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書法愛好者說,自己學習書法十幾年,幾乎把古人的筆法、字形都學到手了,而且所寫的字形十分美觀好看,投稿幾十次,但每次都沒有入展,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一次也不中,也失去了書法入展的信心。這是為什么? 其實,對于上面這位書友的問題,可能在很多書法愛好者中間都存在。他們學習書法多年,為什么屢投屢敗?甚至有的人覺得,那些書法能入展的人,字寫得并不好,把入展作品和自己的作品對比了一下,認為入展的作品大都是寫丑書的,因此就給出了一個定義:可能是自己的字形太好看了,寫丑一些可能會入展。真是這樣的嗎?其實,一位書法老師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書法想要入展,一定要讓作品有趣味性。例如有的人喜愛隸書書法或楷書書法,這兩種書體,在學習臨摹時,就不要站在那些好看的字形上去下功夫臨摹,而是要找一些過渡時期的古代作品,因為古人在這方面已經為我們創造了一些趣味或者有意蘊的做法,我們只要照著它們去臨摹,找到它們中間的方法,如此一來,書法的趣味性也就出來了。這方面的字形很多,《好大王碑》、《石門頌》、《張遷碑》、《祀三公山碑》等,都是可以學習的教材。 第二,在書法創作中,還要注意變化。如果單從入展作品中進行分析,他們之所以能入展,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在創作中懂得書法的變化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去表現字形是否好看。變化時可以從字形上進行大小對比,有大就有小,不能只是同樣的大小。在墨色上還要注意干枯濃淡的變化,有濃就有淡,有深色就有淺色,沒有變化,評委一定認為你的書寫功底不好。在空間上也有有變化,有密就有疏,有緊就有松,有開就有合,這才是真正的章法安排,不能只是尋求一成不變的書寫。 第三,創作作品時,還要學會融合性創作。融合書寫,就是考察一個人書法功底的學習程度,如果一個人只學習過《曹全碑》,在創作中只有《曹全碑》的方法,這讓評委一看就是缺少多樣化的學習過程,肯定是不行的。作為隸書來說,融合就是要將多個隸書或篆書融合起來書寫,例如有的入展作品中整體上是隸書,但人家在其中又融合了幾種隸書的寫法,甚至還有篆書的寫法,如此一來,作品的書寫形式就豐富得多,在評委眼里,這樣的創作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要突出藝術性的表現。當代書法被賦予了藝術性的要求,也就是說,當代書法不只是簡單地寫寫字,更要以藝術性為主。那么,藝術性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表現出來?其實對這個問題來說,它也是從古人那里得來的。以前王羲之說過,書法從點畫中表達“意”,米芾還用了一個“三”字來說明其藝術性,他說,“三”字有三個橫畫,并且這三個橫要從姿態、長短、粗細等方法來書寫,如果缺少這些變化,它是缺少其趣味和意味的。從這些方面來說,書法除了意趣之外,還要在書寫上追求藝術性,也就是變化,不只是筆畫,也包括用筆、字形、章法等各個方面。 對于這位書法老師的觀點,大家是否贊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看法,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