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市大街在永樂年間就有了,因為明初修建北京城時存放木材的神木廠坐落于此,當年叫神木廠大街,乾隆年間將神木廠遷至廣渠門外后,這里逐漸形成花市,從此改名為花市大街,以羊市口為界,分為東西兩段。 ![]() ![]() 花市北京人讀作“花兒市”,不過花市里做的并不是鮮花的買賣。那時候,北京最大的種植和經營鮮花的地方在豐臺的黃土崗,現在叫花鄉。花市的“花兒”說的是以通草(燈芯草)、綾、絨、紙和料器制成的假花,統稱為通草花兒,也叫京花兒。據說第一個佩戴通草花兒的是楊貴妃。相傳楊貴妃左鬢有痣,巧手的宮女用綾綢做了絹花為其遮掩,此后這一時尚流傳至民間,后風靡一時。 ![]() 當年,大大小小的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花市大街的周圍。花行、花店是售賣花的店鋪;花作是制花的作坊;花局類似如今裝修的包工頭,從主顧那里接到活兒后,依不同的工序給各作坊派活兒,零部件回收后由花局或專門的攢花作坊組裝成花。據《舊都文物略》記載,當年街市上的花莊及家庭作坊約千余家。 ![]() 花市里經營的有平日里的佩花(胸花、簪花、領花),大姑娘辮子上的飛花,孩兒他媽發髻上的圍花,也有老太太發帶的石榴花和小丫頭髽鬏上的頭花。那當兒無論是大家閨秀,還平常人家兒的閨女,身上都少不了花。坊間還有 “貧家無米愁炊煙,女兒買花不惜錢” 的歌謠。此外,還有逢年過節、婚慶喜壽時的喜花,唱戲扮裝的戲花,插在容器里的瓶花,放在案上的供花和白事用的喪花。據說各種花中賣價最貴的是瓶花,瓶花中最精致的要數牡丹、芍藥和菊花。 除了花作、花局,花市大街及其周邊的胡同里還分布著玉器、琺瑯、象牙雕刻、挑補刺繡等種手工作坊,街中段的青山居是北京城最知名的玉器行。這一帶也成為當年老北京最大的手工業作坊聚集區。知名匠人“花兒金”的絹花和“葡萄常”的制作的料器“掛霜葡萄”還拿過巴拿馬國際展會的大獎。據說為了保守本家“傳女不傳男”的獨門技藝,常家的姑侄五人終身未嫁。 ![]() ![]() 花市的興盛,也吸引了眾多商號在花市大街上落戶。協生成的綢緞、德壽堂的秘制藥丸、上義棧的陽泉鐵鍋、泰來棧的煤油蠟燭、福源長的干果、大有蔚的香油以及“豆汁兒馬” ,“茶湯丁”, “燒餅連”小吃等,“張一元”茶莊的前身“張玉元”都聚集在這里。除了店鋪,當年花市大街由西到東還有瓜市、羊市、騾馬市、鳥市。那當兒的花市大街,是北京城一道彌漫著人間煙火的風景。 ![]() 末代王妃文繡的少女時代就住在花市上頭條;花市下三條胡同19號早年是國民黨軍統北平站的宿舍,據說當年地下黨喬裝成賣羊頭肉的小販在下三條胡同與潛伏在軍統內部的我情報員傳遞情報。新中國成立后,大大小小的制花作坊合營,成立了北京絹花廠,廠址就在花市上三條胡同。 ![]() 楊貴妃或許想不到,自己一個愛美的行為藝術催竟生了千百年后的一個產業,也讓北京城里有了一條叫花市的大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