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農歷閏六月二十。算起來,這日子有些特別——既是立秋后的第七天,又還在末伏的余溫里,是一年里少有的“夏未消、秋已來”的時候。閏六月,更是一種時間的饋贈,像老天額外塞給咱的一段慢生活,讓季節的腳步多駐足一會兒。 ![]() 我一直覺得,閏月的日子里,節氣和人情味總會互相牽著手走。空氣里已經有了秋的涼意,但晌午太陽一照,還是能逼出額頭上的汗珠。這時候,老輩人常說,“秋瓜到嘴,暑氣無聲”,意思是這段日子最適宜吃瓜類來解渴潤燥,順帶與夏天鄭重告個別。 小時候,家里院子里種的幾棵絲瓜、冬瓜、南瓜,到這會兒正好瓜香四溢,坐在小板凳上削皮切塊,聽母親絮叨哪塊地的瓜藤結果最多,就是一種靜靜的幸福。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閏六月二十,桌上該多擺哪幾樣瓜,才能順著季節的脾氣,安頓好胃口,也安頓好心情。 ![]() 閏月,是農歷里為了契合天時而加出來的潤余。閏六月在歷法上并不常見,平均十幾年才遇一次。它像季節之間的緩沖帶,讓暑熱和秋涼的交替更平順一些。 在古人的歷法觀念中,六月份是小暑、大暑的尾聲,立秋往往夾在其中。而閏六月的存在,讓這個“交界點”拉長一步,生活和作物都有了喘息的機會。農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立秋后,暑氣尚余。”意思是秋只是名義上來了,日子還是熱辣的。這種時候,飲食上要兼顧清涼與溫潤,既不能一味貪涼,也不宜立刻吃重味油葷。 有趣的是,古詩里不少描寫閏月的句子都帶點悠然之意,比如清人沈德潛的“中元逢閏月,暑雨綠前除”,既寫了時令的特別,又有種閑庭信步的自然感。閏六月二十,日子節律慢下來,吃一口應景的瓜,仿佛能把這份難得的從容咂摸在舌尖。 ![]() 三種“秋瓜”的時令滋味說到立秋后的瓜,老輩人口中的“秋瓜”并不單指一種,而是泛指秋初產、適合這時吃的瓜果蔬。閏六月二十這天,我推薦三種最家常又入味的瓜——冬瓜、絲瓜、南瓜。它們都是田頭地角的老朋友,樸實、耐儲、百吃不厭。 冬瓜:一身素凈的清氣冬瓜在立秋前后正當季,長長的瓜身掛在架上,白霜覆面,像是穿了件淺色棉衣。它的“淡”是一種美,無論與排骨煲湯,還是切片清炒,都有種安靜的味道。老話常說“立秋冬瓜美”,就是指它此時肉厚瓤小、汁水足。 家常做法:冬瓜排骨湯。取冬瓜500克,切塊;排骨500克,汆水去浮沫,加姜片、冬瓜同煮,大火燒開后小火30分鐘,撒點蔥花就好。湯色清亮,入口清潤。 ![]() 絲瓜:纏繞藤上的溫柔絲瓜到了秋初,藤子雖老,但瓜肉正嫩,剖開一股細膩的香氣伴著清甜冒出來,像夏末秋初午后的微風。它不搶味,卻能引味,炒蛋、煮面、做湯都自然得體。 家常做法:絲瓜炒蛋。絲瓜去皮切滾刀塊,雞蛋打散炒成塊盛出,絲瓜入鍋略炒,加少許鹽,回鍋蛋翻勻即成。顏色清爽,看著就讓人心情舒暢。 ![]() 南瓜:秋的金色問候南瓜到了秋天,粉粉甜甜,顏色像夕陽余暉。一刀切開,金黃的色澤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來。它是秋收的象征,也是家常餐桌的暖意擔當。 家常做法:清蒸南瓜。南瓜去籽切厚片,蒸熟后淋上蜂蜜或撒芝麻粉,都能帶出它質樸的甜香。 ![]() 閏六月二十的“3吃2不做”在民間,換季時吃什么、做什么,常有講究。這些習俗看似瑣碎,其實是古人順應自然、照顧身體的一種智慧。 三吃: ![]() 二不做: 這些宜忌若細細琢磨,會發現并非空穴來風。比如秋初易燥,吃瓜果多補水分,同時幫助舌尖保留夏天的清甜回憶。又如夜涼露重,不貪玩熬夜,其實也是保護自己少經秋乏的妙方。 ![]() 閏六月二十,農歷和節氣重疊出的這一天,像是季節間的一抹溫柔過渡。夏的熱烈還未走遠,秋的清涼已從窗縫悄悄探頭。廚房里的那口湯鍋、菜板、刀,正是我們與時間對話的媒介。 古人說“食不忘時”,吃的是口中之味,也是心中之景。冬瓜的素凈、絲瓜的溫柔、南瓜的甜香,都是這段日子獨有的饋贈。它們提醒我們:跟隨四時的節奏,不急不躁地過日子,才有可能真正品到一年里的細膩滋味。 季節變換像翻書,閏月不過是多出來的一頁。有人匆匆翻過,有人細細端詳。希望你讀到這一頁時,能放慢腳步,煮一鍋瓜湯,與家人慢慢吃完,讓味道和日子都留在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