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骨頭壞死的各種治療方法中,植骨術被公認為可靠的方法之一。植骨術通過移植自體或人工骨組織,為壞死區域提供結構性填充并促進骨再生。優勢在于:1)保留患者自身關節結構,避免或延遲人工關節置換;2)重建或恢復血運,解決缺血性壞死的根本問題;3)術后配合藥物、物理治療,能進一步提升新骨形成效率。27歲,女性,脊髓炎行激素類藥物(潑尼松)治療3年,2023-02-27日因臀部疼痛2個月確診股骨頭壞死入院。多余長度的陶瓷骨消失不見,骨頭內的陶瓷骨和周圍骨融合一體,很難分辨清楚植骨的顆粒、植骨的邊界。 陶瓷棒植入的股骨頭 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所見 陶瓷棒與周圍骨質融為一體 繼續觀察,術后2.5年植骨區無骨吸收,無新發骨壞死,關節間隙正常:當然,故事還沒結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預防是一場持久戰,必須警惕其出現變數。這里,我們建議隨訪至少5年以上。術后2.5年的磁共振復查顯示,股骨頭內無骨髓水腫、關節無大量積液——非常OK!關節集采政策實施后,植骨術的臨床決策面臨更復雜的權衡。從患者視角看,該術式存在三大現實挑戰:術后需長期臥床(通常3~6個月)、藥物依賴周期長、輔助行走器具使用時限久,疊加整體治療費用高昂,這些因素常導致患者陷入決策困境;而從醫生視角,關節置換術憑借集采后的價格優勢(假體費用從3~6萬降至7~8千)和快速康復特性(骨質好的病人術后1周內可丟拐),進一步削弱了植骨術的臨床吸引力,使得本已"高成本-低回報"的保頭治療更顯尷尬。植骨手術的成功除了依賴于手術技術的精益求精(如死骨清理并非越徹底越好、植骨填充質量影響修復速度),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手術適應癥的把握上。股骨頭壞死灶空間定位、體積占比、局部炎癥等級等關鍵參數,共同構成預后預測的重要參考。臨床中發現,年齡在骨修復中堪堪“十分重要”,30歲之前的壞死病人遠遠比50歲以上的病人修復快;60歲以上的病人哪怕做減壓手術都有可能加速塌陷。
基于我們有限的保頭經驗,對于1~2期壞死,小于40歲的患者,如保守治療效果差,建議盡快行植骨修復;40~50歲之間的,植骨手術需充分掂量成功的幾率,實在拿不準,可先行沖擊波等物理治療觀察病情變化及療效,3個月左右再考慮是否修訂治療計劃;對于50歲以上的人群,除了病情之外,需要考慮對工作的影響、對經濟收入的影響、甚至對子女婚嫁的影響等,畢竟全陶瓷關節已經不用擔心使用年限的問題了,家庭因素反而成了主要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