們堅持的,是市場運行的“規律性”和“重復性”。 市場就像四季輪回,春天總會開花,秋天總會落葉,雖然每年的具體時間和溫度可能不一樣,但大的規律從來沒變過。 這種規律就是趨勢追蹤出現的波動一定會有。 技術分析者研究的各種指標和圖形,就是從過去的走勢中總結出來的規律:頭肩頂形態出現后往往會下跌,MACD金叉出現后可能會上漲,這些就像“春天開花、秋天落葉”一樣,是無數次重復驗證過的市場現象。 有個做外匯交易的朋友,給自己定了個規矩:只看4小時K線圖和成交量,其他任何消息都不看。 有一次,美聯儲突然宣布降息,按理說美元應該下跌,可他的交易系統顯示美元對歐元出現了買入信號,他二話不說就建了多單。 結果當天美元還真就漲了,后來才知道是有大機構趁機吸籌。 這就是典型的趨勢追蹤,相信市場的共識力量。 有人說他運氣好,他卻說:“不是運氣,是市場自己告訴我的。不管什么消息,最終都會反映在K線上,我只要相信眼睛看到的就行。” 技術分析者還堅持“客觀”。 問“為什么”的時候,很容易帶上自己的主觀判斷。比如看到股價下跌,有人會想“是不是洗盤”,有人會想“是不是出貨”,這些想法其實都是自己猜的。 而技術分析者只相信數據和圖形,就像用尺子量長度一樣,長就是長,短就是短,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就像醫生看病,拍片子、做化驗,都是為了拿到客觀的數據,而不是聽病人自己說“我覺得哪里不舒服”。 要是醫生光靠病人的描述就開藥,那才是真的不負責任。 技術分析者對著K線圖做交易,就像醫生對著化驗單開藥方,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證據”,而不是自己的“感覺”。 “不問為什么”,不是傻,是聰明 常有新手覺得技術分析者“不問為什么”是傻,放著那么多信息不用,非得守著幾張破圖。 可真正在市場里摸爬滾打多年的人都知道,這恰恰是最聰明的做法。 市場里的信息太多太雜,真真假假根本分不清。就像菜市場里的小販,都說自己的菜是“有機的”“剛摘的”,可到底是不是真的,普通買家根本判斷不出來。 與其花時間去辨別,不如直接看菜的新鮮程度——葉子挺不挺、根須濕不濕,這些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東西,比小販說啥都靠譜。 技術分析者看K線圖,就是在看市場的“新鮮程度”。 一只股票和品種要是成交量持續放大,K線不斷創新高,就像葉子翠綠、水靈靈的青菜,肯定錯不了;要是成交量越來越小,K線一路下跌,就像發黃打蔫的菜葉,再便宜也不能買。 林榮我自己在市場中就是總結出一個“三不原則”:不看新聞、不猜消息、不信預測。 我雖然懂基本面和技術面,但我基本不用。 我向來提倡說:“市場本身就是最好的消息,K線圖就是市場說的話。你要是連市場自己說的話都不信,去信別人傳的閑話,那不傻嗎?” 我這話聽著糙,理卻不糙。 就像開車,不管導航說得多好聽,最終還得看路況。 ![]() ![]() 如同這個以太坊的價格多單,價格的突破走勢這么好,突破回踩進場之后一路飆升。 就像這單2日圖趨勢雖然向下,但12小時卻持續上漲,這時候肯定要依據真實的走勢去交易。 就跟導航說“前方暢通”,可你明明看到堵車了,難道還要硬往前開? 技術分析者就是那個只看路況的司機,不管導航怎么說,方向盤握在自己手里,眼睛盯著前方,該踩剎車踩剎車,該加油門加油門。 這才是最重要的。 技術分析的“不問為什么”,不是終點是起點 可能有人會說:“照你這么說,技術分析者不就成了只會看圖的機器?” 其實不是。“不問為什么”不是說永遠都不去思考,而是把精力放在該放的地方。 就像學游泳,剛開始教練只會讓你練劃水、換氣,不會跟你講流體力學、肌肉發力原理。 等你能熟練游起來了,再去研究這些原理,才能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么游。 技術分析也是一樣,先學會看圖形、用指標,在市場里賺到第一筆錢,建立起自己的交易系統,然后再去研究背后的邏輯,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有個朋友是從程序員轉行做交易的人,剛開始就是死磕技術指標,MACD、RSI、布林帶背得滾瓜爛熟,照著指標信號做單,雖然沒賺大錢,但也沒虧多少。 做了兩年后,他開始研究這些指標是怎么設計出來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市場心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交易哲學。 現在他常說:“剛開始不問為什么,是為了活下去;后來去想為什么,是為了活得更好。” 技術分析的“不問為什么”,更像是一種紀律。 市場就像個萬花筒,每天都有新花樣,要是管不住自己,總想去追根究底,很容易就偏離了自己的交易系統。 就像行軍打仗,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打勝仗,要是每個士兵都想問“為什么要往這個方向進攻”,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做市場里的“觀星者” 古代的航海家在海上航行,靠的是觀察星星的位置來確定方向。 他們不知道星星為什么會在那里,也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只知道看到北極星就朝那個方向走,就能到達目的地。 技術分析者就像這些航海家,K線圖和指標就是他們的“北極星”。 有人說這是“迷信”,可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這是最靠譜的辦法。 交易市場也是一樣,沒有人能真正搞懂所有的“為什么”,與其在無盡的追問中迷失方向,不如找到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星星”,跟著它們走。 比如不確定性和趨勢追蹤。 所以下次再看到技術分析者對著K線圖發呆,別笑話他們“不問為什么”。 他們不是不想知道,而是知道在市場里,有時候“知道太多”反而不如“知道該看什么”來得實在。 就像那句話說的:“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承認自己沒法搞懂所有“為什么”,恰恰是技術分析者最清醒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