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亭貫 ![]() 引言:一鑿一刻間藏萬千世界,一木一紋里納天地乾坤。當紫檀木屑在遵化匠人的刻刀下簌簌飛揚,一段跨越三百年的宮廷木作技藝正穿透時空塵埃,正于燕山腳下緩緩蘇醒。 一、清東陵御制工匠的文化根脈 康熙十五年(1666年),一支肩負特殊使命的隊伍抵達河北遵化馬蘭峪。他們是來自紫禁城造辦處的128名工匠,奉旨修建皇家陵寢清東陵。雍正年間,看守皇陵的十四王爺允禵將這批匠人永久安置于此。從此,宮廷木作技藝如種子落入沃土,在燕山腳下生根發芽——榫卯咬合需如天衣無縫般精準,龍紋雕刻要似有呼吸吐納之靈韻,每一道工序都深深烙印著皇家《大清工部則例》的嚴苛標準。 遵化紅木家具技藝的精湛,離不開對清東陵御制精品家具的復刻傳承。那些歷經百年的家具,是文化沉淀的瑰寶,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鮮活載體。 二、九龍屏風:復刻傳奇震動海關 1988年,天津外貿向遵化匠人下達了一項“不可能任務”:復刻清東陵慈禧陵寢的九龍鬧海御制屏風。面對無圖紙參考、無精密工具輔助的困境,李玉明團隊以驚人毅力開啟攻堅之路: 百日跋涉:騎摩托車往返清東陵百余次,趴在展柜前手繪龍鱗云紋,只為捕捉紋樣神韻;刀尖起舞:用自制刻刀在堅硬紫檀木上雕琢5層立體龍鱗,冬夜凍瘡滲血染紅木屑仍不停歇;十三月攻堅:最終完成的屏風龍睛含威,云紋如流動海浪,盡顯皇家威儀。 當屏風運輸出關時,戲劇性一幕發生:海關人員因工藝太過精湛,堅稱“這是走私文物”,經天津外貿部門緊急協調才得以放行。臺灣收藏家孫世龍重金購藏時驚嘆:“此物只應禁中有!”這場“以假亂真”的傳奇,點燃了康各莊紅木產業的燎原之勢。 此后十年間,李玉明團隊陸續復刻乾隆龍椅、慈禧鳳座等30余件宮廷家具,作品遠銷日韓、港澳臺,成為改革開放后首批打入國際市場的傳統工藝珍品。 ![]() 三、匠星圖譜:三大家族的技藝長征 1. 王澤林:產業化破局者 1978年,木匠王澤林承包康各莊木器廠,從維修學生課桌起步。命運的轉折始于一次文物修復——北京文物局委托修復的雕花屏風上,繁復精妙的榫卯結構令他震撼:“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皇家技藝!” 他對技藝的執著近乎癡迷:1982年以海南黃花梨仿制“官皮箱”,被美商以1.1萬元收購,創下遵化首例高端仿古外貿交易;1983年用縫紉機換回一對萬歷柜(后拍賣價達1.4億);他始終拒絕機械化生產,堅持“釘子一釘,魂就沒了”的理念,其復刻的紫檀屏風被故宮專家贊為“造辦處水準”;1986年創立龍源工藝技術標準,培養的百余名工匠中,68人自立門戶,形成遵化紅木企業集群,成為產業產業化的破局者。 2. 李玉明:技藝天花板突破者 康各莊村木匠李玉明,17歲拜師學藝,為精進技藝曾背著工具箱闖蕩東北。1983年,他與幾位徒弟在遵化市康各莊村創辦仿古家具廠。1988年復刻慈禧陵“九龍鬧?!庇破溜L后,又陸續復制難度極高的乾隆“龍寶座”、慈禧“鳳寶座”等御制家具。21世紀初,康各莊培養的工匠被蘇作、廣作企業高薪爭聘,由此裂變出遵化60余家紅木企業。隨著技藝日臻成熟,康各莊村涌現出一大批技藝出眾的手藝人,其木工與雕刻水準絕不遜色于昔日宮廷造辦處匠人。 3. 