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初,進步青年、貴陽中山中學學生、遵義人幸必澤受中共貴州省工委委派,畢業后返遵以教師職業作掩護組建了“曙光社”,共有社員120余人,下設團溪和綏陽兩個支部。綏陽支部有30余人,最初由李先淮發展胡振宇和龔毅二人成立核心小組,李先淮任組長,胡振宇任宣傳委員,龔毅任組織委員。核心小組設在縣城東街陳銓昌住宅。“曙光社”綏陽社員在迎接地方和平解放、解放初期維護穩定和征糧剿匪,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人即使對“曙光社”在綏陽的革命活動有一定了解,但“曙光社”由哪些人員組成,居住在什么地方,他們當時的身份和職業如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又何去何從?卻極少有人全面知曉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曙光社”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建立的由進步青年組成的秘密外圍組織,其在綏陽的革命活動以及后來的人生變化,是地方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理由有責任去作全面的學習和了解。 遵義曙光社核心領導小組部分成員青年時期照片。 “曙光社”在綏陽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和了解敵情工作,為綏陽解放提供方便。比如潛入國民黨綏陽縣政府,取走墻上所掛綏陽縣地圖,連夜趕繪后專程上報上級使用。1949年10月初,根據革命形勢發展需要和遵義“曙光社”意見,綏陽支部全體社員編入“川黔邊區游擊縱隊綏陽第五支隊”(簡稱“邊縱五支隊”),李先淮為政治委員。“邊縱五支隊”成立后,成功策動縣保警中隊隊長楊占清部宣布起義,并將該部開赴旺草。 11月22日,又策動尹珍鄉鄉長陳釗昌宣布起義,將其自衛隊40人、槍交給“邊縱五支隊”改編。尹珍鄉成為全縣最早宣布和平解放的鄉鎮。11月29日,“曙光社”社員何世俊、祝山石等帶領起義的保警中隊楊占清部40人,由旺草交溪溝日夜兼程趕至黃楊追剿李亞夫殘匪“反共獨立營”,繳獲該匪部槍支60余支,手榴彈50多枚,步槍子彈數百發,俘虜土匪100多人,當場宣布釋放被欺騙挾持為匪的老百姓。第二日成功說服國民黨寬闊鄉鄉長周如海起義投誠。 四是追捕國民黨綏陽縣縣長李永煊。 “曙光社”得知國民黨綏陽縣政府縣長李永煊躲藏在儒溪與黃枧交界處的水坎后,指派龔毅、胡振宇等人前往追捕。后因李永煊早已往桐梓方向逃竄,未能抓獲。11月21日,綏陽解放后,根據“曙光社”領導幸必澤指示,李先淮和龔毅組織成立了“民主青年聯合會”(簡稱青委會),很快吸收了李演、胡興輝等一大批青年參加到“青委會”中來,為繼續瓦解敵軍,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國家資產作出了貢獻。 1949年11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西進支隊第二大隊第五中隊到達綏陽,29日成立中共綏陽縣委員會和綏陽縣人民政府后,“曙光社”在中共綏陽縣委的領導下,協同老區來的同志,接管了國民黨綏陽縣政府的各個部門,整編“邊縱五支隊”部分人員和縣保警中隊楊占清部以及解放后繳械投誠人員,成立“綏陽縣大隊”迅速穩定縣城局面。綏陽解放后,除少數學生和教師繼續讀書和教學外,“曙光社”其他人員在各自新的工作崗位上與老區來的同志團結合作,宣傳、組織群眾,籌集糧草,支援前線,成功抗擊攻打縣城的土匪,監視城內的殘敵。粉碎了他們里應外合的陰謀,取得了縣城保衛戰和征糧剿匪的勝利。 ↑遵義曙光社綏陽支部負責人李先淮的家鄉——綏陽縣黃楊鎮 西南軍區頒發給曙光社員、邊縱游擊隊的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 解放后,“曙光社”綏陽社員除一部分繼續教書外,其余都成為國家干部。其中,李先淮曾擔任安順柴油機廠任副廠長,胡振宇在四川省公安廳安全處任副處長,祝山石曾擔任仁懷茅壩區副區長、仁懷化肥廠黨委書記, 王代俊曾經擔任黃枧區委副書記和區長,夏模曾經擔任過城關鎮副鎮長和洋川區副區長,韓述枝曾擔任過寬闊鄉鄉長,裴啟明擔任過縣農場場長。后來,“曙光社”綏陽社員的許多人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和曾經是國民黨員或三青團員,一度被打成“右派”或反革命分子,進行勞動改造甚至含冤入獄,但最終都得以平反,恢復了工作。改革開放初,他們積極配合組織核實身份,落實政策。李先淮、胡振宇、龔毅、譚信康、陳遠玲、王代俊、何世俊等人還主動撰寫回憶文章,為深入挖掘這段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 ↑原曙光社社員何世俊和他主編的《綏陽縣水利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