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代世傳補腎壯陽名方444首》壹

     醒真 2025-08-15 發布于廣東

    ?二畫

    001二氣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硫黃(細研)、肉桂(去皮,為末)各一分;干姜(炮,為末)、硃砂(研,為衣)各二錢;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臍,為末)半兩。

    【制劑】上藥研勻,用細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煎艾湯放冷送下,空腹,食前服。

    【功用】助陽消陰,溫里逐寒。

    【主治】內虛里寒,冷氣攻擊,心脅臍腹脹滿刺痛,泄利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贏困,一切虛寒痼冷。

    【按語】本方所治諸證,皆因陽衰陰盛所致,法當溫陽消陰。方以調整陰陽二氣為上,故冠以“二氣”之名。方中硫黃“能補命門真火不足”;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補腎陽,助陽消陰,合硫黃共治沉寒痼冷;炮姜“守而不走”,溫中除寒;艾葉辛熱,“入肝脾腎三經,為血中之陽,有升有降,合和以調氣血而即以固脫也”。硃砂為衣,既可作賦形劑,又能“入腎逐水邪而走骨髓”,諸藥合用,可溫補命門之火,而消退陰寒。放冷后送服藥丸,是取其得氣。

    清《赤水玄珠全集》收藏此方時,改以鹽湯送服,是取其“昧咸走腎”,而作引經之用。

    002二至丸(《世醫得效方》卷五)

    【組成】鹿角(鎊)、麋角(鎊)各二兩;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補骨脂(炒)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用胡桃肉細嚼,以鹽酒、鹽湯任下。

    【功用】溫陽補腎,強腰壯骨。

    【主治】老人虛弱,腎氣虛損,腰痛不可屈伸。

    【按語】腎藏精,主骨,“腰為腎之府”。腎陽虛弱,精血不足,以致腰痛不能俯仰屈伸。治宜補腎陽,益精血,強腰脊,壯筋骨。方中鹿角、麋角溫腎壯陽,補益精血,強筋健骨。麋角為我國特產麋鹿之角,其性能與鹿角相似,“盡皆甘溫補陽之物”(《醫學入門》)。附子、桂心溫腎助陽,祛寒止痛、杜仲、補骨脂及胡桃肉補肝腎,強筋骨;酒可“助腎興陽”,并能行藥勢;青鹽味咸入腎,作引經之用。諸藥配伍,使腎陽得充,精血得養,筋骨強健而腰痛可除。

    本方溫補之力較宏,除用于腎虛腰痛外,凡屬腎陽虧虛,精血不足諸證均可應用。由于本方多為辛溫大熱之品,如需久服,宜酌配熟地、當歸等滋養陰血之品,以免溫燥傷陰。

    003十補丸(方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巴戟(去心)、破故紙(炒)、干姜(炮)、遠志(去心,姜汁浸,炒)、菟絲子(酒浸,別研)、赤石脂(煅)、厚樸(去粗皮,姜汁炙)各一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二兩

    【制劑】.上藥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功用】溫陽補腎,益精髓,進飲食。

    【主治】腎陽虧損,下焦虛寒,臍腹強急,腰腳疼痛,遺泄白濁,大便滑泄,小便頻數;或三消渴飲,飲食倍常,肌肉消瘦,陽事不舉。

    【按語】方以附子、肉桂溫腎助陽,菟絲子、巴戟氣、破故紙補腎壯陽益精,共為君藥;輔以千姜、川椒溫里散寒,厚樸溫中燥濕除寒,遠志“強志益精”,赤石脂“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共助君藥溫補之力。諸藥配伍,溫補腎陽,益精強腰,則諸癥得除。

    004十補丸(方2《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取肉)、山藥(銼,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黃(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見火)、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按語】本方是在《金匱》腎氣丸的基礎上,加鹿茸、五味子而成。鹿茸甘咸而溫,補腎壯陽,以加強溫補之力,且可益精髓,強筋骨;“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腎陽虛

    弱,封藏固澀無權,則精氣外泄耗損,而陽氣更無所依,化生乏源,故配酸澀之五味子,以益腎澀精納氣,《本草匯言》謂其“入腎有固精養髓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之功。藥共十味,功在溫補,故名“十補丸”。

    005十補丸(方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茴香(炒)二兩;葫蘆巴(炒)、破故紙(炒)、蒼術(米泔水浸一宿)、菟絲子(酒浸一宿,炒)(各一兩)、大川烏(好酒浸三宿)各一兩、青鹽、木通(好酒一碗煮于)各半兩;丁香二錢、麝香半錢

    【制劑】前五味,用煮酒浸三宿,后五味研細末,并用前浸藥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灑送下。

    【功用】補元陽,益真氣。

    【主治】諸虛不足。

    【按語】元陽,即腎陽,是人體一身陽氣之根本,婦《醫原》所云“腎中真陽之氣,細溫煦育,上通各臟腑之陽”。腎陽虛衰,可導致諸臟腑之陽虛,機能衰退,并且由于陽不制陰,氣化失司,而生陰寒、水濕。方中以葫蘆巴、玻故紙、菟絲子溫補腎陽;川烏、茴香、丁香溫陽散寒;蒼術燥濕,木通“逐水氣、利小使”;佐以少量麝香,意取其辛溫芳香走竄之性,自內達外,以散凝滯之陰寒,并能引藥透達。然其畢竟為芳香走竄之品,易于耗傷正氣,故用之宜慎,只能少量、暫用,正如《本草述》所云:“即虛而病于壅結閉者,亦必借之為先導,但貴中節而投,適可而止耳”。諸藥配伍,可使元陽充,陰寒除,而諸虛自復。

    D06十補丸(方4《重訂瑞竹堂經驗方》卷七)

    【組成】肉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牛膝(酒浸)、干山藥、熟地黃、川烏頭、澤瀉、人參、當歸、官桂(不見火)各等分

    【制劑】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功用】補腎陽,暖丹田,益氣血。

    【主治】久虛下冷,夜頻起。

    【按語】本方治證由腎陽不足,氣血虛弱所致,其溫煦、固攝作用減弱,可見腰膝酸冷,夜尿頻多諸癥。治宜溫補腎陽為主。方中肉蓯蓉、菟絲子補腎陽,益精血,其中菟絲子兼有固精縮尿之功;烏頭、官桂辛熱,可助陽散寒;山藥、熟地補腎益精;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并能引諸藥下行;人參大補元氣,當歸養血行血,澤瀉利水滲濕。諸藥合用,溫補腎陽,益氣養血,剛柔相濟,補瀉兼施。

    丹田,位于人身臍下三寸,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地,亦是“血氣交會,化精成胎之所”,而“腎藏精,主生殖,女子胞、精室之功能根源在腎,故暖丹田,實為溫腎陽。

    007十精丸(《普濟方》卷二一九)

    【組成】巴戟(天之精)、人參(藥之精)、蓯蓉(地之精,酒浸焙千)、菟絲子(人之精,酒煮,另研)、五加皮(草之精)、石斛(山之精,金絲色者)、柏子仁(木之精)、菊花(日之精)、鹿茸(血之精)、白術(日之精)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功用】大補虛冷,接引真氣。

    【主治】腎陽虛衰,精氣不足證。

    【按語】本方用鹿茸、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等補陽藥,以大補元陽,兼以益精;人參、白術補氣,有助于培育腎之精氣,以化生陽氣;用五加皮壯筋骨,填精髓;石斛可補腎積精,柏子仁能“益心腎,養心氣,潤腎燥”,兩藥俱為質潤之品,以緩諸藥之溫燥之性。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不能上注于目,致目視昏花,故用菊花,取其甘涼輕清,惟以明目,如《本草新編》云菊花“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以為明目也”。諸藥合用,補元陽、益精氣,溫補而不燥,元陽復,則真氣充足。

    008七圣丸(《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原蠶蛾(炒)、牛膝(酒浸一宿,焙,銼)、龍骨、白石脂、桑螵蛸(炒)各半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山芋各一分。

    【制劑】上七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功用】補腎,固精,止濁。

    【主治】虛勞,下元虛冷,小便白濁,精滑不禁。

    【按語】方中原蠶蛾(即家蠶之雌蛾)與桑螵蛸皆為咸溫之品,可補益腎陽,固精止濁;肉蓯蓉溫補腎陽,山芋(即山藥)補腎澀精,龍骨、白石脂收斂固澀,諸藥配伍,共奏補腎、固精、止濁之功。牛膝酒浸可減其滑利之性,而用其益腎之功,并能引諸藥下行。《本草衍義》謂牛膝與“蓯蓉浸酒服,益腎”,《綱目》也云“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然畢竟其“性主下行,且能滑竅”(《本草通玄》),故腎虛而滑精者,用之宜慎。

    009八神散(《普濟方》卷二二一)

    【組成】附子(去皮臍)一兩;烏頭(去皮臍)、草烏(每個銼作三段,同鹽二兩慢火煮一日,焙干用)各二兩;防風(以上四味并銼,令塊子相似)半斤;蛇床子、莨菪子、馬藺子、吳茱黃各三兩。

    【制劑】上藥同用慢火,炒令煙出,急傾在凈地上,

    揀取附子、防風、烏頭等四味。杵羅為末散,以磁盒盛。

    【服法】每服一錢,空心,取井花水,面東調下,日后漸加至三錢。

    【功用】溫補腎陽,驅逐寒濕。

    【主治】四肢沉重,腳膝無力,骨髓冷疼。

    【按語】腎陽虛衰,寒濕侵襲而致四肢沉重,腳膝無力,骨髓冷痛。治療非大辛大熱之品,不足以溫其陽,逐其邪。方中川、草烏,并附子、吳萸等溫陽散寒,除濕止痛,力大而效宏。《本草述》謂“草烏輩之用,固沉寒病冷,足以相當,或寒濕合并,結聚癖塊,阻塞真陽,一線未絕,非是不足以相當而戰必克”,蛇床子合附子溫補腎陽,以御寒濕,莨菪子(即天仙子)辛溫善于止痛,治“風痹厥痛”;馬藺子主“風寒濕痹,堅筋骨”(《本經》);復重用防風,即可祛風止痛,“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又能“解烏頭……諸熱藥毒”。諸藥合用,溫補腎陽,驅逐寒濕,以除頑痛。腎主骨,開竅于耳,腎陽復,寒濕除,則筋骨壯,耳聰目明,故原方云“壯筋骨,明耳目”。

    10人參補腎湯(《外臺秘要》卷十六)

    【組成】人參、甘草(炙)、桂心、橘皮、茯苓各三兩;社仲、白術各四兩;生姜五兩;羊腎(去膏,四破)、豬腎(去膏,四破)各一具;薤白(切)一升。

    【制劑】上十一味切,以水三斗,煮取六升,去滓。

    【服法】分為六服,晝四夜二服,覆頭眠。忌海澡,菘菜、生蔥、酢物、桃、李、雀肉等。

    【功用】補腎溫陽,益氣健脾。

    【主治】腎勞虛寒,關格塞,腰脊強直,飲食減少,日日氣力贏。

    【按語】所謂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并見的病癥。《壽世保元》云:“溺溲不通,非細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嘔,名日關格”,系癃閉的嚴重階段。腎陽不足,氣不化水,致小便不通;火不曖土,脾氣虛弱,水濕不運,上攻于胃,胃失和降而見嘔吐不止;腰脊強直,飲食減少,氣力齋弱,均為脾腎不足之象。治當補腎溫陽,益氣健脾為主,兼以祛濕降逆。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藥,以復腎之氣化功能;杜仲、羊腎、豬腎補腎強腰;桂心補火助陽,白術、茯苓、甘草合人參(即四君子湯)甘溫益氣,健脾滲濕,茯苓與桂心相伍,可溫陽化氣利水,俱為臣藥;橘皮行氣健脾燥濕,生姜溫中宜散水氣,二藥并可和胃降逆止嘔;燕白辛散體滑,行氣通陽,合桂心可溫通陽氣,以助膀胱氣化,合而為佐。諸藥配伍,使腎陽得充,膀胱氣化復常,則小便自通,脾胃健運,水濕邪濁盡去,而嘔吐自止。

    本方以人參大補腎中元氣,而得名。臨床可治療尿潴留及無尿癥,屬脾腎兩虛,濕濁上泛證。

    011入藥靈砂丸(《世醫得效方》卷七)

    【組成】當歸(酒浸)、鹿茸(去毛,鹽水、酒炙)、黃芪、沉香、遠志、酸棗仁、龍骨(煅)、附子、巴戟、虞砂各一兩;北五味半兩;茴香(炒)、吳茱萸(去核)、破故紙(炒)、牡蠣(煅)、熟地、人參各二兩。

    【制劑】上為末,酒糊丸。

    【服法】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服,鹽湯下。

    【功用】補腎壯陽,澀精止濁,寧心安神。

    【主治】諸虛百損,白濁,耳鳴。

    【按語】白濁一證,其含義有二:一指小便混濁色白,稱為尿濁;一指尿道口經常流出少量白色粘液,但小便并不混濁,稱為精濁。都與腎虛有寒相關。腎默精氣,心主神明,心腎相交,保持著生理功能的協調,若上下不得交通,心腎受病,腎虛不能固秘,而致白濁。治宜補腎固精,寧心安神,以交通心腎。方中鹿茸、破故紙、巴戟、附子、黃芪、人參、當歸、熟地等藥,補腎益精;沉香、茴香、吳黃加強前藥的補腎散寒作用;靈砂、牡蠣、龍骨、酸棗仁、遠志等均入心腎二經,可寧心安神,協調心腎;五味子酸澀補腎,與龍骨,牡蠣配合,以澀精止濁。臨床并可治遺精。

