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肺癌患者中,骨轉移是最常見的遠處轉移之一。據臨床統計,大約有三到四成的晚期患者會出現骨轉移,累及部位常見于脊柱、肋骨、骨盆、股骨等。由于早期癥狀常與關節炎、腰椎病等相似,很多人一開始并未重視,直到疼痛明顯加重、影響生活才去就醫,此時往往病情已進入中晚期。 事實上,骨轉移的早期識別對延緩病情、改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以下8個信號,如果出現其中之一,就應盡快進行評估和影像學檢查。 與普通關節炎不同,骨轉移引起的疼痛并不會因休息而減輕,即使長時間躺臥,也難獲得緩解。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隨著病灶擴大可演變為刺痛、撕裂痛。有患者形容,疼痛像是深處被“咬住”一樣,即便服用止痛藥,也只能短暫緩解。 骨轉移疼痛往往在夜間更劇烈,翻身時疼痛加重,難以找到舒適姿勢。這與夜間血液循環變化、腫瘤引起的炎癥反應有關。很多患者因此長期失眠、精神不佳,生活質量顯著下降。 當病灶累及淺表骨骼(如肋骨、鎖骨、肩胛骨)時,輕輕按壓即可引發明顯疼痛,有時局部會出現隆起或硬結。這類腫塊并非常見的皮下腫物,而是骨質破壞引起的結構改變,應高度警惕。 骨轉移會使骨密度下降、結構脆弱,導致輕微外力就可能引發病理性骨折。一些患者在彎腰、提物,甚至咳嗽時就發生肋骨或椎體骨折,這種情況多提示病情已較為嚴重。 當轉移灶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時,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行走困難等癥狀。早期僅是偶爾酸脹,但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到無法獨立行走,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這是脊髓壓迫的危急信號。 胸椎、肋骨受累時,疼痛可局限在背部或沿肋間神經向前胸、腹部放射。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是心臟病、胃病或膽囊疾病,導致診斷延誤。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如果胸背痛持續存在且檢查無明顯心肺異常,應進一步排查骨轉移。 骨轉移累及關節附近骨骼或軟組織時,會造成關節活動度下降。患者可能出現抬臂困難、彎腰受限、步態異常等情況,嚴重時關節甚至出現畸形。這不僅影響生活,還增加骨折風險。 骨質破壞會釋放大量鈣進入血液,造成高鈣血癥。早期表現為乏力、口渴、食欲減退,嚴重時可引發意識障礙、心律失常。這是骨轉移的系統性危險信號,需盡快處理。 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等疾病也會引起骨痛和活動受限,但這些疾病多與活動或天氣相關,且休息后可緩解;而骨轉移的疼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夜間更明顯,并伴有骨折、神經壓迫、高鈣血癥等表現,這些特征是區分的重要依據。 一旦懷疑骨轉移,應盡快做X線、CT、MRI、骨掃描或PET-CT等影像學檢查,同時結合血液檢測(血鈣、腫瘤標志物等),明確病情。治療上,常用方法包括: · 放療:緩解疼痛、控制局部病灶 · 靶向/免疫治療:抑制全身病情進展 · 骨改良藥物:減緩骨破壞,降低骨相關事件發生率 · 手術:處理骨折或骨不穩,改善功能 早期識別、及時干預,可顯著減輕癥狀、延緩并發癥發生,并提高生活質量。 ![]() SUMMER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你覺得內容有用,歡迎轉發分享給有需要的人,讓更多人收獲一份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