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不少朋友提問說,書看了不少,可遇到事還是沒頭緒。 其實,不是你學得少,是缺了《有效學習:7步打造個人知識管理閉環(huán)》里說的知識閉環(huán),就像水沒形成循環(huán)會發(fā)臭,知識不閉環(huán),學再多也只能積灰。 第一步: 精準錨定需求,拒絕盲目囤積 書中反復強調:學習的起點不是知識,是問題。 有人刷課像集郵,覺得多學總沒錯,結果學了理財課卻從不記賬,背了溝通技巧仍和同事冷戰(zhàn)。 作者舉過一個例子: 兩位程序員學Python,一個從頭到尾啃教材,一個只盯著如何用Python自動化處理報表。三個月后,后者用代碼幫公司省了20小時/周,前者還在糾結語法細節(jié)。 做對這步: 拿張紙寫下當前最棘手的3個問題,比如,怎么提高會議效率?如何快速記住客戶信息? 帶著這些問題去翻書、聽課,知識才會變成你的解題工具。 第二步: 深度解碼,把知識變成自己人 看懂≠學會,是書中的核心觀點。 就像有人背會了SWOT分析法(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卻不會用它分析要不要跳槽,因為沒把別人的理論,翻譯成自己的方言。 正確的做法是費曼拆解:學完一個概念,合上書,用最直白的話講出來。 比如,學優(yōu)先級管理,別只記四象限,可以寫像整理衣柜,先把明天要穿的(緊急重要)放床頭,換季的(不緊急不重要)收箱底。 這一步的關鍵是:讓知識脫下專業(yè)外衣,變成你張口就來的日常表達。 第三步: 即時應用,給知識試穿機會 書里有個顛覆認知的觀點:學完馬上用,哪怕用得差,也比完美儲存強10倍。” 作者見過太多人,學了時間管理就買精致手賬,卻從不用來規(guī)劃;學了演講技巧就收藏課程,開會時依舊不敢發(fā)言。 有效的做法是微行動:學了番茄工作法,當天就用25分鐘專注做一件事;學了共情溝通,下次和伴侶吵架時,試著說你現(xiàn)在是不是覺得我忽略了你的感受?(而不是繼續(xù)抬杠)。 知識就像新鞋,只有上腳走兩步,才知道哪里需要調整。 第四步: 場景綁定,給知識安個家 為什么學過的知識總在需要時失蹤?書中解釋:沒給知識綁定具體場景,就像把文件亂堆在抽屜里,想用找不到。 比如,學了非暴力溝通,別只記“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個步驟。 要寫下具體場景:下次孩子滿地扔玩具時,不說你怎么總不聽話(指責),而是說我看到地上有5個積木(觀察),有點著急(感受),我需要客廳保持整潔(需求),你能把它們放回箱子嗎(請求)。 給每個知識點貼一張場景便利貼,需要時才能隨叫隨到。 第五步: 復盤迭代,讓知識長記性 應用≠結束,復盤才是知識成長的關鍵。 書中強調,每次用知識解決問題后,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剛才哪里管用?哪里卡殼了?下次怎么改? 比如,用番茄工作法時,發(fā)現(xiàn)自己總被手機打斷,復盤后可以加一條,開始前把手機調至專注模式; 用談判技巧砍價沒成功,就記下下次別說太貴了,試試這個價格超出我的預算,能給個學生價嗎(明確需求+提供方案)。 知識通過復盤,會從通用模板變成專屬定制。 第六步: 輸出分享,讓知識開枝散葉 書中說:教是最好的學。因為輸出時,你會被迫發(fā)現(xiàn)自己沒吃透的地方。 就像有人以為懂了定投基金,可給父母講解時,才發(fā)現(xiàn)說不清楚為什么要長期持有,這恰恰是補漏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