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隸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一個豐富的藝術寶庫。學習隸書者,漢隸為主要取法對象。 從風格類型看,漢隸有樸拙一路,有野逸一路,有厚重一路,有端莊一路,有飄逸一路,等等。漢代隸書的載體主要有簡、牘、帛與碑石兩大類。本書技法解析的對象, 是《曹全碑》《禮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碑》等系列,并以此作為技法講析的范本。 橫要平▼ 橫平豎直,是隸書最基本的形式特征。 與楷書比較,這個特征尤為明顯??瑫畽M,通常作左低右高狀。隸書的橫畫,一般是水平狀,但是橫平并不是用尺子畫一水平線那樣的直線,而是在感覺上的左右之平。隸書橫畫有水平狀之橫,也有弧、斜變化之橫。 (一)呈水平狀之橫。如《禮器碑》(圖 1-1)“王”字中間一橫,“壽”字第一、二、 三橫。 ![]() 圖1-1 《禮器碑》之“王”字、“壽”字 (二)弧線橫。隸書中許多橫畫帶有弧度。既有上弧,也有下弧。 上弧筆畫往往中間拱起如拱橋。如圖1-2中《曹全碑》“竟”字所有橫,《小子碑》“五”字第一橫。 ![]() 圖1-2 《曹全碑》之“竟”字、“五”字 下弧橫畫,如圖1-3中《禮器碑》“作”字第一橫,《小子碑》“皆”字下部“曰”的第一橫,都是下弧橫:兩頭(起筆處與收筆處)高,中間下凹。 ![]() 圖1-3 《禮器碑》之“作”字、“皆”字 (三)斜橫。書法講究筆勢。筆勢不僅包含力量、速度,還包含方向,即所謂的“勢 向”。橫畫雖在感覺上是平的,卻有勢向變化。 既有向上走勢之橫,如圖1-4中《禮器碑》“琦”字部首“王”的三橫,《小子碑》 “志”字的兩橫; ![]() 圖1-4 《禮器碑》之“琦”字、《小子碑》“志”字 亦有向下走勢之橫,圖1-5中《曹全碑》“綱”字的所有橫畫,《孔宙碑》“勒”字右邊“力”的橫。這些橫畫的寫法,與平橫相同,只是勢向不是水平方向。 ![]() 圖1-5 《曹全碑》之“綱”字、《孔宙碑》“勒”字 (四)橫的輕重提按。橫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弧度與勢向方面,還體現在用筆的提按方面,由筆毫的提按帶來了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主要以下幾種表現: 1.前重(粗)后輕(細):起筆處重,逐漸過渡到收筆處輕。如《曹全碑》“于”字第一橫。 ![]() 圖1-6 《曹全碑》之“于”字 2.前輕(細)后重(粗):起筆處輕,逐漸過渡到收筆處重。如《曹全碑》“令”字第二橫。 ![]() 圖1-7 《曹全碑》之“令”字 3.輕重輕:橫畫兩頭(起筆與收筆)輕,中間重。如《禮器碑》“圣”字第一橫。 ![]() 圖1-8 《禮器碑》之“圣”字 4.重輕重:橫畫兩頭(起筆與收筆)重,中間略輕。如《小子碑》“矣”字中間一橫。 ![]() 圖1-9 《小子碑》之“矣”字 5.波動行進:橫畫的中間行筆過程中伴有輕微提按。如《禮器碑》“元”字的兩橫。 ![]() 圖1-10 《禮器碑》之“元”字 波畫之美 波畫,其實即橫畫,是一種加以裝飾的橫畫。它是隸書所有筆畫中最具裝飾性者,是隸書區別于其他書體的重要標志。 波畫之美,古人謂之“蠶頭雁尾”,講究起頭處如蠶頭,收尾處如雁尾。對于清秀飄逸一路隸書來說,能否產生飄逸之美,波畫書寫至關重要。 01/ 波畫基本用筆。 波畫這個特殊的橫畫之所以比一般橫畫的用筆要復雜,因為它不僅有勢向變化,還有弧度變化(前為上弧后為下弧),以及其中的提按變化,并且所有這些用筆動作都只在一筆完成。 波畫的用筆大致可以分解為:向左下逆鋒起筆→頓按→調整筆鋒,向右上方向輕提筆鋒→水平橫向行筆→微向下行筆→繼續下行筆,由輕到重→頓按→由重到輕提筆→調整筆鋒,出鋒。 ![]() 圖2-1 波畫筆法、《小子碑》“一”字 如圖2-2,《曹全碑》“布”字、《禮器碑》“樂”字它們的波畫都較為典型,基本 涵蓋了上述的用筆法。 ![]() 圖2-2 《曹全碑》“布”字、《禮器碑》“樂”字 02/ 波畫之美,需一氣呵成。 波畫之飄逸美,需把所有用筆動作前后貫串,一筆寫成,切不可猶疑遲滯。另一方面,亦有習書者只一味地追求飄逸感,行筆速度過快,不夠沉著,尤其收尾處令人有漂、浮之感;或者將波畫的弧度彎得過大,不像是橫畫。這些都是值得規避的。 03/ 波畫的起筆處,往往借前一筆勢逆鋒而入。 借前一筆筆勢逆鋒而入,一方面可以順勢而貫氣,另一方面則可以獲得一種“逆 勁”。筆鋒逆入下按時,會獲得一種反彈之力,這種力比順按筆提起行筆要勁健。 ![]() 圖2-2 波畫的逆鋒起筆,漢簡的“黑”字、“者”字 書法追求骨力,逆鋒行筆是主要手法之一。 由于碑刻的原因,隸書的這種借前一筆筆勢逆入的動作在漢碑中不太明顯,但是從漢代簡牘墨跡上卻可以較為輕易地找到。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