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夕的第1206篇原創文章 前幾天我看到小紅書開通了新功能,可以發布千字以上的長文,甚至可以一鍵關聯公眾號,你公眾號的文章可以一鍵復制,批量發布在小紅書。 我立馬測試了一下這個功能,發現對我們這些擅長長文創作的自媒體人、IP太利好了。 一篇文章完成,小紅書平臺會自動用AI功能,根據你的內容幾秒鐘就可以同步生成符合小紅書的圖文內容和封面,實現高效率的一魚多吃。 這個功能是這樣: 你進入小紅書創作服務中心,登錄你的賬號,在發布筆記這塊點進去,導入長文就可以直接關聯公眾號。 ![]() 更值得我思考的是,這個功能開發和開放背后平臺想要什么。 你看,我們個人做自媒體,必然要導向的結果是:賺到錢。 我們是在平臺上賺錢,同樣的,平臺也需要賺錢,這樣才能良性發展。 所以,平臺需要什么,我們給平臺需要的,平臺自然會給我們想要的,爆款、流量和錢。 小紅書之前是不能發千字以上的長文的,現在卻主動開放,甚至開發了關聯公眾號的功能,只說明一點,這個平臺要更好的商業化,需要更優質的深度長文內容,而這個功能也能幫它吸引和留住更多優質的創作者。 這就意味著,無論任何平臺,無論它的規則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優質內容創作能力,就是一個自媒體人的核心價值。 前幾天有百家號官方運營加我微信,想要我繼續在百家號發內容。 你看,是誰說自媒體飽和了的..... 各大平臺其實很缺內容,尤其是優質內容。 只要你能創作優質內容,平臺會一直為你助力,因為你也在為平臺賺錢。 前幾天刷了會抖音,發現最近有個內容玩法特別火,把健身+小說推文組合起來,用戶可以一邊跟練一邊聽小說,聽到上頭,就點鏈接去看了,一單能賺小10塊傭金。 舊元素+新組合,這就是創新,這就是『紅利縫隙』。 很多人想要做一件事,特別在意別人的聲音和評價,你做什么,都有反對的聲音存在。 但如果這些聲音,第一,給不了你具體的能讓你把這件事做的更好的建議,沒有在相關事情上拿到結果的人說出來的,那不要聽。 第二,這些聲音不是給你勇氣和信心的,那不要聽。 當你想做事,想支棱起來的時候,如果世界太喧囂,那就換個圈子聽聽其它的聲音,再不濟,捂著耳朵拼命向前跑。 還有好多人糾結,問題是:現在一說到自媒體,好多人都說沒紅利了,太卷了,做不起來.....尤其不看好文字內容以及公眾號平臺,總覺得短視頻才是風口,才有大爆款。 其實,不是沒紅利,也不是太卷了,而是你沒有掌握一套可變現可復制可商業化的內容體系。 你盯著的就只是關注量、閱讀量,唯獨不關注怎么轉化,怎么把創作的內容沉淀為自己可復利的資產,所以你沒有壁壘,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短視頻也好,直播也好,拼的本質上還是內容,只不過還附加了你的場景布置的如何,你的表現力如何,成本更高,對普通人門檻也更高。 而文字內容成本更低,我寫一篇文章,好好打磨,這篇文章可以幾秒鐘同步發在小紅書,一分鐘同步發在知乎,精簡一下我可以發朋友圈,即刻,喜歡看文字的人,反而有耐心好好看我的內容,提升轉化率。 有條件我還可以拍短視頻,甚至作為直播內容,一份時間賣出多份,實現高效率的一魚多吃。 或許這篇文章,并非能成為大爆款,但是它會是我的思考沉淀,會是我的內容資產,會為我吸引更精準的人來鏈接我,相比爆款,這樣的內容體系反而更能支撐我長期增長。 此刻的你,如果想要做自媒體,想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個人事業,問問自己,你想要虛假繁榮的數據,還是真實的持久的信任和獲客。 如果是后者,那就: 試試忘記粉絲數,沉下心來好好寫作,你就只為100人寫,寫ta們真正關心、能解決ta們痛點和問題的內容。 因為當你眼睛只盯著那個冰冷的粉絲數字,你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會變形、會諂媚、會失去靈魂。 你會忍不住追逐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熱點,模仿每一個看似成功的套路,最終淪為信息的搬運工和算法的奴隸,失去了你身上最寶貴的獨特性與真誠感。 所以,請暫時忘掉那個“10萬”的執念。 你做自媒體真正的增長起點,在于一個核心思維的徹底轉變: 即:從“我要漲粉”轉向“我能為誰提供不可替代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