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 一、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1)社會關系包括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而作為社會現實基礎的東西則是物質關系。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物質關系,是劃分社會形態的客觀依據;(2)在現實社會形態中,往往幾種生產關系同時存在,但決定該社會上層建筑性質的卻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3)經濟基礎是在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指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的總和。 二、上層建筑: 1、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組織設施和制度,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與它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法律制度體現在政權、法制、軍隊、警察、法院、監獄、黨派等全部國家機構和政治機構中。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觀點。 2、上層建筑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的各個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一定的組織設施和制度是以一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而一定的思想觀點、意識形態又必須憑借一定的組織設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貫徹和傳播。在階級社會里,上層建筑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和意志的表現。 3、在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中,政治處于主導地位。政治不僅直接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而且強烈的影響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處理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在階級社會中,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 三、社會形態: 1、社會形態是奠立于一定生產力之上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如果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的“骨骼”,那么,上層建筑就是一定社會形態的“血肉”,社會形態就是這么一種有骨骼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社會有機體。 2、任何社會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有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一般社會”是不存在的。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它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3、現實存在的社會形態是極為復雜的。在每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結構又具有復雜情況,除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外,往往還存在著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殘余,以及未來新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萌芽(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產生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在社會形態這個統一體中,經濟基礎居于主導地位起著主要決定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現是:(1)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2)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著上層建筑的變革。經濟基礎改變了,上層建筑必然要相應地發生變化,不變化是不可能的。 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是,上層建筑不是消極被動的,它一經產生出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1)上層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2)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3)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貫穿于每個社會形態發展過程的始終,它既表現在社會形態的相對穩定狀態中,更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變革中。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一般特點: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過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矛盾著的方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著社會形態的運動和.發展(1)在社會發展中,任何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始終存在的;(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兩種情況:一是當新的上層建筑基本適合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對生產力起促進作用;二是當舊的上層建筑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時,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時舊的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之間出現尖銳的矛盾,只有通過革命來解決;(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緊密聯系著的。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另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解決,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解決。 〈三〉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1)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2)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和法制,以及以主義馬克思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3)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最重要的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無產階級政黨是國家政權的領導核心,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不可能在舊社會內部自發地形成: 由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它同一切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它不能在舊社會內部自發地形成,而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后,靠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采取不同的方式,在適當時期對各種私有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后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作為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基本前提。在這里,特別明顯地表明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重大反作用。 三、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同時又有矛盾: 1、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是相適應的。主要表現在:(1)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不僅是對私有制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杠桿,而且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強有力的工具;(2)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領導力量,它是領導和團結全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3)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2、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還有矛盾的一方面:(1)社會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舊社會的痕跡和舊的上層建筑的殘余;(2)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本身不夠完善,因而在某些環節和制度上還有缺陷;(3)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舊的思想作風的影響,如官僚主義,特權思想等等。 四、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矛盾性質及解決的方法: 一般來說,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局部的、非對抗性的,它大量表現為人民內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可以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按照客觀規律逐步地恰當地加以解決。 |
|
來自: 老玉米棒 > 《哲學提綱 唯物史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