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古人類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與2023年1月-2月,陸續在NGDC(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公開發布了97個青藏高原古人DNA數據。(這些數據全部是公開可以下載的,完全不存在很多所謂中國學者不敢公布古代DNA數據的問題) ![]() 經過祖源樹(TheYtree)分類,在共計58個古代男性樣本中,O共計29例,占比50%,N共計17例,占比29.%,D類型9例,占比15.5%,C類型3例,占比5.2%。 細分類型中,O主要包括O2三大支的O2-F8(20)、O2-F46(5)、O2-F11(1),還包括O2(2)和O1b-PK4(1),其中O2-F8為仰韶-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古代人類常見類型,應該是藏語最主要的源頭之一。 N類型包括N-M1819(16)、N-F2930(1),其中同樣來自仰韶文化的N-M1819占據重要成分,這一N類型與漢藏語的關聯度極高,重要性以往是被人低估了的。 ![]() D類型中,包括D-M533(6)、D-F849(3),其中現代藏族中D-M533是最大類型,在古代是也是青藏高原古人的最大類型之一,D-F849在嘉絨藏族等人群中占有。 C類型全部是C2s-F1067(3),都是C2南支,這一類型在黃土高原北部和黃河中游的一些古代遺址中都有發現。 全部DNA數據如下: ![]() 項目沒有過多的介紹,還不知道具體發表的文章內容,因此我們也無法獲知具體遺址信息,項目摘要里這樣寫到Here we report genome-wide data from 97 ancient individuals across the xizang Plateau, with the oldest individual dating back to 5,100 BP, to study the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on xizang Plateau.(這里我們報道了來自青藏高原97個古代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其中最古老的個體可以追溯到距今5100年前 ,將用于研究青藏高原的人類種群歷史。) ![]() 值得關注的是,被祖源樹(TheYtree)標記了年代和地址的個體中,年代大于3000年的個體中,N類型的占比高達75%,這一類型占現代中國人的2.39%,主要分布在漢族、藏族等群體中,早期N類型在漢藏語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還是需要認真審視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