    靈砂,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有毒,《綱目》云“升降陰陽,既濟水火,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耳”,現在一般不用。

    012九子丸(《永類鈐方》卷十五)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黃)、仙茅(糯米泔浸三宿,去皮)、遠志肉、川續斷(打碎,酒浸一宿)、蛇床子(微炒)、巴戟肉、車前子、蘹香子(舶上者應該是大茴香)各一兩;蓯蓉(酒浸三宿,切焙)四兩

    【制劑】上為細末,用鹿角髓五條,去血脈、筋膜,以無灰酒一升,煮成膏,更研爛,同煉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溫酒空心下。

    【功用】強陽補腎,益精氣,壯筋骨。

    【主治】虛勞。男子陽痿不舉,早泄精冷,女子宮冷不孕,腰膝酸冷疼痛,神疲乏力。

    【按語】本方集鹿茸、蓯蓉、仙茅、川斷、蛇床子諸溫熱補腎之品以補腎壯陽,益精氣,強筋骨,藥眾效宏,香子(即茴香)亦能暖丹田,補命門不足,車前子“行肝疏腎,暢郁和陽,同補腎藥用,令強陰有子”(《本草匯言》)。諸藥合用,補中寓瀉,可壯元陽,益精血,起陽痿,暖腰膝。凡腎陽虛衰所致之陽痿、早泄、精冷,宮冷不孕及腰膝冷痛等,均可應用。

    方名九子丸,是因方中九味藥,可補腎壯陽益精,恢復其主生殖之功能,而能有子。

    三畫

    013三陽丹(《雞峰普濟方》卷二十)

    【組成】附子(先泡去皮臍,為末,酒一升半,同羊肉爛煮如糜,沙碗內研為膏)二兩;羊肉(酒炒加服)四兩;肉桂、干姜、硫黃、陽起石、鹿茸、白術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與研藥合勻,以前附子和膏,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為衣。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功用】補腎助陽,祛寒除濕。

    【主洽】腎虛生寒,腰脊疼痛。

    【按語】腎陽不足,腰脊失養,則發疼痛,并可見酸軟無力,喜按喜柔,得溫痛減等癥。方中羊肉味甘大熱,補腎壯陽,以強腰膝;陽起石能“助人陽氣,主男子下虛,陽氣衰乏”;硫黃“秉純陽之精,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三藥與鹿茸合用,以溫補腎陽。配以附子、肉桂、干姜,加強溫腎助陽之功,并能祛除寒濕,用白術益氣健脾,使脾運濕除,符合腰痛“惟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久痛宜補真元,養血氣”的治療原則。

    014三建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陽起石(煅,通赤)附子(炮,去皮臍);鐘乳粉各等分

    【制劑】上為細末和勻,用糯米糊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服。忌豉汁、羊血。

    【功用】壯元陽,補真氣。

    【主治】勞傷虛損,下經衰竭,腎氣不固,精滿遺失,臟腑自利,手足厥冷,或脈理如絲,形肉消脫,或惡聞食氣,聲嘶失音。

    【按語】本方所治之證,屬腎陽虛衰,封藏失固所致,治當溫補元陽。方中陽起石溫補命門,鐘乳溫壯元陽,有“補命門,破痼冷,溫脾胃,生氣血”之功(醫林纂要》);附子補火助陽。三藥合用,相輔相成,以達到壯元陽,補真氣之目的。

    對于豆豉汁、羊血(其性咸平,能補血、涼血)等寒涼之品,為本方所忌。

    015三建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天雄(炮,去皮臍)、附子(炮,去皮臍)、大川烏(炮,去皮臍)各等分

    【制劑】上為粗末。

    【服法】每服四錢,水二盞,生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益火助陽,散寒止痛。

    【主治】真氣不足,元陽久虛,寒邪攻沖,肢節煩疼,腰背酸痛,自汗厥冷,大便滑泄,小便白濁,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證,厥逆脈微。

    【按語】天雄為附子或草烏頭之形長而細者,與附子、川烏均為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品,三味合用,功專力宏,尤善治療寒邪襲入,腰背久痛之證,但三藥均有毒,故用生姜湯調服,以解其毒,并加強散寒之力。

    016干地黃丸(方1《備急千金要方》卷八)

    【組成】干地黃、山茱萸、天門冬、桂心、續斷各一兩半;柏子仁、杜仲、牛膝、蓯蓉各四十二銖;茯苓、天雄、鐘乳各二兩;松脂、遠志、干姜各三十銖;菖蒲、薯蕷、甘草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服法】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腎溫陽,強腰寧神。

    【主治】腎虛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冷。

    【按語】腎陽不足,寒濕內生,不能溫養腰脊筋骨以致腰背強急,髓冷等癥,并借助呻吟以求舒緩;心腎不安而致煩燥易怒。方中用續斷、杜仲、牛膝、干姜等溫補之藥,以溫腎壯陽;配以于地黃、麥門冬以補腎益精,并可減前藥的溫燥之性;薯蕷(即山藥)、甘草益氣健脾,以助先天;柏子仁、遠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腎;松脂止痛,菖蒲、茯苓以祛濕,菖蒲并能止痛,以除腰背強急疼痛,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溫陽,強腰寧神之功。

    017干地黃丸(方2《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熟地黃三兩半;白茯苓(去黑皮)、肉蓯蓉(酒浸,去皮,切、焙)各一兩;遠志(去心)、牛膝(酒浸,切,焙)、山芋、山茱萸、續斷、蛇床子(炒)、附子(炮,去皮臍)、黃芪(淡)、覆盆子、石斛(去根)、巴桂(去粗皮)杜仲(去皮,炒)、人參、鹿茸(去毛,酥炙)各一兩一分。

    【制劑】上二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腹,溫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功用】溫補腎陽,強壯筋骨。

    【主治】腎臟虛損,腰重不舉,陽氣痿弱,肢體瘦瘁。

    【按語】腎氣虛損,陽氣痿弱,常由嗜欲不節,勞傷腎氣,精血耗竭,血氣不能充養所致。本方以《金匱》腎氣丸為基礎,加入肉蓯蓉、牛膝、蛇床子、菟絲子、杜仲、巴戟、鹿茸,續斷等溫補之藥,以加強腎氣丸的補腎助陽,強壯腰膝作用,石斛也有“補腎積精”之功,配以人參、黃芪益氣健脾,化生陽氣,覆盆子與山芋相合,可補腎固澀,防止精氣散失;并用遠志,以安神益智,協調心腎。

    018干地黃散(《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生干地黃(焙)一斤;肉蓯蓉(酒浸,焙干)、白術、巴戟天(去心)、麥門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杜仲(去皮,炙)各八兩;車前子、干姜(炮)各五兩。

    【制劑】上十二昧,搗羅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進三服。

    【功用】補腎壯陽強腰,溫中健脾祛濕。

    【主治】腎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語混濁。

    【按語】陰痿,即陽痿,乃因腎陽虛衰,宗筋無力所致,腎虛脊髓失養,可見腰脊疼痛;由于脾腎陽虛,濕濁中阻,清陽不升,以致身重緩弱,言語混濁。治宜溫補脾腎為主,佐以祛濕。方中重用生干地黃為君藥,補腎益陰,以助陽氣之化生,配伍肉蓯蓉、巴戟天,杜仲、牛膝補腎壯陽強腰;五味子、麥冬既可助地黃以益陰,與諸補腎藥同用,又有交通心腎,協調陰陽之效;干姜、白術、甘草、茯苓、車前子溫中健脾祛濕。諸藥配伍,可使腎陽振奮,脾陽旺健,濕濁盡祛,而諸癥得除。臨床應用本方時,若以熟地黃易生地黃。則效更佳,因熟地性微溫,\"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以之加入溫補腎經藥中頗為得宜”。

    019萬安丸(《重訂瑞竹堂經驗方》卷七)

    【組成】肉蓯蓉(酒浸)四兩;干薯蕷、五味子各二兩;杜仲(炒)、巴戟(去心)各三兩;牛膝(酒浸)、菟絲子(酒浸)、澤瀉、白茯苓、熟干地黃、當歸、山茱萸(去核)各二錢;赤茯苓(去皮)

    【制劑】上為細末,用蓯蓉末半斤酒煮膏和丸。

    【服法】空心,溫酒送下,每服五、七十丸。

    【功用】補腎壯元。

    【主治】下元極虛。

    【按語】下元極虛,是因久病而陰陽俱虧。故方中以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杜仲溫補腎陽,并用六味地黃丸去丹皮,加五味子,牛膝、當歸以滋補肝腎陰血,如此陰陽并補,則腎元可充,元氣充沛,則人體一身之氣皆旺,而健康平安,百病不生,故方名“萬安丸”。

    020萬靈丸(《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草烏(去皮臍,銼,鹽炒)、細辛(去苗)、赤芍藥、五靈脂、地龍(去土,炒)、防風(去蘆)、黃芪(去蘆)、海桐皮、骨碎補(去毛)、白附子(炮,去皮)、巨勝子、川烏頭(炮,去皮臍)、蒼術(米泔浸)、山茵陳各一兩;黑狗脊、青皮(去白)、牛膝(酒浸)、何首烏、蔓荊子、御米子(炒)各二錢;紫荊花三錢;黑牽牛(為末)半兩。

    【制劑】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功用】補腎溫陽,散寒除濕。

    【主治】腎臟虛寒,腰痛耳鳴,筋骨酸痛。

    【按語】.本方治證乃因腎陽不足,風寒濕邪痹阻所致。治當補腎溫陽,散寒除濕。方中狗脊、骨碎補、牛膝補腎強腰,何首烏、巨勝子(即黑脂麻)補肝腎,益精血;黃芪補脾肺,益元氣,助腎陽之化生,合之以補腎為主;川、草烏、細辛溫里助陽,散寒除濕而止痛;海桐皮、紫荊花、蒼術、白附子、防風、蔓荊子、御米子(即罌粟)、地龍等、以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其中蔓荊子氣輕味辛,體輕而浮,與黃芪配伍又可升發清陽之氣;牽牛子、茵陳入下焦,逐濕之有壅滯。寒濕痹阻,必致經絡氣血瘀滯、故又加青皮、赤芍、五靈脂合牛膝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諸藥配伍,標本兼顧,補瀉并施,則腎陽可復,風寒濕邪得去,而諸瘧自除。

    臨床上,本方可用于風寒濕痹痛而兼腎陽不足者。

    021山芋丸(《普濟方》卷二二五)

    【組成】山芋、石斛(去根)、牛膝(去苗,酒浸,切,焙)、鹿茸、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續斷、巴戟天(去心)、山茱萸、人參、桂(去粗皮)、熟干地黃(焙)、杜仲(去粗皮,炙)、覆盆子、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末)、肉蓯蓉(酒浸,切,焙)、澤瀉(刮去皮,炙)、蛇床子(炒)、遠志(去心,炙)、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晚食前溫酒下。

    【功用】壯元氣,填骨髓,補臟腑,利腰腳,充肌膚。

    【主治】諸虛損。

    【按語】本方與《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無比薯蕷丸(亦名山芋丸,見后)都治諸虛勞百損,藥物組成與功用也相似,所不同的是,本方除用了《備急千金要方》山芋丸中的大部分藥物(僅少一味赤石脂)外,又配鹿茸、蛇床子、天雄、桂心補火溫腎助陽;續斷、覆盆子益腎固精強腰;石斛補腎益精,還用人參大補元氣,因而補腎溫陽,益精壯元之功更宏大,臨床尤適用于腎陽虛衰、真陰內虧之證,癥見腰膝酸痛乏力,畏寒肢冷,頭目眩暈,精神瘺靡。陽瘺早泄,遺精滑精,或尿頻遺尿等。服之可“壯元氣,鎮常颼,補臟腑,利腰腳,充肌膚”,而使虛損得復。

    022山藥丸(《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山藥、菟絲子(洗凈,酒浸一宿,研成餅)、附子(炮,去皮臍)、韭萊子(炒)、肉桂(去粗皮,不見火)、五味子(去枝)、牛膝(去蘆)、白茯苓(去皮)、金釵石斛(酒浸)各一兩;肉蓯蓉(酒浸,去粗皮)三兩;熟干地黃(洗)二兩;白龍骨(煅,別研)一兩半;山茱萸(去核)、牡丹皮、車前子各三分。

    【制劑】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功用】溫腎固攝。

    【主治】虛勞,腎臟衰弱,小便白濁,腿膝無力。

    【按語】本方治證乃因腎陽虛衰,下元不固所致,治療當以溫腎固攝為法。山藥甘平質潤性澀,“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本草正》)用作君藥,“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本草正》),故又配菟絲子、肉蓯蓉、韭菜子補腎陽,固精氣;附子、肉桂溫腎助陽,以增溫補之力;熟地、山茱萸、石斛補腎益精,合諸補陽藥,水火并補,益精而助陽,五味子既可協地黃、山萸補陰益精,與龍骨相配尤可澀精止遺;牛膝善補肝腎,強筋骨,合茯苓、車前子又能利腎濁而通水竅,“使精竅常閉而無漏泄”,丹皮苦涼,瀉肝火,并可制溫藥之燥性。諸藥配伍,陰陽并補,以補陽為主,補中有瀉,以瀉助補,則腎陽可復,封藏固攝有權,而諸癥自除。

