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賦 妒忌者,人間幽暗之蔓草也。其根扎于卑弱之壤,其藤攀附于高聳之物。人之相異,或如星漢懸垂,或若河岳峻立,乃天地造物之常理。而心田狹仄者,偏在差異的微光中照見了自己那斑駁的身影。 于是灶臺間常生暗涌,骨肉之中亦伏隱刺;工位之上悄然凝霜,同行之誼暗藏冰棱。情愛一旦流轉,妒火便瞬間灼穿心扉,燒出猜忌的焦痕。那功業塔頂的輝煌,更每每照見他人眼中燃燒的妒焰,灼人亦自焚——此皆弱者之心被不平所噬后吐出的毒霧。 人若困于妒忌之牢籠,真如飲鴆止渴。雙眼被濃煙遮蔽,只盯住他人之高光;心靈被毒汁浸透,卻不知自己的靈臺正寸寸潰爛。妒火之焚,何嘗不是自焚?焦躁與怨怒啃噬著筋骨,疾病便悄然在臟腑的暗影里滋長。 那超脫之道,首在坦蕩直視溝壑與峰巒。與其在他人功業的光芒下哀嘆自己的影子,不如點起內心那盞不滅的燈燭——勤勉深耕,奮起直追。故有智者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此心光所照,方能劈開妒忌的濃霧,照見前行的路。 繼而,人當養浩然之氣,立獨立之魂。莊子有言:“鹓鶵發于南海,非梧桐不止。”心若如鳳凰,自不戀腐鼠,更不羨鴟鸮爪下的腥臊。縱使面對眾聲喧嘩、千差萬別,亦如明月行天,清輝朗照,不為浮云所蔽。彼時便知,人生原不必在他人鏡中找尋自己,亦不必在他人尺下丈量高低。 待到胸襟若此,妒忌之藤蔓自枯朽零落。天地澄明,云開霧散,唯見清泉自照,映現出自己本真的面容。此時我們才頓然醒悟:所謂強弱分野,竟只在心之一念;那曾灼傷靈魂的妒火,不過源于未能看見自身內在的無限曠野。 何妨放開心量,靜待清風朗月?于這無垠長天之下,自有萬里長風,助你舒展雙翼,不羨鵬鳥之背,亦不屑燕雀之群——因你深知,自己已是獨一無二那不可替代的飛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