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沿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結束了。 科舉制度取消了,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改變,如那原來承擔科舉教育場所的地方文廟也就失去了功能作用,從此漸漸的被邊緣化,被改作他用。 據統計,科舉制度結束之時,廣西境內還有文廟84座(不含欽北防),但隨著教育制度改變,“廢科舉,辦新學”的歷史浪潮下,這些文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加上時代種種變革,各地的文廟被占用是常態,被拆除是常理,被破壞是常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西地界上的文廟能見到建筑遺存的也就剩下二十余座了(包括欽北防)。 這二十幾座文廟中,基本完整的只有兩座(恭城文廟和武宣文廟),還有十幾座則剩下局部建筑可以辨認,其他的則只是留下一些傳說,一點點不怎么明晰的建筑石構件,更多的是基本消失于無形了。 在消失的那幾十座廣西文廟里,有一座曾經就在今天的百色城里,叫百色文廟。 按歷史故事講,有記載的,在封建時代廣西最早建設的是始于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的灌陽文廟,而最后建設的,就是這座也已經消失了的,始建于光緒七年(1881年)的百色文廟。 有意思的是,最早的灌陽文廟,雖然也歷經數次拆建,最后依然有一座清代建設的大成殿遺存,而最晚的百色文廟,也就剩下幾張故紙堆里的幾行字了,早已被世人遺忘。 那百色文廟為何“有幸”成為廣西地界開建的最后一座文廟,又為何消失的呢? 這就是百色的人文故事了。 百色文廟這么晚才開始建設,其實是由于“百色”成為正式行政建置的時間比較晚,行政等級地位比較低。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當時的田州降級,改由思恩府管轄,為了管理地方,在地方設廳制(清代一種行政區域管理制度),思恩府安排一個思恩府理苗同知到今天百色,當時只是一個圩埠,叫剝色埠。 通俗白話的講,就是思恩府派一位副職到這里設點常駐辦公,為了更好的管理這里,就把這里的行政地位設高,設為百色廳,并依此開始建城。這個“廳”,行政地位來說,實際上比縣低一級,又比鎮高一點,方方面面還是受田州,思恩府管理。 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徹底的改土歸流,百色廳又遠離思恩府(駐地武緣,今武鳴),所以,百色廳改為直隸廳(省直轄)。 作為一個直隸廳,行政地位上就和普通的州縣是一個等級了,作為一個獨立的“縣級”行政,很多事情就要自理了,各種行政機構,單位就進駐了,于是,首任直隸廳同知楊廷璵就建議,按正式州縣城的建設,開始在百色廳城內建設相關的機構建筑,其中就包括文廟和考棚。 但是地方方興,行政剛置,一個正式縣城的建設要建的工程很多,如各種署衙,各種官廟,自然有些就安排不過來,資金也有限。 安排不過來,那有些事情就不方便了。其他不說,就說科舉教育,就說以前百色廳的學子要學習,參加科舉考試,如院試,縣試,府試都得去思恩府考,如今行政地位提高了,那就可以自己設點考試了,起碼縣試可以在本地考了。 百色廳同知楊廷璵,泗城府知府陳善均就挑急的場所建,他先把考棚建起來,一是方便本地的考生,二也是方便新到任的教育方面的官員辦公,如學正,教授之類有個落腳之處,而其他的相關項目則推后,慢慢計劃。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新任同知陳如金到任,他帶頭捐資,專項專用開建文廟,在鎮署東(今征兵辦,原軍區司令部),占地深四十二丈一尺,寬八丈一尺,按文廟的建設規范,建設百色文廟。 同樣的,集資有限,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前幾任百色廳同知持續的努力,百色文廟也只建成主體大成殿,欞星門,東西廡,泮池,義路等等,還差鄉賢祠,名宦祠,明倫堂沒有建起來。 再后來,時代的動蕩,繼任的百色廳同知也沒有精力,也沒有用心去管理地方建設,最后百色文廟也就一直保持著大概的沒有徹底完工的格局,將就的用著,但沒用幾年,就迎來了科舉制度的廢除。 他就成為了一座封建科舉時代,廣西最后一座建設,并且也沒有徹底完工的文廟。 就在科舉制度廢除的當年,這座沒進行過幾次孔子祭禮的文廟,在“廢科舉,辦學堂”新潮影響下,開辦為百色廳立兩等小學堂(今百色一小前身),這也是百色開辦近現代學堂的開始,次年搬到考棚,即今天百色中學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百色廳女子初等小學在文廟處創辦(百色二小前身)。 后來,幾經拆改,在解放后,成為了軍分區所在,功能改變,建筑也就更新,最后就拆了不再改,隨著一代代人的遠去,百色文廟就成為了歷史塵煙,在百色地界上消失了,不為人知了。 只有一些當地早期的本地歷史研究者,才留下了一些曾經的文廟記憶。而作為外地歷史愛好者的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就只能查到這些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