    023山茱萸丸(《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山茱萸、薯蕷、天雄(炮裂,去皮臍)、楮實(水淘去浮者,焙干)、萆薢(銼)、覆盆子、石斛(去根銼)、巴戟、牡蠣粉各一兩;牛膝(去苗)、熟干地黃各一兩半;五味子、桂心各三分;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租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暖酒下。

    【功用】補腎溫陽,益精固攝。

    【主治】虛勞傷憊,膝冷無力,小便利,不思食。

    【按語】本方所治之虛勞傷憊,證屬腎陽不足,精氣虧虛,腎為封藏之本,腎陽不足,則封藏失司,以致精氣外泄,臨床除上述諸癥外,常見遺精滑精,或遺尿、尿頻,或白濁等,治宜溫陽益精固攝,方中以山茱萸為君藥,取其酸澀微溫之性,既善補腎固澀,又能益精助陽;配巴戟天,菟絲子補腎壯陽益精;桂心,天雄溫腎助陽;薯蕷、楮實、石斛、熟地補腎益陰,合之則溫腎益精固攝;又加覆盆子、牡蠣既可助上藥以益腎,更能固精止遺,增強收澀之功。萆薛利濕濁,使補中有運,補而不滯。全方溫、補、澀三者并重,溫以助腎陽,補以益真陰,澀以固精氣。配伍較為精當。

    024川椒丸(《雞峰普濟方》卷九)

    【組成】川椒、續斷、肉蓯蓉、附子、山萸肉、蛇床子各一兩;菟絲于二兩;桂心、遠志、防風各三分;牛膝一兩半;鹿茸二兩。

    【制劑】上十二味藥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溫酒下。

    【功用】溫腎陽,暖腰膝,強筋骨。

    【主治】虛勞膝冷,陰痿,四肢羸弱。

    【按語】川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綱目》)。本方以川椒為君藥,即取其補火溫陽,散寒止痛之功。配伍鹿茸、蛇床子、肉蓯蓉、菟絲子、續斷、牛膝等溫補之品,以補腎壯陽。暖腰強骨。附子、桂心助川椒溫腎散寒,山茱萸味酸微溫質潤,可“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遠志“其功專于強志益精”,防風“辛溫輕散,潤澤不燥”,既可散寒止痛,又能和山菜萸一起減緩諸熱藥之燥性。諸藥合用,可壯腎陽,起陽痿,暖腰膝,強筋骨。臨床凡屬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之陽萎早泄,腰膝酸冷疼痛,四肢軟弱無力等癥均可應用。

    025衛真湯(《續本事方》卷一)

    【組成】川當歸(酒浸)、白茯苓、木香、肉豆蔻、山藥、熟地黃各三兩;人參一兩半;金釵石斛五兩;生地黃三兩半;丁香、青皮各一兩;川牛膝(童便,酒各半;浸一宿)二兩。

    【制劑】上為細末。

    【服法】每服三大錢,溫酒調下,鹽湯亦得,空心,食后一服。婦人諸疾,用童便同溫酒調,空心下。

    【功用】補腎壯元,調氣血,和營衛。

    【主治】元氣衰憊,營衛怯弱,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盛下虛。夜夢鬼交,覺來盜汗,面無精光,唇口·干燥,耳內蟬鳴,腰背倦痛,驚悸健忘,飲食無味,日漸瘦悴,外腎濕癢,夜多小便,腰重冷痛,牽引小腹,足膝緩弱,行步艱難,以及婦人血海久冷,經候不調,或過期不至,或一月兩來,赤白帶下。

    【按語】元氣藏于腎中,為人體的根本之氣。元氣衰憊,失卻溫養、推動作用,以致“營衛怯弱,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盛下虛”,而出現種種病癥。治當以補腎為主,兼調營衛氣血。方中人參甘溫,大補腎中元氣,生熟地黃、石斛、山藥補腎益陰;丁香溫腎助陽,共助人參補元氣。當歸、牛膝活血調經,當歸并能養血,牛膝兼可補腎;木香、青皮、肉豆蔻辛溫行氣,合之則調氣血,和營衛。茯苓可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諸藥配伍,補腎中元氣,調氣血營衛,則諸癥盡除。

    童便“其味咸而走血,治諸血病也”,有益陰止血消瘀之功。故原書服法中云:“婦人諸疾,用童子小便同溫舊酒調”服。

    026小安腎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香附子、川烏、川楝子(前藥用鹽四兩,水四升同煮,候子,銼,焙)各一斤;熟干地黃八兩;茴香十二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四兩。

    【制劑】上藥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臨臥,鹽湯鹽酒、任下。

    【功用】補下元,散寒濕,行氣滯。

    【主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夜尿頻多,肢體倦怠,漸覺贏瘦,腰膝沉重,嗜臥少力,精神昏憒,耳作蟬鳴,面無顏色,瀉泄腸鳴,眼目昏暗,牙齒蛀痛,并皆治之。

    【按語】腎陽虛衰,溫煦、推動、氣化功能減弱,則易致寒濕內生,氣機不暢。故本方除用熟地滋腎填精,“補·腎中元氣”,川椒“入右腎補火”外,更加川烏、茴香、香附、川楝溫陽散寒,除濕行氣。寒散濕除氣暢,則有助腎陽之恢復,下元之充沛。方中雖無大量溫補之品,但能以行助補而收補益之效,故方后注云:“常服補虛損,益下元”,臨床尤適用于腎陽不足而兼有寒濕阻滯,氣機不暢者。

    027小肉蓯蓉散(《雞峰普濟方》卷九)

    K組成】肉蓯蓉、枸杞子、天雄各一兩;石斛、續斷、原蠶蛾各三分;遠志半兩;菟絲子三兩;熟干地黃一兩半。

    【制劑】上為末。

    【服法】每服二錢,食前,以溫酒下。

    【功用】補腎壯陽。

    【主治】虛勞羸損,陰痿,精氣衰弱。

    【按語】本方以肉蓯蓉為君藥,配合原蠶蛾、菟絲子、續斷以補腎壯陽;天雄溫腎助陽,石斛、熟地、遠志補腎益精,從陰中以求陽。諸藥相合,可使腎陽振奮、精氣充足,則陰痿自愈。

    028小菟絲子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石蓮肉二兩;菟絲子(酒浸,研)五兩;白茯芩(焙)一兩;山藥(用七錢半打糊)二兩

    【功用】補腎澀精。

    【主治】腎氣虛損,目眩耳鳴,四肢倦怠,夜夢遺精。

    【按語】本方重用菟絲子并配山藥、石蓮肉以補腎固精,茯苓寧心安神,與石蓮肉合用,以交通心腎。

    《和劑局方》卷五另有菟絲子丸,集鹿茸、蓯蓉、巴載天、山萸肉、熟地、桑螵蛸、覆盆子等二十余味藥于一方,以峻補腎陽、強壯固攝,藥眾而效宏,故又名大菟絲丸,而本方藥僅四味,且均為甘平性緩之品,補而不峻,因而以“小菟絲子丸”名之,以示區別。

    本方為平補之劑,兄腎氣虧虛,精氣不固者,可以常服。臨床應用時還可根據具體病癥,酌加肉蓯蓉、巴戟天、山萸肉、桑螵蛸、覆盆子等藥物,以加強療效,如原書后注“若腰膝無力,木瓜湯下”。

    四畫

    029王瓜散(《衛生寶鑒》卷十五)

    【組成】王瓜根、桂心各一兩;白石脂、菟絲子(酒浸)、牡蠣(鹽泥裹,燒赤,候冷去泥)各二兩。

    【制劑】上藥五味,研為末。

    【服法】每服三錢,大麥煎粥湯調下,一日三服,食前。

    【功用】溫腎固澀。

    【主治】小便自利如泔色。

    【按語】王瓜,又名土瓜,其根《綱目》謂能“利大小便”,《本草備要》云可“利水,行血”。本方在用菟絲子、桂心、白石脂、牡蠣溫腎固澀的同時,加一味土瓜根,即是取其利水泄濁之功,使水道通利而清濁自分,以瀉助補,以通助澀,達到相反相成之效。

    大麥粥,功能“利水泄濕,益氣補中,消中有補”(《長沙藥解》),既能增強固攝之力,又可助上瓜根通利,以之調服諸藥,甚為適宜。

    030天仙丸(《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木香、葫蘆巴、補骨脂(炒)、金鈴子、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檳榔(銼)、牛膝(切,酒浸,焙)、萆薢、青橘皮(湯浸,去子,焙)、沉香(銼)各一兩;硫黃(柳木香研一七日,頓以甘草水灑)二兩;香子(微炒)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兩。

    【制劑】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鹽湯或酒下十·五丸,漸加至二十丸。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臟久虛諸證。

    【按語】本方以補腎溫陽之硫黃、葫蘆巴、補骨脂、巴戟天為主,并配伍附子、肉桂,加強其溫腎散寒之力。牛膝、革薛強壯腰膝;另用木香、青皮、檳榔、川楝子、茴香、沉香等,以理氣散寒止痛。臨床可治療腎陽不足所致腰膝冷痛,小便白濁或遺精等證。

    如加五味子,即能補腎,又可澀精,則效果尤佳,本方又名大玉辰丹。

    031天真丹(《衛生寶鑒》卷六)

    【組成】沉香、巴戟(酒浸,去心)、茴香(鹽炒香,去鹽)、葫蘆巴、萆薢(酒浸,焙)、破故紙(炒)、杜仲(炒去絲)、琥珀、牽牛(鹽炒黑皮,去鹽,取頭末)各一兩;官桂半兩。

    【制劑】上為末,用浸藥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功用】補腎壯陽,兼以除濕。

    【主治】腎虛陽痿,陰囊濕冷,遺精、腰痛等癥。

    【按語】本方用巴戟、葫蘆巴、破故紙、杜仲、肉桂以溫補腎陽為主;用茴香,沉香,既能加強肉桂,葫蘆巴的溫腎散寒作用,又與萆薢、琥珀、牽牛一起以行氣祛濕,使寒濕去,腎陽復。臨床可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寒濕內生之證。

    032天雄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巴戟、熟干地黃、蛇床子、沉香、白龍骨、菟絲子(酒浸二日,曝干,銼碎為末)各一兩;石斛(去根,靜)、五味子、白茯苓、遠志(去心)、補骨脂(微炒)、澤瀉、薯蕷、石南、萆薢(銼)、附子(炮裂,去皮臍)、石龍芮、桂心棘刺、黃芪(銼)、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杜仰(去粗皮,炙徽黃,銼)各三分;人參(去蘆頭)半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散,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溫補腎陽,強壯腰膝。

    【主治】腎氣不足,休重無力,腰背強痛,腳跟疼痛,耳鳴健忘,白淫等癥。

    【按語】方用天雄、巴戟、補骨脂、蛇床子、附子、沉香、桂心、肉蓯蓉、菟絲子溫補腎陽,強壯腰膝為主;配石斛、熟干地黃滋陰益精,以“陰中求陽”,并制前藥過于溫燥之性;人參、山藥黃芪補氣健脾,振奮腎氣;五味子、白龍骨與山藥合用,固澀精氣,防止耗散;白龍骨與遠志相合以安心神,并有一定的補腎作用。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可致水濕內停,故配茯苓、澤瀉、萆利水滲濕,使補中有瀉、以瀉助補。而石南能益腎,棘刺可“補腎氣,益精髓”,能加強本方的補腎之力;二藥與石龍芮相合,又可活血止痛,其苦寒之性并防溫燥化熱,但因石南、石龍芮均為有毒之品,臨床應慎用。

    本方藥物雖多,但寒熱并用,補瀉兼施,配伍全面,可治腎陽不足諸癥。

    033天雄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熟干地黃各二兩;覆盆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巴戟、五味子、桂心、石龍芮、石南各一兩;牛膝(去苗)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溫酒下。

    【功用】補腎壯陽益精。

    【主治】虛勞羸弱,陽氣不足,陽痿,小便數。

    【按語】本方為上方去補氣、利濕、安神之品,并加鹿茸等品,重在補腎壯陽益精,是一張補澀并用之方。

    034天雄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三兩;石斛(去根,銼)、補骨脂(微炒)、天麻、麋角屑、澤瀉、巴戟、五味子、沉香、柏子仁、續斷、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銼)、菟絲子(酒浸三日,曝于,別搗為末)、龍骨、山茱萸、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防風(去蘆頭)、膃肭臍(酒洗,炙氣微黃)、木香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鹽湯下亦得。

    【功用】補腎陽,益精髓,壯腰膝。

    【主治】元氣虛憊,精氣散失,腰膝久冷,小便稠濁等癥。

    【按語】此方以天雄、鹿茸、麋角、蓯蓉、臉肭臍(即海狗腎)、巴戟、補骨脂、沉香、杜仲、續斷以溫補腎陽,強壯腰膝;配熟地黃、石解以滋陰益精,“陰中求陽”;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龍骨補腎澀精,精氣得固,則腎氣可充;用柏子仁配龍骨寧心安神,木香配沉香疏理氣機,防風配澤瀉祛風利濕。全方補中有瀉,以補為主,是一扶正祛邪之劑。適用于老年人腎陽虛、精血不足之證。

    035天雄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皮)、白馬莖(涂酥,炙黃)各二兩;雀卵四十九枚,雄蠶蛾(隔紙,微炒)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研末)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以雀卵并和,煉蜜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十丸,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壯元陽、益精氣,強腰膝。

