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你很想減肥,但是卻總是在看到好吃的食物時根本就停下來; 你為了減肥,報名參加了減重訓練,不承想,訓練營結束了體重又回來了; 你明明不是很餓,但是卻老想著要吃東西…… 說起食物,總是讓你又愛又恨的。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不如一起來看看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心理系博士珍.克里斯特勒以及美國暢銷書作家艾莉莎.鮑曼共同創作的這本《正念飲食》,之后你便會明白,生活中很多讓我們泥足深陷的苦惱,可能是我們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的。如果想要解決這些煩惱,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才能明白,當我們不是因為饑餓想吃東西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因素。 而作者也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33個飲食習慣方面的訓練,為的就是讓我們意識到生活中那些錯誤的飲食習慣,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欲望以及情緒,從而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覺知,自然而然地,你就會以一種健康的態度來看待日常生活中食物,從而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概念就是,什么是正念? 其實,生命中的很多個時刻,我們是有體驗過這種感受的。比如,溫暖的陽光灑在我們身上那種舒服的感覺;雨后天邊的彩虹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做一頓好吃的飯菜,讓我們心情大好.......其實,正念就是一種滿足感。 我們每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我們才能打從心底覺得開心,不抱怨。 有的朋友或許會說,吃到好吃的食物,是一種滿足,為何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呢?其實,帶來煩惱的不是食物,而是我們對食物的不知節制。因為不知節制,所以暴飲暴食。因為不知節制,所以肥胖過度。因為不知節制,所以吃到停不下來。 隨之而來的便是這種習慣給我們身體帶來的各種危害。比如,三高,糖尿病,肥胖癥等等。有的人則是因為肥胖,心態產生了變化,變得自卑。 所以人們想到了減肥。但是減肥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有的人為了減重餓了一天,說是為了斷食,結果時間一到,吃得更多,這一天的斷食就沒有功效了。 其實,食物和人類的健康,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我們都是需要通過食物來補充營養的,但是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適量進食。 既然所有外在的力量都沒法幫我們減肥,那我們只能向內尋找力量了。當我們開始深挖每一次暴飲暴食背后真正的因素時,或許我們就會明白,每一個不理智的行為背后,其實都是我們的心理在作祟。所以,我們可以從心出發,從心改變,從而改變舊有那些不健康的習慣。 具體可以怎么做呢?作者給了我們這些建議: 首先,我們要認識自己的飲食模式。何為飲食模式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我們日常中的飲食是如何發生的,你自己有哪些選擇食物的偏好,你一般會在什么情況下進食等等。只有知道自己原本的飲食模式,我們接下來如果想要改變,才知道從哪里入手。比如,你是喜歡吃甜食,還是喜歡吃咸食?三餐中你最重視的哪一餐?食物的選擇上你會偏向于哪一類食物呢?等等。 其次,你要明白,你因為什么而進食。每一次的進食,背后都有一定的動機。正常來說,我們是一天三餐或者兩餐,當你除了固定的三餐之外,你對某些食物產生偏愛的時候,你要去觀察,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比如,當我因為要做一件事感覺到壓力時,我就會很想吃甜食。是因為我很喜歡甜食嗎?并不是。平日里根本不吃。其實就是因為壓力帶來的心里的焦慮,想要把壓力分散出去而已。 最后,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我們才能告別壓力型進食。所謂壓力型進食,就是我們身體其實并不餓,我們是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覺得壓力很大,所以就會想要通過吃東西來緩解這種壓力。曾聽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很喜歡吃那些脆脆的但是食物熱量很高的東西,特別是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因為把那個脆脆的東西咬碎的時候,發出的聲音,讓他覺得很減壓。 所以,了解食物,其實是了解真正的自己。只有讓我們處于對自己了解的狀態下,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才能享受這一行為帶來的真正的快樂。就像食物,當我們學會用正念來看待進食,你會發現,吃東西其實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