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治心痛、心悸的千年古方,學習中醫經典心得: “丹參飲”出自清代陳修園《時方歌括》收錄唐、宋后108首名方之一,原文:“丹參飲治心胸諸痛神驗,婦人更宜,亦屬血痛,亦可通治諸痛。 丹參一兩,白檀香一錢,要真者,極香的切片,砂仁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折換現代算一兩37.8g,丹參38g,白檀香、砂仁各4g。李可臨床常用丹參30~45g,檀香、砂仁各10g。 國醫大師德樹德說:“丹參飲是治療心胸、胃脫疼痛的有效良方” 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安神。《吳普本草》說它“治心腹痛”; 白檀香辛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解郁氣,《日華子本草》說它“治心痛”。檀香能引脾胃之氣上升,所以能健脾益胃,增進飲食,還能開發胸肺之氣郁而寬暢胸隔,故能解心悸、心痛。 砂仁辛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促進消化,并能引氣歸腎,兼有溫腎、化濕作用。 三藥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腎“理元氣”、“引諸藥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及心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并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 除了“丹參飲”外,漢代張仲景《傷寒》經方的“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60g去皮,炙甘草二兩30g)也是治心衰、心悸、心痛的急救奇效良心。 幾年前,某患者突然心痛昏倒,打電話問我怎樣辦?我說:“不要慌,你馬上用桂枝尖顆粒60~90g、炙甘草顆粒30~45g、三七顆粒20g、人參15g”沖水灌服。”她按我這樣做,一下子就把胞弟救醒了。 接著我又開一個方給她: 黃芪45g、制川烏30g(先煮1h)、江油附子30g(先煮1h)、半夏45g、南星45、白芍30g、人參15g或太子參60g、三七20g、白術15g、檳榔45g、厚樸15g、桂枝尖45g、丹參45g、白檀香10g(后五分鐘)、砂仁10g、廣陳皮30g、茯苓60、炙甘草30、生姜45g 另外水蛭、蜈蚣、僵蠶、土鱉蟲、炮甲、地龍加乳香、沒香或三七等份打粉制水丸吞服,每次7~8g。 以上處方為烏附法+丹參飲+桂枝甘草湯,這個組合方自2018年以來治療過各式各樣的心臟病數以百計,無一沒效的,包括結代脈(脈偷停)、心慌心悸、胸悶心痛、氣短。出現這些癥狀后,患者首先去醫院檢查。結果就是心臟動脈堵塞,堵塞80%以上了,醫師往往勸告患者需要動脈搭橋手術了,或住院服藥觀察等等,但只要中醫介入治療,一切癥狀基本全消,再去醫院檢查,醫師除了驚訝,再也不堅持做手術了。 出現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心臟動脈粥樣硬化堵塞,主要血脂高或膽固醇高導致脈管壁粥樣硬化,或者是血瘀血斑塊附在脈管壁上,從而引起脈管狹窄堵塞;二是胸下水飲痰濕濁,心陽被水寒濕氣或痰濁蒙蔽;三是心陽不足導致心肌缺血;四是逆氣滯在胸口咽喉下之處,等等。 桂枝甘草湯就是解心陽不足導致心肌缺血引起胸悶心痛的癥狀,大劑量的桂枝,打開少陰陽氣,像打開血庫一樣快速補充心陽心血,大劑量的炙甘草,也快速補充因支援手少陰心陽心血而造成太陰的空虛。 臨床心臟病的病例,一般不僅僅是心陽不足,而是以上四種狀況均有,心動脈粥樣硬化、心陽心血不是、心下水飲痰濕及逆氣上沖等,我們用烏附法就是打包一起解決。 附子補腎陽,附子直奔坎陽,化水為氣,補坎益離,提供給其他臟腑的能量。 川烏尤如推土機,作為開路先鋒,拖動一切藥物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黃芪、人參補氣,加持川烏,兩者結合,力量更大,走得更快更遠。 三七甘溫,散瘀止痛。 生半夏、生南星化痰降濁。 檳榔辛溫,降氣破滯,行痰下行。檳榔最長于降氣,其“性如鐵石之降”,能把人體最高部位之滯氣,降瀉至極下之處。 厚樸味苦辛性溫,具有下氣、除滿、燥濕、消脹的作用,和半夏、檳榔一道降陽明,化痰濕,破滯氣,阻上逆。 白芍味甘酸苦性微寒,具有斂血歸肝和緩急止痛的作用。前面說過補坎益離,用補腎陽支援心陽中間有肝升和脾升的作用,才能完成益離的任務,肝在芍藥的作用下得到氣血的涵養才能有效的生發。另外,方中燥藥如附子、川烏、半夏較重,需要芍藥收斂降燥。 白術是太陰的主藥,起到燥濕健脾的作用。 廣陳皮起到理氣、燥濕、化痰的作用,理胃氣,疏肝郁,氣機升降有權。 茯苓滲水利水,把胸水飲化掉,斷掉生濕生痰之根。 如心臟病已久已重,邪氣已入奇經八脈,須用蟲藥,蟲丸+湯藥事半功倍,而且藥后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唯一缺點就是價格貴了一點。 以上是筆者臨床幾百例心臟不適的經驗方,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斷實踐總結出來的,分享給大家,為民造福,減少病痛,更減少動刀造一輩子藥之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