    【主治】腎陽虛,精氣不足,腰膝不利,筋骨無力等癥。

    【按語】本方所用六味藥,皆為補腎壯陽,益精添髓之品,并有強腰膝作用,是一張溫補腎陽的基本方。可用于治療腎陽不足諸癥。

    036天雄丸(方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天雄(炮)、鹿角屑(酥拌炒黃)、硫黃(細研,水飛過)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入硫黃研勻,以酒浸蒸餅和丸,如小豆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鹽湯或溫酒下十五丸。

    【功用】溫下元,祛風冷,強腰膝。

    【主治】腎陽不足,風冷痹痛,腰膝無力,下元不足,陽痿等癥。

    【按語】方中以天雄配鹿角、硫黃,即可補腎壯陽,義能祛風濕,止痹痛。但補腎之力較弱,臨床可加味應用。

    037天雄丸(方6《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兩;龍骨(燒)三分;桑螵蛸(微炒)半兩;牡蠣(熬)二兩。

    【制劑】上四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鹽湯下。

    【功用】調補心腎,固精止遺。

    【主治】虛勞,下焦冷氣,少腹疼痛,小便滑數。

    【按語】方以天雄為主,重在溫腎壯陽,桑螵蛸補腎固精縮尿;龍骨、牡蠣專以澀精止遺,并與桑螵蛸相合以協調心腎,以除遺尿、遺精之證。本方以固澀為主,而溫腎、補腎作用不強,是偏于治標之劑。

    038天雄散(方1《太乎圣惠方》卷七)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蛇床子、遠志(去心)、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杵為末)、肉蓯蓉(酒浸一日,刮去皺皮,炙干)、五味子、麋茸(去毛,涂酥,炙微黃)、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功用】補腎陽,強腰膝,安心神。

    【主治】腎臟虛損,腰膝無力,陽痿、遺精等證。

    【按語】方用天雄配蓯蓉、蛇床子、鹿茸、杜仲、巴戟以補腎益精;五味子、菟絲子補腎澀精;遠志寧心安神,與補腎藥相合協調心腎。

    臨床可用于老人心腎陽虛之證,藥性平和,可常服之。

    039天雄散(方2《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二兩;遠志(去心)、續斷、蛇床仁、桂心、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微炙)、雄蠶蛾(微炒)、石龍芮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三宿,曝干,別杵末)三兩。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

    【服法】每服三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功用】補腎溫陽。

    【主治】腎臟虛損,陽痿等證。

    【按語】本方是在上方的基礎上,去五味子、巴戴、杜仲、鹿茸,再加桂心、雄蠶、續斷、石龍芮所成。功用、主治基本相河,前方重在補腎益精,本方偏于溫腎壯陽。

    040天雄散(方3《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二兩;桂(去粗皮)六兩;白術(銼)八兩。

    【制劑】上三味,搗羅為散。

    【服法】每服一錢七,溫酒調下,空心食,一日三次。

    【功用】溫腎攝精。

    【主治】腎臟虛冷,小便白淫。

    【按語】白淫,即精滑,乃腎臟虛冷,精關不固所致。方以天雄、肉桂溫腎壯陽,白術補脾益氣,培育腎中精氣,使腎陽恢復,達到攝精之目的。本方以溫腎為主,臨床應用時如配伍補腎、澀精藥以標本兼顧,則效果更好。

    以上九方,均以天雄為主藥,取其辛熱之性,即可益火助陽,又能祛風散寒,作用全面,配合在不同方中,能補能瀉,故以天雄命名。是補腎壯陽方中常用藥物之一,尤其適用于腎陽虛衰,陰寒偏盛,或兼寒濕痹阻者。

    041無比薯蕷丸(《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組成】薯蕷二兩;蓯蓉四兩;五味子六兩;菟絲子、杜仲各三兩;牛膝、澤瀉、干地黃、山茱萸、茯神(一作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各一兩。

    【制劑】上十二味藥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日二次。忌醋、蒜、陳臭之物。

    【功用】溫陽益精,補腎固攝。

    【主治】諸虛勞百損。

    【按語】本方宗《金匱》腎氣丸衍化而成。方中薯損,《本草鋼目》謂能“益腎氣,健脾胃”,可治虛勞百損,療五勞七傷;配地黃、山萸肉培補真陰;肉蓯蓉、菟絲子溫補腎陽,以上水火并補,協調陰陽;杜仲、巴戟天助肉蓯蓉、菟絲子補腎陽,與牛膝相配,且有壯健筋骨之功;五味子協地黃、萸肉補真陰,得赤石脂猶有澀精止遺之妙;更配澤瀉、茯苓泄腎濁、利水濕,合上藥使之補中有瀉,補瀉并施。

    全方陰陽并補,溫腎益精,臨床用于腎陽不足,真陰內虧、封藏失職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痛,冷痹骨痛,或煩熱有時,遺精盜汗,尿頻遺尿,或帶下清冷等癥:原書加減之:“失性健忘加遠志一兩,體少潤澤加柏仁一兩”。

    原書所引《古今錄驗》(己秩)“無比薯蕷丸”,較本方多石膏、遠志、柏子仁、白馬莖四味,功用、主治與本方相似。《圣濟總錄》卷三十二中轉載此方時,更名為“山芋丸”,又名“無比山藥丸”,方中某些藥量亦有變動,原書稱該方可“補元臟,益陽氣,輕身駐顏,壯氣血”。

    042木瓜丸(方1《御藥院方》卷八)

    【組成】牛膝(溫酒浸,切,焙)二兩;木瓜(去頂瓤,入艾葉一兩,蒸熟)一枚;巴戟天(去心);茴香(炒)、木香各一兩;桂(去皮)半兩。

    【制劑】上藥五味,入熟木瓜并艾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功用】補腎陽,壯筋骨。

    【主治】腰痛。

    【按語】本方所治之腰痛,乃因腎陽不足,腰府失養所致,治宜補腎陽,壯筋骨。方中木瓜酸溫,《本草拾遺》謂能“下冷氣,強筋骨”;巴戟天、牛膝補腎陽,強筋骨;陽虛易致寒凝氣滯,故輔以艾葉、肉桂、茴香、木香等溫里散寒助陽、行氣化滯止痛。全方溫補為主,佐以行散,藥物雖少,但配伍得當,臨床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應用。

    043木瓜丸(方2《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木瓜(將硇砂十兩,研細,湯絹濾,澄清,石器煎成膏,后將木瓜刮去皮,切片,和硇砂拌勻,碗內蒸令熟收藏用,每料用木瓜三兩)五枚;雀(去頭、足、腸,醋煮爛,砂盆研,布絞取肉,以硇、木瓜入干姜、椒末各二兩,酒三升,慢火熱成膏用)四十只;附子(炮,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焙末)、補骨脂(炒)、沉香(銼)、木香、天雄(炮,去皮臍)、石斛(去根)、蓯蓉(酒浸,焙干)、天麻(酒炙)、蒺藜子(炒去刺)各二兩;羌活一兩半;茴香(炒)三錢。

    【制劑】上藥除膏,搗羅為末,同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煨姜鹽湯下。

    【功用】補虛壯元。

    【主治】骨極腰脊痛(風濕氣衰),不能久立,腦髓疼痛。

    【按語】骨極,為六極之一,《諸病源候論·虛勞候》云:“骨極,令人瘦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是極度虛損之病證。本方所治骨極腰脊痛諸癥,乃因風寒濕久痹,損傷腎元,精血虧虛所致。治宜壯元陽,益精血為主,兼以祛邪蠲痹止痛。

    方中用雀肉、肉蓯蓉、菟絲子、補骨脂補腎陽,益精血;石斛“補腎積精”;附子、天雄、茴香、沉香溫腎助陽,諸藥合之則溫補元陽而益精血,構成該方之主要部分。輔助部分則以羌活、蒺藜子、木瓜與附子、天雄相配,祛風散寒除濕,以祛邪;天麻味薄通利,善通經活絡“利腰膝、

    強筋力”《開寶本草》;木香辛溫氣香,長于行氣宣滯止痛,共同增加主要藥物的溫補之力。綜觀全方,藥物雖多,卻不雜亂”以溫補為主,配以行散,使元陽壯,精血充,而除痹痛。

    044木瓜丸(方3《普濟方》卷二二一)

    【組成】木瓜(宣州者,去新瓤剜作頂子)二枚;硇砂(上絹袋貯在木瓜內)半兩;羊腎(研,以上用好酒四升,銀器內浸,候硇砂盡,去袋子,熬成膏);雄雀(去毛,嘴、瓜、腸、肚、骨,研)各一對;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二兩;附子、沉香(銼)、木香、茴香(炒)、楝實(銼炒)、椒紅青皮(去白,焙)、巴戟天、葫蘆巴、檳榔(銼)、桂(去皮)各一兩。

    【制劑】上藥搗羅為來,以前四味膏和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下。

    【功用】壯筋骨,和氣血,補暖水臟。

    【主治】腰膝無力,四肢困倦,腹脅冷疼。

    【按語】本方治證屬腎陽虛衰,精血不足,寒濕內蘊,氣機阻滯。治宜溫補腎陽為主,兼以逐寒濕,和氣血。用羊腎、雄雀、蓯蓉、巴戟、葫蘆巴補腎壯陽,暖腰膝,壯筋骨,互除葫蘆巴外,均有益精血之功;巴戟天、葫蘆巴并能逐寒濕,附子、肉桂、硇砂、茴香、椒花(即花椒)溫腎助陽,散寒濕而止痛;木香、青皮、沉香及楝實行氣止痛,其中楝實苦寒,又可緩解諸溫藥之燥性;木瓜、檳榔下氣逐濕,并能引諸藥下行。

    045木香丸(《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木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茴香(慢火炒過)、蓮實肉(用麩炒香,研)各一兩;蛇床子(炒黃)一分。

    【制劑】上件藥,研為細末,糯米粥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十丸,空心,鹽湯食前下。

    【功用】補腎壯陽。

    【主治】元陽虛衰之陽痿不舉,早泄遺精,女子宮冷不孕,少腹冷痛,小便頻數不禁等。

    【按語】方中巴戟天,蛇床子補腎壯陽;蓮實肉(即蓮子)益腎固精;附子、茴香溫腎助陽散寒,木香行氣化滯,共助補腎壯陽之功。凡元陽虛衰所致之陽痿、遺精、不孕等,皆可應用。

    048木香湯(《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木香、沉香各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炒)、京三棱(煨,銼)各一兩;桂(去粗皮)、當歸(切、焙)、檳榔(銼)、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

    【制劑】上藥八味,粗搗篩。

    【服法】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功用】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腹中疼痛,兩脅脹滿。

    【按語】腎陽不足,陰寒內攻,氣機阻滯,而致腹中疼痛,兩脅脹滿。治宜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木香辛苦而溫,善于行氣止痛,并能溫中散寒,專治氣滯諸痛,對“寒冷結痛,尤其所宜(《本草正義》),故作為君藥;輔以沉香、肉桂,溫腎助陽散寒;青皮,厚樸、三棱、當歸行氣活血止痛;佐以一味檳榔,取其苦泄性墜,下氣破滯,并能引木香等辛香藥下行,正如《藥品化義》所云:“辛香屬陽,陽則升浮,如中、下焦結滯,須佐檳榔墜之下行”。

    全方具有較好的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作用,尤以行氣止痛消脹之功為佳。適用于下焦虛寒凝滯,氣機受阻的腹痛脹滿,如陽虛寒象明顯,見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等,可酌加補腎、溫腎之藥,以加強補益之功。

    047五子丸(《永類鈐方》卷十三引《澹寮方》)

    【組成】菟絲子(酒蒸)、家韭子(炒)、益智子仁、茴香(炒、)蛇床子(去皮,炒)各等分。

    【制劑】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糯米飲或鹽湯送下。

    【功用】溫補腎陽,固精止遺。

    【主治】小便頻數,時有白濁。

    【按語】本方用菟絲子、炒韭子,益智仁,蛇床子補腎壯陽,固精止遺;茴香溫腎助陽散寒。五味配伍,共奏溫補腎陽,固精止遺之功。對年老體弱,腎陽虛衰,氣化失常,封藏失司所致的尿頻、尿濁、遺精等證,具有較好的療效。

    048五精丸(《普濟方》卷三十二)

    【組成】秋石(剛建者,人精)、鹿角霜(獸精)、茯苓(去皮,木精)、陽起石(石精)、山藥(草精)各等分

    【制劑】上為末,酒和丸,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須要常近火邊,使干燥,庶幾服之,無變膈之患。

    【功用】溫腎壯陽,大補元氣。

    【主治】腎臟虛,痿弱。

    【按語】本方由《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鹿角霜丸加減衍化而成。方中陽起石、鹿角霜溫腎壯陽,補精益血;秋石助陽精,降邪火,歸真陽,補益下元《本草求真》譽之有“溫而不燥,潤而不滯,清不損元,降不敗胃”之妙。三藥合用,既能溫腎壯陽,又可補益精血。山藥補脾,固腎益精,茯苓健脾,淡滲利濕,二者一守一走,使之補而不滯,利不傷陽。五藥配伍,共奏溫腎壯陽益精之功,使腎陽壯,精血足則元氣充強,故原書謂本方“大補元氣”。

    臨床可用于腎陽虛衰,精血不足所致之陽痿不舉,遺精滑泄,羸瘦神疲等,但對陰虛火旺,濕熱熾盛引起者,禁用。

    049五味子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組成】五味子、白茯苓、巴戟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半;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二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羅為束)三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搗,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灑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腎氣不足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等癥。

