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家族,在中國西南角落里稱王稱霸了724年,29代傳承,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 當中原王朝一次次更迭時,這個家族卻始終屹立不倒。 直到明朝動用24萬大軍,血戰114天,才將這個'土皇帝'王朝徹底摧毀。 ——《壹》—— 山中稱王的開始公元876年,大唐帝國已經奄奄一息,南詔叛軍占據播州,朝廷束手無策,就在這時,一個叫楊端的四川軍官站了出來。 ![]() 史書記載,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 但真相遠比這簡單的一句話復雜得多,楊端不是什么忠臣良將,他是個精明的投機者,當時的播州,位于今天的貴州遵義一帶。 這里山高林密,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這里遠離長安,朝廷鞭長莫及。 楊端看準了這個機會,他沒有把播州交還給朝廷,而是據險立寨,自立為王,唐朝政府能怎么辦?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他一個'播州侯'的名頭。 反正大唐自己都快完蛋了,管不了那么多。 楊端死后,他的兒子楊牧南繼承了父親的位置,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世襲王朝的開始,別小看這個'繼承',在中國古代,能夠世代傳承地方政權的家族少之又少。 為什么楊氏能做到?第一,地理優勢。 播州四面環山,'飛鳥藤猿不能逾',想要攻打這里,必須付出巨大代價。 第二,民族政策,楊氏統治的不僅是漢人,還有大量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他們采用懷柔政策,讓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第三,軍事實力,播州軍隊戰斗力極強,歷代中央政府都不敢輕易招惹。 ![]() 到了后周時期,楊保才正式獲得播州刺史的官方認可,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央政府正式承認了楊氏在播州的統治地位。 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 新朝新氣象,宋朝是否會容忍播州楊氏的存在?楊實,楊氏第三代統治者,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他主動'獻土'歸附宋朝,但這個'獻土'是假的。 宋朝拿到的只是名義上的主權,實際控制權依然在楊氏手中。 宋朝皇帝也不傻,他們知道真相,但宋朝選擇了妥協,為什么?因為征服播州的成本太高,得不償失,與其花費巨資去打一場不一定贏的戰爭,不如讓楊氏繼續統治。 只要他們名義上承認宋朝即可,這就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現實主義。 ——《貳》—— 與中原王朝的博弈游戲1033年,一件奇事發生了,楊充廣,楊家將楊延昭的兒子,路過播州,播州楊氏族人熱情接待,雙方一番攀談,竟然發現'同宗同源'。 ![]() 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是播州楊氏精心策劃的一場政治聯姻。 楊家將在北宋聲名顯赫,如果能攀上這層關系,播州楊氏的政治地位將大大提升,于是,楊昭收楊充廣的兒子楊貴遷為養子。 從此,播州楊氏成了'楊家將的后人'。 這一招太高明了,誰敢動楊家將的后人?北宋朝廷對播州楊氏更加客氣了,1235年,蒙古大軍南下,宋朝危在旦夕,這時候,播州楊氏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 楊價率領5000播州精兵,千里馳援四川,與蒙古軍血戰。 為什么播州楊氏要為宋朝賣命?第一,唇亡齒寒,如果宋朝滅亡,蒙古人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播州,第二,政治投資,在宋朝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可以獲得更大的政治回報。 第三,軍事考慮,播州軍隊需要在實戰中鍛煉,抗蒙戰爭是最好的練兵場。 楊價的選擇是正確的,播州軍在抗蒙戰爭中表現出色,多次擊敗蒙古軍隊,這不僅提升了播州的軍事聲譽,也為日后與元朝的談判增加了籌碼。 1278年,南宋滅亡,楊邦憲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抵抗,還是投降元朝? 楊邦憲選擇了投降,這個選擇挽救了播州楊氏,元朝對投降的楊氏非常優待,不僅保留了他們的統治地位,還擴大了他們的管轄范圍。 元朝時期,播州楊氏的領土達到了歷史頂峰。 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遵義市全境、黔南州北部以及凱里市西北部,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這比許多歐洲國家都要大,更重要的是,元朝給了楊氏很大的自治權。 ![]() 播州實際上成了'國中之國'。 楊氏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法律,自己的貨幣,這是播州楊氏的黃金時代,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楊鏗,播州楊氏第21代統治者,再次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他主動赴京朝貢,承認明朝的統治。 