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轉向兒·第一回 華夏千年鞭炮響 九州幾度霧霾濃 (總01911-文0976) 我明明看見一只斷線的風箏從我家窗前飄過,卻再也找不見他的影子。 ——題記 濃重的霧霾,籠罩著二零一七年年初的北京城。 陸軍璞站在落地窗前,看著濃重的霧霾,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他形如槁木,面如死灰,靈魂仿佛已經被霧霾給埋葬了。 這一年的春節來的有點兒早,過完了元旦以后,陽歷的一月五號就是陰歷的臘八兒了。 北京人說“臘八”,那個“八”都是要兒化的。只有兒化了,臘八兩個字的音才好聽。說“臘”字時舌頭從口腔的上膛往下來,然后雙唇緊閉,突然被一口氣沖破,兒化了的“八兒”脫口而出,聽著就那么脆生。 春節的年味兒越來越濃,媒體的廣告暈染著一片“中國紅”。讓上了點兒年紀的人,不禁聯想起了那個年代的“紅海洋”。 陸軍璞居住的小區邊兒上,有一座紅酒城。 在紅酒城邊兒上,有一個沒見停過幾輛車的停車場。 在紅酒城空曠的停車場上,一眨么眼兒的工夫兒,就搭建起來一間賣煙花爆竹的小房子。 ——【一眨么眼兒的工夫兒】北京土語。“眼”“夫”兒化。形容極短的時間,瞬間。又作“一眨巴眼兒”。 小房子紅彤彤的主色調,就像是一大堆燃燒著的篝火,升騰著熊熊的烈焰。 小房子里邊兒,堆滿了五花八門兒的煙花爆竹,很像是一座彈藥庫。 小房子外墻四周,印滿了花里虎哨兒地推銷煙花爆竹的廣告,吸引著人們去買這里的充斥著火藥味兒的玩意兒。 ——【花里虎哨兒】北京土語。“哨”兒化。形容色彩的鮮艷和繁雜。 ——【玩意兒】北京土語。“意”要兒化。也有寫作“玩藝兒”的。“玩意兒”在北京話里有多個意思,在這里指的是“玩具”。 據說放鞭炮,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那是咱中國人的傳統民俗,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
過去,一般是在春節的時候兒,人們才放炮銃。 春節的早晨,開門大吉,先放上一通炮銃,叫做“開門炮銃”。 炮銃聲響過以后,街門前,滿地碎紅似錦,輕煙升騰若紗,朝陽攪動著晨光,好一幅紫氣東來,祥云繚繞的吉慶年畫兒。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是人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 每當一通炮銃聲響過,孩子們就會跑過去,在那些紙屑里扒拉著,看看有沒有沒放響的小鞭兒。 過年的時候孩子們是不睡懶覺的。 他們把沒響的小鞭兒撿回來,再把沒炮銃捻兒的打中間兒撅開一道縫兒,把有捻兒的炮銃捻兒夾在那道縫兒里。用沒捻兒的炮銃,架著有捻兒的炮銃,擺在地上。點著炮銃捻兒,先看呲花后聽響兒,孩子們管那叫“呲花架大炮”。 ——【捻兒】北京土語。“捻”兒化。“捻兒”在北京話里有多個意思,在這里指引爆鞭炮的藥捻兒。 ——【打】北京土語。“打”在北京話里有多個意思,在這里是從的意思。 有了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們的嬉戲打鬧,這年過的就透著一片喜氣,就透著一片祥和,就透著一片興旺。 【未完待續】 【作文】轉向兒·第一回 華夏千年鞭炮響 九州幾度霧霾濃 (總01911-文0976-插0424-圖04089) 圖文:梁佛心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