    【按語】五勞六極七傷,泛指氣血陰陽,臟腑等諸多虛損病證。此方則主要針對腎臟虛,陽氣不足而設。五味子,善于補腎固精,《本草經疏》謂:\"五味子,主補腎,兼補五臟,腎藏精,精盛則陰強,收攝則真氣歸元,而曖丹田”,故作為君藥;配伍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補腎壯陽益精;茯苓、車前子滲濕健脾,與諸補藥配合,相反相成,共奏溫補腎陽,益精氣,復虛損之功,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臟充,則五臟之氣皆旺,服本方有益于其他諸虛之復,故原方謂治“五勞六極七傷”。

    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而不熱不燥,善固精止遺,且兼補腎寧心之功。腎藏精,心主神,“精之藏制雖在心,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精之蓄泄,無非聽命與心”。腎陽虛衰,心神失寧,封藏失司,主宰無權,則精氣外泄、虧耗,治療當補腎固澀,協調心腎。而本品既入腎,“固精培髓”;又入心,安定心神,實有標本兼顧,心腎并調之效。故補腎壯陽方中常配此藥。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證實,本品不僅能增強中樞神經的興奮抑制過程的靈活性,促進興奮與抑制的平衡,提高大腦的調節功能,而且直接具有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此外,還能調節心血管系統血液循環,調節糖代謝,并促進基礎代謝,提高體力及工作效力,改善智力、視力及聽力等,對老年腎虛體力日衰,機能減退,智力下降,大有裨益。

    因其味酸收斂,與一些辛溫助陽散寒,行氣止痛藥配伍。一散一收,又可防止過于辛散,而耗傷本已虛衰之陽氣,

    050五味子丸(方2《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五味子、續斷、牛膝(酒浸,切,焙)、杜仲(去粗皮,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蘹香子(炒)、白茯苓(去黑皮)、川芎、山芋、當歸(切,焙)、檳榔(銼)、吳茱萸(湯洗,焙,炒)、細辛(去苗、葉)、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制刺】上十五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焙);杜仲(去粗皮,炙,銼)各一兩。

    【制劑】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

    【功用】補腎陽,益精氣,強腰膝。

    【主治】腎臟虛損,精氣衰竭,陽道痿弱,腰膝無力。

    【按語】本方組成藥物,均為補腎壯陽,益精氣,強腰膝之品,藥專力宏。適宜于腎陽虛衰,精氣虧耗所致陽痿,腰膝酸痛無力等癥。臨床應用時,應酌加補陰之品,既可助陽氣之生化,并能制藥諸藥之溫燥,則其效益彰。

    052五味子丸(方4《普濟方》卷四十二)

    【組成】五味子、磁石(煅、醋淬七遍)、杜仲(去粗皮,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茴香(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一兩;木香、龍骨(煅)各半兩。

    【制劑】上藥八味,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功用】溫腎固攝,交通心腎。

    【主治】膀胱虛冷,小便頻數。

    【按語】五味子補腎益精固攝,有標本兼顧之效,故本方用為君藥;杜仲、附子、茴香溫腎散寒,加強補腎之功;磁石、龍骨合五味子寧心安神,交通心腎;青皮、木香理氣,助腎與膀胱之氣化。諸藥配伍,溫補與固攝并用,以兼顧標本;補腎與寧心兼顧,以協調心腎,補澀與行氣共施,以助腎之氣化。

    臨床上除用于腎陽虛弱,氣化失常,膀胱約束無力所致的遺尿外,對神經衰弱所致的遺精、滑精、失眠等;病情偏于虛寒者,亦甚為適宜。

    053五味子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組成】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臍)、巴戟(去心)、鹿茸(燎去毛,酥炙)、山茱萸、熟地黃、杜仲(制炒)各等分。

    【制劑】上銼散。

    【服法】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鹽少許,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功用】補腎陽,益精血。

    【主治】腎虛久臥濕地,腰膝重著疼痛,腹脹滿,濡泄無度,行步艱難,足痿、清厥,甚則浮腫,面色不常,或筋骨餅辟,目視疏盼,膈中咽痛。

    【按語】本方主治證頗多,然其因皆緣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兼寒濕內侵。清厥,《雜病源流犀濁·諸疾源流》云“腎虛即清厥”、“又有獨指尖冷者,則名清厥”。其病因、癥狀與寒厥類似,乃腎陽虛憊所致。而目視腑即視物不清,則是由精血虧虛,不能養目而成。治以補腎陽,益精血為主,兼以除寒濕。方用五味子補腎固精益髓,“精固則真氣歸元”;鹿茸、巴戟天、杜仲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附子補火助陽,合巴戟天兼以散寒除濕;熟地黃、山茱萸滋腎陰,益精血,以“陰中求陽”,并制諸陽藥之溫燥。如此配合,溫養兼顧,剛柔相濟,則腎陽可復,精血得充,寒濕祛除,而諸癥自愈。

    054五子衍宗丸(《攝生眾妙方》卷十一)

    【組成】枸杞子、菟絲子(酒蒸,搗餅)各八兩;北五味子(研碎)、車前子(揚凈)各二兩;覆盆子(酒洗,去目)四兩。

    【制劑】上藥五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腹時服九十丸,睡前服五十丸,溫開水或淡鹽水送下,冬月用溫酒送下。

    【功用】填精益髓,補腎固精。

    【主治】腎虛精少,陽痿早泄,遺精、精冷,余瀝不清,久不生育。

    【按語】方中重用菟絲子、枸杞子補腎益精,其中菟絲子能扶陽,溫而不燥,五味子、覆盆子益腎固精;車前子利水滲濕,使水竅常開,與補腎藥相配,以瀉助補。五藥配合,重在補腎益精,補中有瀉,相輔相成,張時徹說:“男服此藥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平秘。舊稱古今第一種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藥,子孫蕃衍遂成村落之說”。加之五藥皆用種子部分,故名五子衍宗丸。

    本方藥性平和,宜于久服。臨床可用于性神經衰弱和精子缺乏屬于腎虛精少者。

    055五石黃芪丸(《外臺秘要》卷十七)

    【組成】黃芪、紫石英、赤石脂、石硫黃、石斛、白石脂、白礬石、烏頭(炮)、鐘乳粉、川芎、防風、當歸、人參、肉蓯蓉、附子(炮)、干地黃、白術各二兩;桂心、干姜各四兩;棗百枚;細辛、茯苓、芍藥、甘草(炙)各三兩。

    【制劑】上藥二十四味,草石分別搗篩,棗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腹酒下十丸,一日三次,漸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物、蕪荑、上菜。

    【功用】補虛壯元。

    【主治】五勞七傷諸虛。

    【按語】元氣是人體之根本,元氣充沛則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旺盛,功能正常。若勞逸失調或久病耗損,則元氣虛弱,機能下降,而形成諸虛之證。治宜大補元氣。黃芪與人參相配,大補元氣;元氣根于腎,來源于先天,又賴后天之氣的充養,故加紫石英、石硫黃、白礬石、白石脂、赤石脂、鐘乳粉等諸石藥及肉蓯蓉、附子、桂心等補腎溫陽,石斛、干地黃、芍藥滋腎益陰,以補先天元氣,用白術、茯苓、甘草、大棗合人參、黃芪補脾益肺,顧后天以充先天。另有烏頭、干姜、細辛、防風溫陽散寒;川芎、當歸調氣和血。

    綜觀全方,肺脾腎并補,而以補腎為主;補中兼行,以行助補,諸藥配伍得當,故“用之甚驗”。本方以黃芪補元氣,五味石藥溫補腎陽為主,故名五石黃芪丸。《千金要方》行一同名方,但少諸石藥及白術,而增羊腎、羌活,補腎壯陽作用減弱,但因無石藥礙胃之弊,前以常服。

    本方因金石之品不易消化,故不宜多服、久服。服藥期問應忌滋膩、生冷,辛辣之品。

    056牛膝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牛膝(去苗,切,酒浸,焙)、附子(炮裂,去皮臍)、補骨脂(炒)、桂(去粗皮)、萆薢、當歸(切,焙)、川芎、山茱萸、石斛(去根)、斷續、細辛(去苗、葉)、木香(炮)各半兩。

    【制劑】上藥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功用】溫元陽,補肝腎,除痹痛。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心腹疼痛及腰膝冷痹,眼花耳鳴,四肢沉重。食減色昏。

    【按語】本方所治乃肝腎虧虛,元陽不足,風寒濕邪痹阻所致。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為君藥,配伍補骨脂、續斷補腎強腰;山茱萸、石斛補肝腎,益精血,助元陽、附子、肉桂溫腎助陽,散寒除濕;細辛、川芎、當歸、萆蘚、木香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諸藥配伍,標本兼顧,攻補并用,以溫元陽,補肝腎,祛寒濕,行氣血,而除痹痛。

    057牛膝酒(《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牛膝、山芋、川芎各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五味子、黃芪、山茱萸、人參各二兩;五加皮、肉蓯蓉(酒洗)、生姜、防風(去叉)各二兩半;茵芋、生地黃各一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磁石(醋煅,淬)一兩半。

    【制劑】上藥十七味,收咀,貯于生絹袋,用無灰酒三斗浸之。

    【服法】秋冬七日,春夏三日,每服半盞,不拘時頻溫飲之,常令有酒氣。

    【功用】溫補下元。

    【主治】虛勞,腰膝疼痛。

    【按語】本方藥物可分為扶正與祛邪二組。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巴戟、肉蓯蓉、磁石與附子補腎溫陽;五味子、山藥、山茱萸、生地補腎益陰;人參、黃芪大補元氣。諸藥合之,則溫補下元,強壯筋骨,扶正以治其本。用防風、五加皮、生姜、茵芋、川芎諸辛溫之品,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祛邪以治其標,為標本同治之方。

    058牛膝煎丸(《博濟方》卷二)

    【組成】牛膝(去苗,切作細段,用好酒浸三日,取出細研,如面糊,用酒于鋼、銀磁器內,慢火熬成膏為度)五兩;虎骨(酥滌黃色)、川芎、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補骨脂(炒)、葫蘆巴、肉蓯蓉(酒浸三日,細切,焙)各四兩;巴戟天(去心,生用)、仙靈脾(去莖,生形)各一兩。

    【制劑】上藥八味,搗羅為細末,用牛膝膏和合,入口杵,令軟硬得所,丸如小彈子,如是難丸,更入少多熟蜜同丸。

    【服法】每日早晨及夜臥,溫酒化下一丸,嚼下亦得。

    【功用】溫補下元,強健筋骨,祛風止痛。

    【主治】男子下元虛冷傷憊,筋骨衰弱,遍身癮疹,及風氣上攻下注(通注),疼痛不可忍。

    【按語】元陽虛衰,衛外不固,風邪乘襲,客于肌膚與皮毛腠理之問而起遍身癮疹(即蕁麻疹),流注肢體關節,則關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利。治當溫補下元為主。元陽壯,則一身陽氣皆旺,而邪不可干,風邪得祛。

    方用補骨脂、葫蘆巴、肉蓯蓉、巴戟天、仙靈脾溫補元陽,兼強筋骨,祛風濕,止痹痛;附子溫陽散寒止痛;虎骨“追風定痛”,善治歷節風痛,與牛膝相配,能補益肝腎,強健筋骨,配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故原注云“志意服一月,永無風氣攻痊及癮疹,自然肢體安暢”。本方對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久體虛者尤為適宜。

    059丹砂椒方(《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丹砂(細研,水飛過)一兩;白茯苓(去黑皮取,末)、人參末各一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半斤。

    【制劑】上四味用好酒三升,于新瓷器內,向太陽三伏熱時,一處用竹杖攪,令酒浸干為度。

    【服法】每日早晨服二七粒,冷水或溫酒下。

    【功用】璦水臟,明耳目,駐顏色。

    【主治】腎陽虛衰,精神虧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精神萎靡,腰膝酸冷。

    【按語】方中重用蜀椒,為純陽之物,能“入右腎命門,補相火元陽”;人參大補元氣,并可助精養神。二藥合用,則溫腎壯元。白茯苓與人參相伍,可益氣健脾養神,補后天以充先天;丹砂(即朱砂)“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耳”(《本草經疏》)。四藥相合,具有補腎陽,養精神,明耳目之功,以駐顏色。

    060烏頭丸(《博濟方》卷二)

    【組成】川烏頭(用水浸二、七日,每日三度換水,日滿取出黑皮,并臍尖切作柳葉片。入牽牛子一合,同炒,候香熟,即去牽牛子不用)一斤;蘹香子(炒,另杵為末)、陳橘皮(酒浸)各二兩;青鹽(另研)、蜀椒(揀去子)、牛膝(細切,以好酒浸一七日,爛研)各五兩。

    【制劑】上用牛膝膏和勻,入臼再搗千下,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鹽湯、溫酒任下十丸至二十丸。

    【功用】補腎陽,散寒邪,壯筋骨,縮小使。

    【主治】腰膝冷痛,小便頻數等證。

    【按語】“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本方所治腰痛,既有腎陽不足,精血虧損,不能溫煦、濡養筋脈,又復風寒外侵,留滯經脈,氣血不和,內外相引而致。方中以大辛大熱之烏頭為主,能回陽逐寒,其止痛力極強,并配以蜀椒、茴香、陳皮以理氣散寒,加強烏頭散寒止痛作用,牛膝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又可與理氣之品一起調暢氣血,有利于寒邪的祛除;青鹽咸寒,能“助水臟,益精氣”,防止諸藥過于溫燥、傷陰之弊,并作引經之用。

