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2000字 閱讀4分鐘
張文宏曾在一次公開采訪中直言:“很多人認為只要體檢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體檢做不全,等于沒查。”體檢的真正意義,不是走個過場,而是提前預警身體的潛在風險。遺憾的是,不少人每年按時體檢,卻依然躲不過慢性病、癌癥的“偷襲”,關鍵問題就出在——體檢沒查關鍵項目。 我們總以為體檢單上那些看不懂的指標沒用,其實,有些指標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今天,就帶你看清:體檢中真正不能省的4項檢查,一旦忽略,可能貽誤病情,甚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一、腫瘤標志物:不是得癌了才查,而是防癌要早查!![]() 很多人一聽“腫瘤標志物”就覺得自己用不著,認為那是癌癥患者才需要的檢查。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腫瘤標志物指的是一類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在血液或其他體液中出現的物質,比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25/CA-19-9等。 這些指標在腫瘤早期可能就會升高,尤其是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這類早期幾乎無癥狀的癌種,通過標志物有時能提早“撈”出一個癌前狀態。 以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的數據為例,超過62%的早期肝癌患者AFP異常升高,而這部分人在影像學檢查中甚至尚無明顯腫塊表現。 重點來了:腫瘤標志物并不是診斷癌癥的“鐵證”,但它是發現異常的“偵察兵”。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進一步檢查,如CT、MRI,就能大大提升早篩效率。 二、頸動脈彩超: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是“中風的前哨站”![]() 很多人體檢時只查心電圖、血壓,卻從不重視頸動脈彩超。但張文宏曾指出,中老年人群中,動脈硬化是最危險的“隱形殺手”。 頸動脈超聲能清晰地看到血管壁有沒有斑塊、有沒有狹窄,這直接反映了全身動脈硬化的程度。 數據顯示:大約75%的腦梗死患者,早期就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更可怕的是,斑塊一旦脫落,可能會瞬間堵住腦血管,造成中風甚至猝死。 別以為只有老年人才中風,近年來中風的平均年齡在逐漸年輕化,3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比例已達6.8%。 所以說,頸動脈彩超不是可選項,是“必做項”! 三、肝腎功能檢查:不是喝酒才查肝,不是尿毒癥才查腎![]() 體檢單上的肝功能、腎功能項目,很多人掃一眼就過去了,甚至有些機構為了“節省成本”,只查最基礎的幾項。這樣做,其實就像“蒙著眼睛開車”。 肝臟被稱為“沉默器官”,就算功能出現問題,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很多肝癌患者在確診時,腫瘤已長到5厘米以上,早期癥狀幾乎為零。 轉氨酶(ALT、AST)、膽紅素、GGT等指標可以反映肝臟受損情況,特別是對于有乙肝病毒攜帶、長期飲酒、肥胖脂肪肝人群,這類檢查是“生命線”。 而腎功能檢查更是重中之重。慢性腎病患者早期幾乎無癥狀,等到尿毒癥才知道,往往為時已晚。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中國約有1.2億慢性腎病患者,但知曉率不足10%。而通過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等檢查,完全可以早期發現問題,避免發展成尿毒癥。 四、胃腸鏡檢查:不做這項檢查,等于放過了癌癥的“溫床”中國是胃癌和結直腸癌的高發國家。根據《2024年中國癌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超過70萬人,且發病年齡逐年下降。 問題在于,這兩個癌種早期幾乎無痛感,一旦發現往往已經是中晚期。體檢中常規的腹部B超、血常規,根本無法發現早期病變。 胃鏡和腸鏡才是發現早癌的“金標準”。尤其是有胃病史、腸息肉病史、家族癌癥史的人群,更應該每兩到三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 別怕“難受”,現在許多醫院都提供無痛胃腸鏡,檢查時間短、恢復快,是目前最有效的消化道癌篩查手段。你可能不知道,一個小小的息肉,幾年后就可能發展成癌。 別相信“全身體檢”,關鍵項目才是“保命體檢”!![]() 很多人圖方便,買了所謂的“全身體檢套餐”,結果查來查去,都是基礎項目,什么血常規、尿常規、身高體重、視力這些早就看膩的數據。 真正有價值的體檢,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深度篩查”。 尤其是以下人群,更要主動要求增加關鍵項目:有家族癌癥史;長期吸煙飲酒;BMI指數超過25;年齡超過40歲;有基礎慢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身體是自己的,別等醫生提醒才想起來查。 寫在最后:別再“走流程式體檢”,關鍵檢查不能省!![]() 我們體檢的目的,不是為了“安心”,而是為了“發現問題”。如果不查關鍵項目,哪怕每年都體檢,也可能漏掉“要命的病”。 張文宏提醒的這4項檢查,絕不是嚇唬人,而是基于大量臨床數據和真實案例得出的結論。 別再因為“怕麻煩”“怕花錢”“怕知道病”而忽略最該查的項目。你不查病,病就會悄悄查你。 千萬別讓體檢,變成了一場“自我安慰”的儀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