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歷史上的帝王書法家,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宋徽宗趙佶,畢竟他“不愛江山愛藝術”,而且一手“瘦金體”至今仍深受歡迎。但是,在學界看來,若論繼承魏晉筆法之精髓、臨池之勤奮以及對元代以后書法影響之大,他都被自己的兒子宋高宗趙構遠遠甩開一大截。 ![]() 趙構與趙佶一樣,都是“風流皇帝”,在治國理政上表現得不咋樣,但在書法上頗有心得。趙構曾在《翰墨志》中自述:“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于取舍。至若《稧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余每得右軍或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 ![]() 也就是說他對王羲之的法帖進行了極為細致的學習,尤其是《蘭亭序》,已經做到了得其精髓。而且趙構:“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勤奮苦練超過50年,晚年時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因此,趙構的書法是“直入晉唐”,學習正宗筆法的一條“捷徑”。啟功對趙構書法贊不絕口,他寫詩贊到:“多力豐筋屬宋高,墨池筆冢亦人豪。詳搜舊格衡書品,美謚難求一字超。”不僅點畫遒勁妍美,而且“復興”古意,除了“美”,想不出更好的字來形容它了。 ![]() 《行書千字文》是宋高宗一部經典之作,書寫此帖時他年近五十,筆力正值巔峰期,技法也已純熟。全卷每一筆都能看出王羲之的影子。此作為紙本冊頁,每頁縱28.5厘米、橫14.5厘米,總計86行、1000余字,字徑大小約2.5厘米。 ![]() 起筆藏露結合,如“天”字首筆側鋒輕入,旋即轉為中鋒,筆畫輕重對比明顯,圓潤中含勁健,頗有“錐畫沙”質感,較米芾行書少份跳宕。起收筆輕重過渡自然無突兀,轉折處方圓兼施,內角通過腕力緩轉。連筆短絲相牽,顯晉人“筆斷意連”之妙。 ![]() 結字端莊舒展、疏密合度,字形多以縱取勢,欹正變化微中見巧,既避呆板又不失穩重,比黃庭堅的欹側更顯含蓄。墨法濃淡相宜,無明顯漲墨。墨飽滿至漸淡,自然過渡,筆畫稀疏處墨色稍濃以填空間,筆畫密集處墨色略淡防臃腫。 ![]() 元代袁桷稱“高宗書法,初學黃、米,后追鐘、王,《千字文》尤見晉人風骨。”,他規范化傳承晉法,使后人能通過臨摹直觀感受二王體系的筆法結字規律,對南宋及后世帖學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趙孟頫的字深受其影響,也是我們學習“二王”的上佳法帖。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