    061缺少部分資料

    【主治】下元風冷,流注腰膝,行步不能,狀似軟風。

    【按語】本方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用狗脊、巴戟、蓯蓉等藥,加強補腎強腰之功;用木瓜、羌活、萆薢以祛風。濕,是一張扶正與祛邪并用之方。其作用比前方為強,又名牛膝煎丸。

    軟風,即四肢不舉之稱。由于痹證日久,腎陽不足,筋骨關節活動不利,故狀似軟風。

    062巴附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葫蘆巴一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研)各一兩;蘹香子(炒)三分;檳榔(銼);桂(去租皮)各半兩。

    【制劑】上六味研末和勻,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日午臨臥服。

    【功用】補火溫陽逐寒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按語】腎陽虛衰,陰寒內盛,非大辛大熱,不足以復其陽,除其寒,故本方集葫蘆巴、附子、硫黃、肉桂、茴香諸溫熱之品,以補火溫腎,助陽散寒,配伍檳榔辛散苦泄,行,氣消脹,并引諸藥下行。全方六味,均為溫熱之品,有較強的補火溫陽逐寒作用。

    063巴戟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石斛(去根,銼)、補骨脂(微炒)、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川椒紅(微炒)、木香、訶黎勒皮、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檳榔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白羊腎七對,去筋膜,細切,以酒五升,熬令熟爛,研,拌和藥末,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鹽湯下亦得。

    【功用】補火助陽,散寒行氣。

    【主治】虛冷氣。

    【按語】本方用巴戟天、石斛、肉蓯蓉、補骨脂、羊腎、附子、桂心、川椒紅(即花椒)等,以補火益精,助陽散寒;配合木香、檳榔以行氣化滯。河黎勒皮,有澀腸止瀉,下氣消脹之功,與補益藥配伍可助其補火暖脾止瀉;合木香等能增強行氣作用。因此,本方是一首溫補兼行散之劑,適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兼虛寒凝滯之證。臨床見有畏寒神疲,腰酸肢冷,陽痿,不思飲食,腹痛腹瀉等,均可應用。

    064巴戟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蛇床子、遠志、薯蕷、熟地黃、山茱萸、附子(炮裂,去皮臍)、補骨脂(微炒)、菟絲子、粉肉蓯蓉(酒浸三宿,刮去皺皮,炙干)、白茯苓、桂心、硫黃(研,水飛)各一兩。

    【制劑】上藥為末,入硫黃內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命火,壯元陽,益精血。

    【主治】下元虛冷,顏色萎黃,肌膚羸弱,腰膝無力。

    【按語】本方在《金匱》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澤瀉、丹皮之“瀉”,加巴戟天、鹿茸、肉蓯蓉、菟絲子、補骨脂、硫黃、蛇床子等溫補之品,大大增強了補火壯陽益精的作用。并用遠志協調心腎。全方溫補之力頗強。適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證。臨床以腰膝酸痛無力,精神萎靡,面色觥白或萎黃,陽痿精冷等為應用要點。

    065巴戟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石斛(去根,銼)、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附子(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千,別搗為末)各一兩;薯蕷、牛膝(去苗)、桂心、山茱萸、澤瀉、遠志(去心)、黃芪(銼)、人參(去蘆頭)、檳榔、牡丹、木香、仙靈脾、蛇床子、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覆盆子、續斷各三分。

    【制劑】上藥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空心,以鹽湯下,溫酒下亦得。

    【功用】補火壯元,益精強腰。

    【主治】丈夫下焦久積風冷,腎臟虛乏,腰膝酸疼,小便數。陽道衰,不能飲食,面無顏色,筋骨萎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

    【按語】本方系由《金匱》腎氣丸加味而成。與上方相比,改用硫黃、補骨脂,為仙靈脾、續斷、覆盆子、牛膝、石斛等補腎益精強腰之品,配伍人參、黃芪補脾益肺,培補元氣;用木香、檳榔、枳殼等行氣滯、消脹滿。其補瀉之功均較上方為強,補中寓瀉,以瀉助補,相輔相成,全方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故“久服駐顏色,養精志。”

    066巴戟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硫黃(細研,水飛過)、桂心、補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葫蘆巴(微炒)、川椒紅(微炒)、硇砂(細炒)、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千)、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于,微炒)、木香各一兩。

    【制劑】上藥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羊腎三對,切去筋膜,好酒三升,熬令稠爛,研,和諸藥末,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火溫陽,散寒除濕。

    【主治】下元虛憊,臍腹疼痛,小便滑數,面色萎黃,手足常冷,飲食無味,四肢少力。

    【按語】本方與方1治證相似,然本方所治陽衰寒凝濕滯之象更為顯著,故除用方1中的大部分藥物(僅缺石斛,訶黎勒皮,檳榔三味)外,又加硫黃、葫蘆巴、吳茱萸及磁砂,以補火助陽,溫里逐寒除濕,從而增強了溫散之力。臨床除用于上述病證外。還可用于腎臟虛冷、命門火衰所致的虛寒疝痛。

    067巴戟丸(方5《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巴戟天(去心)、菟絲子(酒浸,別搗,焙)、干姜(炮)、桂(去粗皮)各一兩;熟于地黃(焙)、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切,焙)各二兩半、黃芪(銼)一兩三分;牛膝(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半;牡蠣(煅)半兩;白術二兩、

    【制劑】上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功用】補火暖土散寒。

    【主治】腎臟虛冷中寒,臍腹急痛,小便頻數,面色昏濁。

    【按語】此方是由方3減去“瀉”藥而成。專以補腎壯陽,并配干姜、白術兼以溫中散寒,加強溫腎助陽之功。

    068巴戟丸(方6《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巴戟天(去心)、干姜(炮)、沉香、附子(炮裂,去皮臍)、木香、桂(去粗皮)、肉蓯蓉(酒浸,切,焙)、蘹香子(炒)、牛膝(酒浸,切,焙)各半兩;硇砂(漿水飛過,別研)一分。

    【制劑】上藥十味,搗研為末,豬腎一對,濕紙裹煨熟,薄切作片,入鹽一分,無灰酒少許,同研爛,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目空心,日午,臨臥服,鹽湯或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下元,散寒降逆。

    【主治】腎虛中寒氣。臍腹冷痛,脹悶不適,腳膝酸軟,小便頻數等。

    【按語】此與上方均治“腎虛中寒”,然上方陽氣虛衰明顯,故重在補火暖土以散寒;而本方陰寒凝結較甚,且兼寒氣上逆,因此散寒行氣降逆作用較強。本方除用巴戟天、肉蓯蓉、附子、桂心、干姜、豬腎、牛膝等補腎溫陽散寒外,并用沉香、木香溫中行氣,散結消脹;硇砂逐沉寒臨冷,止痛下氣。諸藥合用,成為一首補腎溫陽,散寒降逆之方,使腎陽復,寒氣散,氣機暢而痛逆自平。

    069巴戟丸(方7《圣濟總錄》九十二)

    【組成】巴戟天(去心)、杜仲(去粗皮,炙,銼)各一兩半;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切,焙)二兩;牛膝(去苗,同蓯蓉酒浸)、山芋、續斷、蛇床子、白茯苓(去黑皮)、遠志各一兩;菟絲子(酒浸,焙,別搗)、山茱萸、五味子各一兩一分。

    【制劑】上藥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日晚再服。

    【功用】補腎陽,強筋骨,固精氣。

    【主治】虛勞,腎氣虛衰,小便白濁,陰囊濕癢,羸瘦多忘,面無顏色。

    【按語】本方用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續斷、牛膝補腎壯陽,強健筋骨;山藥、山萸肉、五味子補肝腎,益精血,并能固澀精氣;茯苓、遠志合五味子安神寧志,協調心腎,茯苓合牛膝,又能利濕濁,通水道,與諸補澀藥配伍,精竅固而水道暢,小便復常,濕癢自除。

    070巴戟丸(方8《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巴戟天(去心)、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蘹香子(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參、積殼(去瓤,麩炒)、木香、桂(去粗皮)、檳榔(生銼)、牛膝(去苗,酒浸,焙)、當歸(切,焙)、半夏(湯浸七遍焙)、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草豆蔻(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沉香(銼)、白附子(炮)、天麻、肉豆蔻(酒浸二宿,焙)、蓽撥、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京三棱(炮,銼)、甘草(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白豆蔻(去皮)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溫酒及鹽湯下三十丸。

    【功用】補虛冷,暖下元,壯腳膝,明耳目。

    【主治】下元虛冷,耳鳴耳聾、腰膝酸冷疼痛等。

    【按語】本方藥物組成大致可分五類:一是用巴戟天、肉蓯蓉、附子、肉桂、人參溫補腎陽,培壯元氣;二是用蜀椒、蓽撥、茴香合附、桂溫中助陽,散寒止痛;三是用白豆蔻、草豆蔻、半夏、厚樸、陳皮、木香、枳殼、沉香化濕行氣;四是用羌活、獨活、白附子、天麻祛風除濕;五是用三棱、當歸、牛膝活血通絡,與羌、獨等類合用,以止痹痛。五組藥物合用,重在補暖下元,散寒助陽,兼以行氣活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元陽壯,陰寒散,則一身陽氣皆旺,使氣血調暢,諸邪可祛。

    臨床用于元陽不足,寒濕內困,風濕痹阻證。臨床可見腰膝冷痛,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形瘦無力,耳鳴耳聾等癥。由于藥物較多,具體應用時,可酌情加減。

    071巴戟丸(方9《雞峰普濟方》卷四)

    【組成】巴戟、菟絲子、石斛、牛膝、松子、人參、桂心、羌活、附子、白茯苓各一兩;鐘乳粉、云母粉、肉蓯蓉、熟干地黃各二兩;甘菊花、五味子、防風各三分。

    【制劑】上藥為細末,同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杵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

    【功用】溫補下元,兼以祛風。

    【主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按語】本方是一首溫補下元,兼以祛風之劑。方中除用一些常用的補腎陽之品外,還配有鐘乳粉和云母粉,二藥都能補命門之火,加強溫補下元之力。另用辛溫之羌活、防風祛風止痛;松子甘溫,《日華子本草》謂能“逐風痹寒氣”。甘菊甘涼,既可助羌、防、松子祛風,又能緩諸溫藥.之燥性,正如《本草便讀》所云:“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但有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藥中可相需而用也”。五味子既與熟地、石斛為伍,以補腎益陰而助陽;又可與羌、防等發散藥相配,散收并用,相互制約,防止過于發散,而耗散本已虛弱之陽氣。

    全方以溫補為主,兼以發散。臨床可用于腎陽不足而兼風邪外襲之腰滕無力、肢體酸痛,兼惡風頭痛,身疼肢冷等癥。

    072巴戟丸(方10《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川楝子(去核)、葫蘆巴(炒)、白姜(炮)、川椒(炒)、茴香、川牛膝(酒浸,焙)、破故紙(炒)、山藥、木通、肉桂(去皮)、牡蠣(煅)、附子(炮去皮臍)、赤石脂

    【制劑】上藥十三味,等分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

    【功用】溫補真陽,逐散陰寒。

    【主治】諸虛不足,真陽衰憊。腰膝酸痛,臍腹脹急冷痛、倦怠乏力、飲食不思,筋骨萎弱,起坐無力。

    【按語】本方是在《金匱》烏頭赤石脂丸基礎上衍化而成。以肉桂易烏頭,并加茴香溫陽逐寒;配巴戟天、葫蘆巴、破故紙、山藥以增溫補真陽之功,使真陽振奮而陰霾消散;另加川楝子,與茴香相合行氣止痛;川牛膝、木通利濕濁、通血脈,以助逐寒之力。由于方中諸多辛熱散寒之品,恐過于辛散耗氣,故用赤石脂、牡蠣以固澀斂陽,使散寒不耗陽,補陽不斂邪,相反相成,此乃配伍之妙。用于陰寒雖盛而真陽衰憊諸證。并根據不同病證,適當加減。如原書云“腎厥(下虛上實,腎氣厥逆)頭痛,加川芎;肺虛咳唾加五味子、款冬花;背膊(上肢或前臂部)勞倦,加沉香;脾胃不和,加蓽澄茄;虛癥寒熱,加蜀漆葉;心神不寧加龍齒、酸棗仁(炒,去皮殼)”。

    073巴戟散(《博濟方》卷五)

    【組成】紫巴戟(穿心者,以陳粟米同炒,令黃色佳)、香白芷(銼碎,微炒)各半兩;蠻姜末一錢。

    【制劑】上藥三味同為細末。

    【服法】每服二錢,用豬石子一對,去筋膜,每石子一個,入末一錢,用濕紙裹煨熱,趁熱去紙。先以口承石子熱氣,口中有涎即吐出,候冷,即可細細嚼服之。

    【功用】補腎溫陽,引火歸原。

    【主治】元臟虛冷,上攻口瘡。

    【按語】口瘡一病,多由心脾積熱,熏蒸口舌所致,然亦有因命門火衰,虛火上浮,損傷頰內而成者。其癥潰爛斑點散在,反復發作,表面黃白色,周圍色淡紅,兼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少,脈虛弱。誠如《景岳全書》云:“凡口瘡六脈虛弱,或久用寒涼不效者,必系無根之火……”。治宜補腎溫陽,引火歸原。本方即為虛寒口瘡而設。方中巴戟天、豬石子(即豚卵)俱為甘溫之品,能壯元陽,補命火而引火歸原;蠻姜(即高良姜)辛溫,溫里散寒止痛,以助補火之功,合之以治本;復加白芷,辛溫芳香,善行頭面,祛風消腫、止痛療瘡。四藥配伍,使下元壯,上浮之虛火下歸腎元,則口瘡得愈。

