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17日,朝鮮半島。 夜風帶著硝煙的氣息吹過大水洞戰場,槍炮聲暫時沉寂,但空氣中彌漫著比死亡更沉重的緊張。 就在這片被美軍王牌第2師38團占據的陣地上,一個身影正潛伏在陰影中,他的眼神卻燃燒著不屈的火焰。 他叫常同茂,一名年僅十七歲的我志愿軍通信兵。就在幾小時前,他的命運發生了驚天的逆轉。 一、絕境反殺,孤膽初顯 戰斗的混亂中,常同茂不幸被兩名高大的美軍士兵俘虜。冰冷的槍口抵在后背,粗硬的電話線緊緊捆住了他的雙手。 他被押著,走向敵人縱深的營地。每一步,都離戰友更遠,離死亡更近。 然而,常同茂的心中,恐懼被一股更強烈的求生與戰斗意志壓過。 當押送者稍有松懈,在黑暗中休息時,常同茂咬緊牙關,用盡全身力氣,一點點磨蹭、掙脫了電話線的束縛。 機會稍縱即逝! 他像一頭被激怒的幼豹,猛地撲向敵人,用不知何時藏在身上的手榴彈,決絕地拉響了導火索…… 轟然巨響,火光映亮了他堅毅的臉龐,兩名押送者瞬間斃命。他從俘虜,變成了獵手。 二、孤身入淵,開啟傳奇 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盡管已經脫險,但常同茂沒有選擇獨自撤離。他清楚地記得,還有許多負傷的同志失散在敵營深處。 沒有絲毫猶豫,這個十七歲的少年,調轉方向,孤身一人,毅然決然地闖入了駐扎著三千余精銳美軍的核心陣地。 ▲上甘嶺戰役后留下的彈殼 他如幽靈般潛行,避開巡邏隊,找到一處傷員藏匿點。他壓低聲音:“別怕,我是常同茂!” 背起一名重傷員,在敵人眼皮底下,悄無聲息地將戰友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方。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常同茂心中更有信心,于是又連續三次踏入敵營。救出更多負傷戰友。 他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通信兵特有的機敏,辨識著美軍的部署。他看到堅固的碉堡噴射著火舌,看到營級指揮所里燈火通明、電臺信號閃爍。 在他精準投擲的手榴彈下,五座碉堡接連化作廢墟。 那座營級指揮所,也在一枚飛入的手榴彈的巨響中陷入混亂,電臺啞火,軍官殞命。 每一次襲擊,他都迅捷如風,殲敵三十余人,甚至順手繳獲了敵人的武器彈藥補充自己。 但當他第五次返回敵營時,出現了變數。 此時,天邊已微微泛白,黑夜的保護即將褪去。他發現了最后一批被圍困的傷員。而此時,一小股美軍也正逼近他們藏身的洼地。 常同茂深吸一口氣,做出了一個令敵我雙方都震驚的舉動: 他將繳獲的所有手雷,密密麻麻地掛滿全身,像一個移動的炸藥庫。 在微熹的晨光中,他猛然從隱蔽處躍出,挺立在美軍面前,用盡力氣吼出剛剛學會的英語單詞:“Surrender! Drop your weapons!(投降!放下武器!)” 三、戰神之姿,智勇無雙 這驚世駭俗的一幕,深深震撼了眼前的敵人。晨光勾勒出他掛滿手雷、渾身浴血卻昂然挺立的身影。那眼神中的無畏與決絕,如同傳說中的戰神降臨。 領隊的美軍軍官,看著這個宛如殺神般的年輕士兵,又瞥見他身后洼地里似乎還有更多“埋伏”的動靜(實為傷員),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回國 美軍軍官頹然放下了武器,并示意身后的七名士兵全部投降。常同茂,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心理震懾,兵不血刃,俘獲了七名美軍。 這還不是常同茂的極限。在之前的營救中,他曾遭遇兩股美軍的前后夾擊。千鈞一發之際,他急中生智,故意向兩方開槍,并用中文高聲下達“命令”:“一排向左!二排向右!包抄!” 黑夜中,美軍果然中計,誤以為被中國軍隊主力包圍,頓時驚恐萬狀,槍口轉向“自己人”,瘋狂互射起來。 常同茂則抓住這混亂的瞬間,帶著傷員成功脫險。 四、凱旋與傳奇 當常同茂押著七名垂頭喪氣的俘虜,帶著他救出的二十余名傷痕累累卻滿含熱淚的戰友,終于回到我方陣地時,整個部隊都沸騰了。 這個一夜未歸的年輕通信兵,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跡: 孤身一人,五進五出三千敵軍駐守的核心陣地; 炸毀碉堡五座,端掉營級指揮所一個; 斃傷敵軍三十余人; 救出戰友二十余名; 俘虜美軍七名; 自身毫發無損。 常同茂的名字,從此響徹志愿軍。 他被志愿軍司令部榮記“特等功”,這是志愿軍戰士個人的最高戰功榮譽。 1962年,他更作為英雄功臣的代表,赴朝鮮平壤接受崇高授勛。 大水洞那個硝煙彌漫的黑夜,常同茂以超越年齡的膽魄、卓絕的智慧和對戰友生命的無限忠誠,在絕境中上演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孤膽英雄史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