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古方,擊退難纏皮膚病 1.四黃散 出處:《瘍科心得集》。 組成:大黃一兩(30g)、黃柏一兩(30g)、黃芩一兩(30g)、川連五錢(15g)、尖檳榔一兩(30g)、老松香一兩(30g)、熟石膏三兩(90g)、厚樸一兩(30g)、寒水石二兩(60g)。 制法:上藥共研為細末。 用法:用香油調藥末如糊狀,涂搽患處,每日2次。 功效:清熱燥濕,收斂止癢。 主治:濕瘡(濕疹等)、坐板瘡(臀部毛囊炎、癤與癤病等)、燙火瘡等。 2.三妙散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檳榔、生蒼術、生黃柏,各等分。 制法:上藥共研為細末。 用法:干撒藥粉于患處,每日數次;或用油(例如蘇合油)調藥粉如糊狀,搽敷于患處,每日1-2次。 功效:滲濕殺蟲,收干止癢。 主治:臍中出水(臍部濕疹等)、濕毒流注(硬紅斑、結節性紅斑等)、四彎風(特應性皮炎等)、濕癬(股癬、濕疹等)。 3.蛇床子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蛇床子二斤(1000g)、川黃柏二斤(1000g)、生石膏四斤(2000g)。 制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 用法:用油調藥粉如糊狀,涂敷于患處,每日2次。 功效:除濕殺蟲,清熱祛風。 主治:濕毒瘡(淤積性皮炎、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等)、膿滾疥瘡等(膿疥等)。 4.碧玉散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黃柏末,紅棗肉燒炭存性,各五錢(各15g)。 制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 用法:用香油調藥末如糊狀,涂搽患處,每日2次。 功效:清熱滲濕,消痛止癢。 主治:燕窩瘡(尋常性須瘡)、黃水瘡(膿皰瘡)等。 5.七寶散 出處:《證治準繩·瘍醫》。 組成:黃芪、當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兩(各60g),白礬一兩(30g)。 制法:上藥共為粗末,每用藥一兩,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濾去滓,取藥液備用。 用法:藥液稍熱淋患處,避風少時,每日2次。 功效:散風除濕,收干止癢。 主治: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熱瘡痱子、浸淫瘡(濕疹、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等)。 6.石珍散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石膏煅、輕粉各一兩(各30g),青黛、黃柏末各三錢(各10g)。 制法:上藥共研為細末。 用法:用甘草湯洗凈,以此藥摻之,其疼即止,每日2次。 功效:清熱除濕,拔干止癢。 主治:治天泡日久作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者宜用。天皰瘡(天皰瘡等)、火赤瘡(皰疹樣皮炎、類天皰瘡等)、砂疥(摩擦性苔蘚樣疹、疥瘡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