    有研究認為:口瘡的病理,有細胞免疫反應的參與。而巴戟天等補腎陽藥有一定的調整免疫功能作用。其治療口瘡是否與此作用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臨床如加用肉桂,其效益佳。

    074巴戟天丸(方1《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巴戟天(去心)、補骨脂(炒)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蘹香子(炒)各半兩。

    【制劑】上藥駕味為末,用酒熬一半成膏,一半杵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鹽湯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臟虛冷,體羸瘦,骨痿,腰腳疼痛,臍腹冷痛,飲食無味,行坐無力,夜多夢泄,耳內蟬鳴。

    【按語】本方用巴戟天、補骨脂補腎、益精、健骨;附子、茴香溫腎散寒。四藥相合,溫補結合,則腎陽可復,陰寒得散,臨床可根據具體病證酌配其他藥物,以加強療效。

    075巴戟天丸(方2《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巴戟天(去心,微炒)、山茱萸、龍骨(研如粉)、肉蓯蓉(酒浸,研如膏)、韭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補骨脂(炒)、蘹香子(炒)各二兩。

    【制劑】上藥除膏外,搗為末,漸次入蓯蓉膏內研勻,次棗肉,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鹽湯下,或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功用】暖下元,益精髓。

    【主治】腎陽虧損,精髓不足諸癥。

    【按語】本方在上方藥物基礎上,又加肉蓯蓉、山茱萸、韭子和龍骨四藥,從而增強前方補腎壯陽,益精固澀的作用。適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腰膝酸冷、陽痿、早泄之證。

    以上諸方均以巴戟天為君,屬甘溫質潤之品,溫而不燥。能壯陽益精,強健筋骨,是治療腎虛陽痿、不孕、遺尿、腰痛、骨痿等證的常用要藥。尤其是其兼辛味,又善祛風濕,除痹痛,故為腎陽不足,寒濕痹阻所致腰膝疼痛等癥的必用之品,有標本兼顧之效。如《本草求真》所云:“巴戟天,據書稱為補腎要劑,能治五勞七傷,強陰益精,以其體潤故耳。然氣味辛溫,又能祛風除濕,故凡腰膝疼痛,風氣腳氣水腫等癥,服之更為有益。”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類皮質激素作用,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并有降壓作用;動物實驗發現,它可使大鼠腎上腺皮質囊狀帶有一定程度變化,抗壞血酸、脂類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堿性磷酸酶反應增高,肝糖元含量增加。此外還有一定的安定與利尿作用。

    076雙補丸(《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熟地黃(補血)半斤;菟絲子(補精)半斤。

    【制劑】上藥二味,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

    【功用】平補陰陽。

    【主治】下部弱,腎水冷。

    【按語】本方藥僅二味,熟地滋腎陰,養精血,且其性微溫,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菟絲子補腎陽,益精氣,且味甘性乎,又能補腎陰。二藥配伍,陰陽雙補,精血并益,故名“雙補”,溫而不燥,平補腎之陰陽精血。

    臨床適用于腎虛腰痛酸軟,耳鳴健忘,陽痿、遺精等癥。由于本方藥味較少,臨證酌情加味,以增強療效。原方后云:“心氣煩躁不得睡,煎酸棗仁湯下,如氣不順,沉香湯下;小便少,車前子湯下;小便多,益智仁湯下;常服,人參湯下。”可資參考。

    五畫

    077玉女砂(《奇效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好辰砂(夾絹袋盛者,塊大打令稍小,惟紅者為上,添砂添藥)八兩;吳茱萸、菟絲子、杜仲、金毛狗脊(去毛)、熟地黃、五味子、人參、瓦松(古屋瓦上背毛,焙干,去土)、肉豆蔻(石煨)、桑寄生、萆薢、巴戟(去心)、芍藥、黃芪、牡丹皮、肉蓯蓉、當歸、茯神(去木)、茴香(焙)、遠志(去心)、山茱萸(去核)各一兩。

    【制劑】上藥二十一味,裝在一斗瓶內,著童子小便五、七升,將砂袋懸胎掛瓶內,如煮酒法,于鍋內著水,亦懸藥瓶于鍋內,桑柴或間松柴煮五日夜,火不要急,小便不住忖添,煮令干,日足取出,將砂袋以溫水滌十余次,又換溫水浸半日,棄藥不用辰砂,又洗三、二次,糯米團子和丸。

    【服法】空心用棗湯下五粒或十粒。

    【功用】溫補腎元,益氣養血,安定心神。

    【主治】諸虛百損。

    【按語】此方用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杜仲、狗脊、桑寄生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熟地、山萸肉、五味子滋補腎陰,以促陽之化生;吳茱萸、肉豆蔻、茴香溫里散寒而助陽氣,諸藥相合,以補暖下元為主。人參、黃芪、當歸、芍藥以及熟地益氣養血;而山萸肉、五味子、芍藥皆酸澀之品,除有補陰血作用外,尚能固陽氣,斂陰液而止汗。丹皮與芍藥相配“善瀉陽中之火”,其苦寒之性又能緩諸藥之溫燥;用辰砂、茯神、遠志與人參、五味子等藥配伍,可益氣養心安神,心神得安,則五臟六腑皆安。萆薛、瓦松利濕濁,與諸補藥相配,使補而不滯濕,合丹皮共有以瀉助補之效。諸藥配伍,具有溫補腎元,益氣養血,安定心神之功。適用于元陽不足,氣血虧虛,心神失養之證。臨床可見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頭暈目眩,耳鳴,面色萎黃,精神萎靡或見自汗、盜汗等癥。

    婦女產后“百節空虛”,故“產后諸虛尤服。”

    078玉真丸(《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龍骨、菟絲子各八兩;鹿茸六兩;韭子四兩半。

    【制劑】上藥四味,搗末,蜜丸如小豆大。

    【服法】每服七丸,溫酒下,日再服。

    【功用】補腎陽,固精氣。

    【主治】風濕勞氣,腰膝酸疼,遺泄,早衰發白。

    【按語】方用鹿茸、菟絲子、韭子補腎陽,益精血為主,以治腎虛之本;配以龍骨收澀固精,兼以安神定志,交通心腎,治遺精、滑泄之標。全方藥物雖少,但標本兼顧,使精血得充,腎陽可復,諸癥皆除。故原注云:“補中安神,固元氣,黑髭鬢,悅顏色”。

    079玉霜丸(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天雄(長大者,以酒浸七日了,撇一地坑,以半秤炭火燒坑通赤,速去炭火令凈,以醋二升潑于地坑內候干,乘熱便投天雄在內,以盆合土擁之,經宿取出,去皮臍)十兩;磁石(醋淬七次,更多為妙)、朱砂(飛研)、

    澤瀉(洗,酒浸一宿,炙)、牛膝(去苗,酒浸焙干)、石斛(去根,炙)、蓯蓉(去皮,酒浸一宿,炙干)、巴戟(穿心者)各二兩;茴香(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家韭子(微炒)、菟絲子(酒浸一伏時,蒸過日干,杵羅為末,去輕浮者)各五兩;牡蠣(火鍛,搗為粉)、紫梢花(如無以木賊代之)各三兩;鹿茸(用麻茸連頂骨者,先潦去毛令凈,約三寸以來截斷,酒浸一伏時,慢火炙令脆)半兩;白龍骨(粘石者,細研如粉,以水飛過三度,日中曬于,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以夾絹袋盛,日曬干)。

    【制劑】上件十六味,搗羅為細末,煉酒、蜜各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晚食前溫酒下。

    【功用】秘精堅髓,強壯筋骨,壯陽延壽。

    【主治】真氣虛憊,下焦傷竭,臍腹弦急,腰腳軟痛,遺瀝失精,大便自利,小便滑數,肌肉消瘦,陽事不舉。

    【按語】本方治證屬腎精不足,而偏于腎陽虧損。方中重用天雄與肉桂、茴香相配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為主;配以鹿茸、蓯蓉、巴戟、韭子補腎益精;菟絲子、紫梢花既可加強前藥的補腎壯陽之功,與龍骨、牡蠣相伍又可收澀精氣;用牛膝、石斛補腎強腰,這是方中的主要部分,補澀并用,以固澀精氣。除外,用丹砂安神,磁石聰耳,澤瀉利濕,使補中寓瀉、相輔相成,共起秘精堅髓,強壯筋骨,壯陽延壽之功。故原注云:“久服續骨聯筋,秘精堅髓,延年保命,卻老還童,安魂定魄,換肌秘氣,輕身壯陽,益壽住世”。

    臨床可治療老人腎陽虛衰,精血不足,眩暈疲乏,筋骨無力等癥。如果出現亡血盜汗,精神困倦,面色枯槁等陰傷較重者,也可配合滋養腎陰藥,以陰陽并補。

    080玉霜丸(方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大川鳥(用蚌粉半斤同炒,候裂去蚌粉不用)、川楝子(麩炒)各八兩;破故紙(炒)、巴戟(去心)各四兩;固香(焙)六兩。

    【制劑】上件碾為細末,用酒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五十丸,用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

    【功用】補腎強腰,散寒止痛。

    【主治】元陽虛損,白濁,夢遺,臍下冷痛,陽痿無子,漸致瘦弱,變為腎勞。耳鳴眼花,腰膝酸痛,夜多盜汗、婦人宮冷,月水不調,赤白帶漏,久不生育,面生野,肌肉干黃。

    【按語】腎勞為腎虛日久,陰陽兩虛證。本方則以陽虛為主,故以川烏、茴香為主,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補骨脂、巴戟天補腎強腰;川楝子行氣止痛,以助川烏、茴香的止痛之功,其寒涼之性又防諸藥過于溫燥。溫補相合,共奏補腎強腰,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能治腎陽不足諸癥,而尤善強腰止痛,故腎虛兼風寒濕痹者也可用。如果腎陽不足,陽損及陰,麗致陰陽兩虛,見有面生默黯(面部皮膚呈黃褐或淡黃色斑塊)等癥,應與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補腎藥配合,陰陽并治。

    081正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紅豆(炒)、干姜(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術、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臍)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姜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干葛各一兩;黃芪(炙)一兩半。

    【制劑】上藥十五味,研為細末。

    【服法】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功用】助陽消陰,益氣健脾。

    【主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吐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按語】本方是由《傷寒論》四逆湯與《局方》四君子湯合方加味而成。

    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衰微可致全身陽衰,陰寒獨盛之危候,而出現手足厥冷,吐利自汗等重證。治療以四逆湯(附子、千姜、甘草)配川烏、肉桂等大辛大熱之品,以溫腎回陽,消陰救逆;用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配山藥、黃芪以益氣健脾,恢復脾陽;并用紅豆(應為紅豆蔻)“溫中散寒,醒脾燥濕”;烏藥、陳皮、川芎行氣散寒止痛;干葛升陽止瀉。諸藥合用,脾腎雙補,以恢復人身之元氣,故名正元散。

    臨床可用于急性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以及各種虛脫之證。

    082正氣丸(《普濟方》卷二一六)

    【組成】楝實(麩炒)、蒼術(米泔浸)、蘹香子、蜀椒各一兩;石葛蒲、知母、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

    【制劑】上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婦人酯湯下。

    【功用】溫腎散寒,行氣化濕。

    【主治】下元虛冷,小腹疼脹,小便滑數,婦人血海虛冷,經水不調。

    【按語】本方治證是因下元虛冷,寒濕內生,氣機郁滯所致。故方用附子、茴香、蜀椒溫腎散寒為主,并能行氣止痛;配蒼術、石莒蒲化濕;以除寒濕之邪;川楝子,加強行氣止痛作用;知母滋陰補腎,二藥合用,防止溫腎、化濕藥的過于溫燥之性,以免損傷腎陰。諸藥合用,共奏溫腎散寒,行氣化濕之功。方以溫散為主,重在祛邪,補腎作用較弱,對腎陽虛兼有寒濕者,尤為適宜。

    083正陽丸(《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白馬莖(涂酥,炙于)各二兩;肉蓯蓉(灑浸,切,焙)、石南、巴戟天(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五味子、葫蘆巴各三分;木香一兩半;石斛(去根)、韭子(炒)、牛膝(酒浸,切,焙)各半兩。

    【制劑】上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酒或鹽湯下。

    【功用】益精壯陽,補腎強腰。

    【主治】陽氣虛損,下元冷極,精泄不禁,小便頻數,腰腳無力,飲食減少。

    【按語】本方重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茸和白馬莖,以壯腎陽,益精血,配從蓉、巴戟、葫蘆巴、韭子、石斛、牛膝、石南、五味子等溫補之品,則其功尤著。五味子、韭子兼能固澀精氣;又用附子合巴戟、葫蘆巴、石南等溫腎陽,逐陰寒,木香行氣滯,以助散寒。諸藥合之,補腎壯陽散寒,益精強腰固澀,使虛損之陽氣得復,故名正陽丸。

    Q84世寶丸(《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牛膝(酒浸一宿,焙)、肉桂(去粗皮)、白茯苓(去皮)、椒紅、五味子、茴香(炒)、枳殼(湯浸,去瓤,麩炒)、人參(去蘆頭)、熟干地黃(洗焙)各一兩半;精羯羊肉(細切)四兩肉;從蓉(洗凈,細切)、羊脂(細切)、黃蠟(細切)、杏仁(去皮尖,炒,切)各二兩;烏梅肉一兩;蔥白三兩。

    【制劑】前十味研細末,后七味用法酒五升同入銀、石器中,慢火煮令肉爛,研成膏,入前藥束一處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太。