那淑云:百年世家的守正創新 “扶手椅上的四重回紋,寓意福壽綿延。”創辦龍韻鳳華的那淑云撫摸著祖傳的紫檀福壽紋扶手椅,其家族自1886年起便侍奉宮廷造辦處。她的創新之路充滿智慧: 堅守一木連做技法,打造的黃花梨官帽椅通體無接縫,宛如天然生長;創建博物館級展廳與榫卯親子樂園,讓孩子通過觸摸榫眼感知文化根基;面對名貴木材稀缺困境,堅守“假料毀名聲”信條,只選用印度小葉紫檀等頂級原料。 四、產業涅槃:從鐵礦石到文化金礦 2015年,遵化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紅木產業列為轉型支柱。這場從“挖礦”到“挖文化”的蛻變,背后是壯士斷腕的決心:千畝紅木文化產業園在城西荒地崛起,替代東部鐵礦采空區;三大文化地標成為轉型縮影: 博物館集群:投資2.2億的旺年鴻博物館,800件藏品系統訴說紅木的前世今生;技藝競技場:中華木作競技大會上,2023年遵化工匠斬獲18塊獎牌中的5塊;文旅融合區:紅木小鎮串聯清東陵景區,游客可體驗雕刻工藝并帶走專屬書簽。 如今園區吸納2000余農民轉型為匠人,雕刻師月收入可達萬元。康各莊村建成96棟別墅新村,村民李春麗笑著說:“客廳餐廳俱全,比城里樓房還寬敞!” 五、暗涌危機:傳統工藝的生死突圍 輝煌背后暗藏危機。宏通古典家具車間里,董事長王文利道出憂慮:“海南黃花梨漲到每斤3萬,年輕人嫌學藝苦,肯花五年時間打磨榫眼的越來越少?!泵鎸Ь常橙藗円灾腔燮凭郑?/span> 木指紋認證:掃碼可查木材全鏈路溯源,終結以次充好亂象;新中式設計:在明式圈椅中融入人體工學設計,吸引年輕消費者;全球符號輸出:李玉明復刻的乾隆龍椅亮相米蘭設計周,榫卯結構被紐約博物館收錄為“東方智慧標本”。 六、木屑里的中國聲音 站在龍源博物館的萬歷柜前,細看榫卯咬合處的微塵,那仿佛是三百年未散的工匠呼吸。李玉明們復刻的何止是家具?當康各莊工匠帶著“京作”技藝南下授藝,當孩子用樂高拼出第一個榫頭結構,斷裂的文化基因正在重新接續。紅木產業的終極答案,藏在王澤林拓印萬歷柜的執著里,藏在產業園中機器與刻刀的交響中。木屑飛揚處,中華文明的根脈在時光深處悄然相連。 “木頭有靈,你敬它一分,它還你千年不朽?!蹦咀鞔髱熗鯘闪謸崦咸茨玖蠒r的話語,道盡傳承的真諦。三百年前,清東陵的建造讓宮廷技藝扎根遵化;三百年后,一群匠人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讓木屑中的文明密碼穿越時空,在新時代煥發新生。這,便是遵化紅木留給世界的不朽答案。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紅木產業助推遵化轉型》專題(2025) 2. 清宮造辦處源流:遵化市政府史料 3. 產業數據:新華社產業調查(2025)、中華木作競技大會實錄 4. 人物事跡:王澤林創業史、那淑云非遺傳承、李玉明書法轉型 5. 轉型戰略:《遵化市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 6. 《遵化紅木家具的前世今生》地方志(2019) 7. 李玉明口述史料,九龍屏風復刻細節(2025) 8. 唐山文旅非遺訪談《榫卯相扣》(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