明朝初期,朱元璋忙于鞏固統治,無暇西顧,對于主動投靠的播州楊氏,明朝選擇了懷柔政策,不僅保留了楊氏的世襲地位,還給了他們更多的優待。 播州楊氏每三年只需進貢一次,不用繳納賦稅。 這樣的條件,連明朝的正式行政區都享受不到,明朝前期,播州楊氏過得很舒服,他們發展經濟,興辦教育,播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第一次有播州人考中進士,轟動全國。 播州有了自己的'機院',專門織造絲綢,有了自己的礦場,'遞年煎銀萬千余兩',播州楊氏成了西南地區最富有的土司。 ——《叁》—— 末代土皇帝的瘋狂與覆滅1571年,楊應龍繼承播州宣慰使職位,這個人注定要成為播州楊氏的終結者,楊應龍的性格有嚴重缺陷,史書記載他'生性雄猜、陰狠嗜殺'。 ![]() 在播州,楊應龍就是土皇帝,他可以隨意殺人,包括自己的妻子。 他寵愛小妾田雌鳳,殺死了正妻張氏,張氏的叔叔張時照憤而告發楊應龍,這就是播州內亂的開始,播州楊氏統治下有'五司七姓'。 五司是黃平、草塘、白泥、馀慶、重安五個安撫司。 七姓是田、張、袁、盧、譚、羅、吳七個大姓豪族,這些人世代為楊氏效力,但也積累了大量不滿,楊應龍殺妻的事件成了導火索。 1589年,何恩、宋世臣、張時照聯合上奏朝廷,告發楊應龍謀反。 這份奏疏列舉了楊應龍的24大罪狀,包括:'私殺無辜、強占民女、私設關卡、截留稅收'等等,明朝朝廷震驚了,一個土司竟然敢如此無法無天? 面對楊應龍的罪行,明朝內部出現了分歧,貴州官員主張立即征剿。 四川官員主張招撫妥協,為什么會有這種分歧?因為利益不同,貴州官員想要政績,征剿播州可以立功,四川官員需要播州軍隊幫助防守邊疆,不想失去這個盟友。 明神宗萬歷皇帝猶豫不決,1592年,楊應龍到重慶接受審問。 結果判決當斬,但可以用2萬兩白銀贖罪,這時候,日本侵朝戰爭爆發,楊應龍主動請戰,愿意帶5000人參戰,明朝釋放了楊應龍,但沒讓他出兵。 ![]() 這個決定是致命的,楊應龍從中看出了明朝的虛弱。 1595年,明朝再次審問楊應龍,這次的判決更嚴厲:革職,罰金4萬兩,次子楊可棟做人質,楊應龍表面上接受,暗地里卻在準備反叛。 1596年,楊可棟死在重慶監獄,楊應龍徹底憤怒了。 他'擁兵驅千余僧,招魂而去',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楊應龍公開決裂了,1599年6月,楊應龍攻陷綦江縣,這是播州軍隊第一次攻占明朝的正式州縣。 萬歷皇帝震怒,下令徹底剿滅楊應龍。 這時候,朝鮮戰爭剛結束,明朝名將都回國了,劉綎、馬孔英、吳廣、童元鎮、李應祥、陳璘,這些久經沙場的猛將齊聚西南。 楊應龍面對的不再是地方官軍,而是明朝的精銳之師。 ——《肆》—— 24萬大軍的絕地圍剿1600年春,明朝的復仇開始了,李化龍被任命為川湖貴三省總督,手持尚方寶劍,明軍分兵八路:四川四路:劉綎出綦江,馬孔英出南川,吳廣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寧。 ![]() 貴州三路:童元鎮出烏江,朱鶴齡出沙溪,李應祥出興隆。 湖廣一路:陳璘出偏橋,陳良玳出龍泉,每路3萬人,總共24萬大軍,這是明朝對付一個土司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 楊應龍的策略是依托險要地形,逐步消耗明軍。 婁山關是播州的門戶,也是最后的屏障,如果婁山關失守,播州就無險可守了,劉綎率領的綦江路是主攻方向,劉綎外號'劉大刀',是明朝最能打的將軍之一。 他剛從朝鮮戰場回來,士氣正盛。 播州軍聽到'劉大刀來了',往往不戰而逃,3月29日,劉綎攻破婁山關,這一戰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婁山關失守,意味著播州的防御體系徹底崩潰。 4月16日,楊應龍退守海龍屯,海龍屯是播州楊氏的老巢,也是最堅固的堡壘。 這里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銅柱關、鐵柱關,控制東側入口,第二道:飛虎關及三十六步天梯,利用懸崖峭壁,第三道: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拱衛山頂核心區。 海龍屯的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 明軍要想攻下海龍屯,必須付出巨大代價,5月18日,24萬明軍在海龍屯下會師,這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攻城戰,明軍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火器。 火炮、火槍、火箭,輪番轟擊,播州軍則以滾木、礌石、弓弩反擊。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冷熱兵器對抗,海龍屯圍城戰持續了近20天,楊應龍的第一勇將楊珠被明軍火炮擊斃,播州軍的士氣開始動搖。 ![]() 6月6日,明軍發動總攻,經過激烈戰斗,明軍攻破海龍屯內城。 楊應龍知道大勢已去,他放火燒毀宮室,與兩個愛妾一起自縊而死,725年的播州楊氏王朝就此終結,這一年,楊應龍49歲,他的兒子楊朝棟、弟弟楊兆龍被俘,后來在北京被處死。 1601年,明朝對播州實行'改土歸流'。 播州一分為二:遵義軍民府歸四川,平越軍民府歸貴州,世襲的土司制度被廢除,改由朝廷派遣流官治理,這標志著明朝在西南地區統治的重大勝利。 但代價也是巨大的,據李化龍的奏報,平播之役耗費軍費200多萬兩白銀。 這相當于明朝全國一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播州方面,2萬人戰死,13萬人投降,明軍傷亡3-5萬人,這場戰爭幾乎掏空了明朝的國庫。 有史學家認為,平播之役是明朝衰落的重要轉折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