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公眾號“杰哥的精致語文”又推送了的首屆“青語杯”賽課四節一等獎課中的最后一節課的視頻。我發了三條留言評課,至今未得到該號號主的加精,無緣與大家交流。 ![]() 這里我們就關于“義”一條課評展開討論。 選擇這一點,一是因為“義”的含義是《魚我所欲也》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否在課堂上解決),二是因為執教者的賽后手記和上課視頻給我們的討論提供了完整的資源——我們要爭論的不是“義”字究竟何解,而是在備課和上課中如何操作,才能既科學又高效地讓師生就某一概念達成符合文意的共識。 執教者手記1: ![]() 執教者手記2: ![]() 執教者用《說文解字》“己之威儀也。從我、羊”的來定義《孟子》中的義,是危險的。至少從漢到清的學者中有不少認為威儀本用字形“義”表示,后來改用“儀”;仁義本用字形“誼”表示,后來改用“義”。(這些觀點現在已有出土文獻佐證。)《說文》的解釋針對的是字形“義”的本義,而不是《孟子》中的詞和概念“義”。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住》 ![]() 另外,《說文》解釋中的“威儀”指的是典禮中的禮儀細節,至多引申為莊重的容貌舉止。執教者由“威儀”跳躍至“精神力量”“人性光輝”“靈魂的高貴”“價值追求”,由外轉內,由實轉虛,去真相愈遠了。 更大的問題是,《孟子》主張為了“義”可以犧牲自己的,如果把“義”解釋為自己的人性和靈魂,那“取義”就是為自己在做事,不符合常識中“舍身取義”的理解。 所以,執教者備課中界定的“義”注定無法與《魚我所欲也》一文相合,也無法適用于其他文言文。 現行辭書多把“義”解釋為“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古代漢語詞典》)“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漢語大詞典》)“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這是符合“義”在古籍中的使用實際以及“義”與“宜”“誼”等在音義上的關系的。 我們編寫的《中學古詩文核心字義分類速記》把仁義之“義”歸入“觀念”主題下的“道德”義類,例句選擇高中課文《鴻門宴》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而沒有跟多數字頭一樣選用初中課文為例句,就是考慮到《鴻門宴》這句例句可以通過事實讓讀者體會到“義”的內涵,而初中出自《孟子》諸篇課文都是從概念到概念,難以給人實感。 ![]() 我們編書時的體會,從另一方面說明在教授《魚我所欲也》時向學生解釋“義”是比較困難,但又極為必須的。 下面來看這課堂上的操作過程。 教師用多個環節,從各個角度讓學生接受她認為的“義”的解釋。這個解釋本身有問題,而在課堂環節中又有強行推進的問題,不僅失去了在師生交流中糾正錯誤理解的機會,也沒有讓學生能接受錯誤理解。——后者反倒是件好事。 關于“義”的教學環節約八分鐘。以下色框中為課堂實錄,我們逐段分析。
【評】執教者阻止學生把“義”跟“舍身”捆綁起來解說,督促學生把解釋聚焦在“義”上,非常及時和恰當。
【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對于深入民族文化的“義”,學生進入了無法言說的狀態,這是執教者成功地激疑了。不過這里教師最好能明確一下學生回答的“忠誠”“奉獻”不等于“義”,再進入下面的環節,而不應該直接無視學生的回答。因為學生想聯系當時的文化環境來解釋“義”,思路上沒有錯。 學生2提出組詞法。思路不錯,只是找的“禮義”“道義”正好是并列結構,無助于解此。教師不應該直接放棄甚至否定組詞法。教師備課時數了帶“義”的成語有180個,應該不難從中選擇可以用來理解“義”的。 執教者處理上的草率,是因為想盡快進入自己預設的解字方式。
![]()
【評】教師由《說文》引出“威儀”,又讓學生分別解釋“威”和“儀”,但沒有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總結,就馬上轉入了討論“舍”。這就讓“義”這個關鍵概念的討論不了了之了。 仔細觀察,學生在解釋“威”和“儀”時都是基于常識,也符合《說文》的用詞。但教師接著學生的話強行拉高到她的理解上,讓學生完全沒有思考和接受的空間。這類似魔術中的強迫抽牌法,不算“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 以上過程進行了大概三分半鐘,下面教師帶學生進行了約四分半鐘的朗讀,對“舍生而取義”幾句話,反復讀,個別讀,交替讀,分角色讀,齊讀,每輪之間,教師提出岳飛、文天祥等人物,還有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和抗日英雄,巴蜀學子走上街頭宣傳抗日、重慶暴雨中逆風而行的水警和送物資的人……來調動情緒。學生越讀越激昂。最后,教師總結: 《孟子》里面有108個“義”字。我們的成語里有將近180個帶“義”的成語。“義”,這個字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引導著我們的價值,我們的行為,選擇。有人說這一個“義”字撐起了中國人之為人的脊梁,建起了中國華夏文明的大廈。所以張老師今天給大家總結一個孟子的雄辯的底氣在哪里啊?就在于他的論點,浩然有正氣。 以上是關于“義”的約八分鐘教學。其中真正關于“義”的不到四分之一,后面的朗讀和舉例,更多與“舍”(犧牲)相關。教師的操作犯了她開始指出的學生的問題:你現在是在說“舍生取義”,而不是“義”。 因為對“義”的解釋不透(且不說對不對),學生無法自己得出相關事例,只是教師在不斷補充,學生的朗讀只是在教師催促下的表演,而不是在理解深入過程中的真情流露。其實,真正下定決心“舍生取義”的人,是不會那么大聲地呼喊口號的。 圖書推薦 ![]() ![]() 公眾號ID:jlzxzwxp 鐘樓語文 為學生立心, 為教師立命, 為語文繼絕學, 為教育開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