    【服法】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

    【功用】補暖下元,益氣溫肺。

    【主治】下元虛損,久積寒冷,日暈耳鳴,形體羸弱,陽痿自汗,遺瀝泄精,及肺痿喘嗽,咯唾有血,怯風畏寒,手足多冷,一切虛勞氣劣。

    【按語】本方所治病癥,除腎陽虛見癥外,還兼有肺氣虛表現。肺氣虛寒,失于溫煦,氣無所主,衛外不固,以致肺痿喘嗽,咳唾清涎,怯風畏寒,自汗,手足多冷。治療應以補暖下元,益氣溫肺為法。方中肉蓯蓉、羊肉(羯羊:指閹割了的公羊)補腎陽,益精血;熟地滋腎益陰;牛膝補肝腎,“下冷氣,強筋骨”;附子、肉桂、椒紅、茴香溫腎散寒助陽;蔥白辛溫宣散通陽,兼發散風邪。諸藥合用,溫補下元,振奮陽氣。人參大補元陽,益肺補脾,既助上藥補暖下元之力,與附子相合,更能益氣溫肺;五味子、烏梅收斂肺氣,補腎澀精;杏仁、枳殼宣降肺氣,四者與前藥相伍,補腎益氣,斂肺降氣,以恢復肺主氣功能;茯苓與人參相配,益氣健脾化濕,補后天以充先天,羊脂、黃蠟味甘質粘,既能補虛,又可作賦形之用。

    全方藥物雖多,但配伍得當,以補暖下元,益氣溫肺為主,兼以利氣除痰。具體應用可視病證作加減,如兼咯血,可用阿膠湯送下。臨床可用于老慢支等屬肺腎兩虛者,以畏寒肢冷,咳嗽氣短,吐痰清稀色白為辨證要點。

    085龍骨丸(方1《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組成】龍骨、柏子仁、干地黃、甘草、防風各五分;禹余糧、白石英、桂心、黃芪、茯苓各七分;五味子、羌活、人參、附子各六分;山茱萸、玄參、川芎各四分;磁石、杜仲、干姜各八分。

    【制劑】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酒服三十丸,一日二次,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腎澀精,兼以散邪。

    【主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疏眈,氣不足骨痿。

    【按語】本方所治骨痿,乃因腎之精氣不充,元陽虛

    衰,骨髓不得充養,兼有風寒濕邪外侵所致。精氣虧損不能上濡,故見坐起欲倒,目不明之癥。治以補澀精氣為主,兼以散邪。方中的石英、桂心、附子與干地黃、玄參相合,平補腎精;人參、黃芪、甘草、干姜溫陽益氣以充腎之精氣;龍骨、禹余糧、柏子仁、五味子、山茱萸,交通心腎,固澀精氣;杜仲補腎強腰;磁石鎮納腎氣,與白石英相伍能治風虛冷痹,諸陽不足之證。配羌活、防風祛風,茯苓祛濕,川芎行氣活血,以祛風寒濕邪。

    086龍骨丸(方2《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牡蠣(煅為粉)、熟地、菟絲子(酒浸一宿)、白茯苓各半兩;龍骨(煅)、肉桂、白石脂、五味子各二錢半。

    【制劑】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或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功用】補腎溫陽澀精。

    【主治】下焦胞寒,小便白濁,或如米泔,或若凝脂,腰重力少。

    【按語】本方治證為腎虛封藏失職,脂液外泄所致。方中菟絲子,熟地補腎益精,配肉桂溫腎助陽;龍骨、牡蠣、白石英、五味子收澀固精;并用茯苓健脾祛濕,使澀中有疏以免固澀斂邪。諸藥相合,補澀并用,標本兼顧。

    087龍骨湯(《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龍骨五兩;人參、茯苓、炙甘草、煅牡蠣、桂熟、地黃(焙)各二兩。

    【制劑】上藥七味,搗粗末。

    【服法】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去滓溫服。

    【功用】溫陽益氣,補腎澀精。

    【主治】陽氣虛,小便白淫,及遺泄無故自出。

    【按語】此為上方去菟絲子、白石脂、五味子,加人參、甘草,并重用龍骨而成。其補腎作用較弱,而重在澀精止遺,兼以溫陽益氣。

    88石斛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石斛(去根,銼)、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鹿茸(去毛,涂酥,炙微)各一兩半;巴戟二兩;牛膝(去苗)、桑螵蛸(微炒)、補骨脂(微炒)、龍骨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功用】補腎益精,強腰縮尿。

    【主治】虛勞,腎氣衰弱,小便余瀝,陰痿失精,腰膝無力。

    【按語】本方用鹿茸、巴戟補腎益精;補骨脂、桑螵蛸、龍骨補腎固精縮尿;石斛、杜仲、牛膝補腎強腰。諸藥合用,以補腎益精為主,兼以縮尿、強腰。

    089石斛丸(方2《太平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石斛(去根銼)二兩;牛膝(去苗)、山茱萸、續斷、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沉香、鐘乳粉、桂心、熟干地黃、白茯苓、澤瀉、黃芪(銼)、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蛇床子、薯蕷、附子(炮裂,去皮臍)、鹿茸(去毛,涂酥,炙合微黃)、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赤,銼)、補骨脂(微炒)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腎壯陽,強壯筋骨。

    【主治】脾腎久虛,腰體不利,肌膚羸弱。

    【按語】石斛味甘性寒,能補腎益精強腰,本方重用為君藥,同時配伍較多的溫補之品,以加強補腎陽,益精血,強腰膝之功。又用黃芪、山藥、茯苓等藥益氣補脾,以助生化。全方以補腎壯陽,益精強腰為主,兼以補脾益氣。適用于脾腎兩虛,精氣虧乏之證,臨床可見腰膝酸軟,活動不利,畏寒肢冷,面黑形瘦,神疲食少或陽痿等。

    090石斛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石斛(去根,銼)、菟絲子(灑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令干)、熟于地黃、白茯苓、附子(炮裂,去皮臍)、鐘乳粉、補骨脂(微炒)各二兩;蛇床子、牛膝(去苗)、桂心、人參(去蘆頭)、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黃)、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木香、薯蕷、巴戟、防風(去蘆頭)、干漆(搗碎炒,令炮出)、澤瀉、山茱萸、覆盆子、五味子、石龍芮、檳榔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溫腎助陽,益氣強腰,祛風除濕。

    【主治】腎臟風冷,腰膝不利,氣虛無力。

    【按語】本方主要藥物構成與上方相似,也有較好的溫補強壯作用。所不同的是本方在大量溫補之品中,又加入了防風、石龍芮、干漆、檳榔等攻伐之品,與附子、桂心等相合,可祛風逐冷,散結破滯,從而組成一首扶正祛邪,玫補兼施之方。適用于腎陽虛衰,精氣虧耗,兼風寒痼冷凝滯之證,癥見腰膝酸冷疼痛,屈伸不利,神痿乏力,畏寒肢冷,或臍腹冷痛等。

    091石斛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石斛(去根,銼)二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菟絲子(酒浸三宿,曝干,別搗為末)、牛膝(去根,銼)、熟干地黃、杜仲(去粗皮,炙微赤,銼)、澤瀉、枸杞子、山茱萸、桂心、白茯苓、補骨脂(微炒)覆盆子、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桑螵蛸(微炒)、鐘乳粉、車前子、牡蠣粉、龍骨、陽起石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腎填精髓,強腰縮小便,

    【主治】虛損,精髓不足,腰膝無力,小便滑數。

    【按語】此方除用石斛、熟地、枸杞子、肉蓯蓉、巴戟天、附子、桂心等藥,以補腎益精,壯陽強腰外,更配山茱萸、桑螵蛸、覆盆子、牡蠣、龍骨等益腎固澀之品。此外,用車前子與茯苓、澤瀉、牛膝等藥相伍,以滲泄濕濁,

    使全方補中有澀,澀中寓通,合而成為一百溫補固澀之劑。

    適用于腎陽虛衰,精髓不足,下元失固之證。除原書所列癥狀外,還可有遺精滑泄,或遺尿,或陽痿等。

    092石斛丸(方5《圣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石斛(去根)、牛膝(酒浸,切,焙)、續斷、肉蓯蓉(酒浸,切,焙)、杜仲(去粗皮,炙,銼)、白茯苓(去黑皮)、熟干地黃(切,焙)、防風(去叉)、山茱萸、補骨脂(微炒)、蓽澄茄、沉香、蘹香子(微炒)各三分;菟絲子(酒浸,別搗)、石龍芮(炒)、桂(去粗皮)、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臍)、澤瀉、薏苡仁(炒)各一兩;巴戟天(去心)、桑螵蛸(炙)、川芎、覆盆子、五味子各半兩。

    【制劑】上藥二十五味,搗末,煉蜜和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早晚空心服三十丸,以溫酒下。

    【功用】溫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腎虛骨痹,羸瘦無力,腰膝酸痛,飲食無.昧,小便滑數。

    【按語】骨痹,系指以骨節癥候為突出表現的痹癥。乃齒腎陽不足,風寒濕邪乘襲,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骨節痹阻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敵方中除用較多的補腎壯陽,益精強腰之品,以扶正治本外;又用防風、石龍芮、川芎、沉香、茴香、蓽澄茄、茯苓、澤瀉、苡仁等藥,祛風散寒除濕,行氣活血止痛,兼以祛邪治標。

    臨床可用于寒濕痹痛日久,腎陽虧虛兼見腰膝冷痛,喜得溫按,小便滑數等癥

    《太平圣惠方》卷七有一石龍芮丸,與本方相比僅少一味苡仁,功用、主治均相似。

    093石斛丸(方6《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石斛(去根)、黃芪(銼)、鹿茸(去毛,酒浸一宿,酥炙)、地骨皮、附子(炮裂,去皮臍)、玄參各一兩;菟絲子(酒浸,別搗)、山茱萸各一兩一分;遠志(去心)、熟干地黃(焙)、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防風(去叉)各三分;桂(去粗皮)半兩。

    【制劑】上藥將十二味搗羅為木,入菟絲子末,再羅,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腎溫陽,利竅通耳。

    【主治】腎虛耳內作聲,或如蟬噪,或如風水聲,左尺脈微細,右關脈洪大者。

    【按語】本方所治耳鳴,乃因腎陽虛餒,精血虧耗,兼以風痰內批所致。腎陽虛衰,鼓動無力,精血虧耗,脈道“失充,則左尺脈微細;風痰內擾,可兼右關脈洪大。治宜補·腎陽,益精血為主,兼以祛風痰。方中用石斛、山茱萸熟地:黃、玄參、地骨皮滋腎益精;鹿茸、菟絲子、附子、肉桂補腎溫陽;黃芪補氣升陽。諸藥相合,陰陽并補,精氣共益,又配防風、菖蒲、遠志祛風除痰,利竅通耳,諸藥合之,可使腎陽復,精血充,風痰祛,而耳鳴可除。臨床可用于神經性耳鳩、耳聾屬陽虛精虧者。

    094石斛丸(方7《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葫蘆巴、萆薢、石斛、附子、巴戟(去心)、蓽澄茄、茯苓、山藥、沉香、鹿茸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豬腰五對煮爛,用汁調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米飲下四五十丸,酒亦可。

    【功用】溫補腎陽,散寒除濕。

    【主治】腎經精寒,丹田凝陰,小腸時痛,腰膝時拎,小便白濁,頭暈耳鳴,或痰涎壅塞,身體倦怠,膈滿怔仲,飲食不化,腸鳴走氣。

    【按語】丹田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之處。腎經精寒,丹田凝陰諸癥,均為下元虛冷,命門火衰、寒濕內生所致。故用鹿茸、巴戟、石斛、葫蘆巴、附子以補腎益精壯陽,葫蘆巴兼祛寒濕;沉香、蓽澄茄行氣散寒止痛;山藥、茯苓、草醇以健脾除濕;并用豬腎,以臟補臟,以助全方補腎壯陽之功。

    095石斛湯(《普濟方》卷四十二)

    【組成】石斛(去根)、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澤瀉、黃芪、肉蓯蓉(酒漫,切,焙)、白茯苓(去黑波)、人參各一兩;檳榔半兩。

    【制劑】上銼如麻豆大。

    【服法】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益氣溫陽,補腎澀精。

    【主治】膀胱虛冷,小便頻數,腹背及腰痛。

    【按語】本方用石斛、肉蓯蓉、附子與五味子相配,

    以補腎澀精為主;黃芪,人參大補元氣;澤瀉、茯苓、檳榔利水滲濕,并引諸藥下行,補中寓瀉,以瀉助補。對于腎陽不足所致的小便白淫也可應用。

    096石斛飲(《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石斛(去根)、當歸、川芎、附子(去粗皮)、白茯苓、白術(米泔浸一宿)、桑螵蛸、磁石(煅,醋淬二七次)各一兩;人參、熟地黃(焙)各二兩;肉蓯蓉(酒浸一宿)三兩;羊腎(去筋膜,炙令黃)一對。

    【制劑】上藥粗搗如麻豆大。

    【服法】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

    【功用】壯陽益精,補氣升清。

    【主治】腎氣虛損,骨痿休瘦,兩耳蟬鳴,甚則成聾,短氣無力。

    【按語】本方治證屬腎陽虛弱,精血虧耗,清氣不充之證。治以壯陽益精,補氣升清。方中石斛、熟地、當歸滋腎益精養血;肉蓯蓉、羊腎、附子溫腎壯陽強腰;人參、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升清;川芎辛溫升散,善行血祛風,磁石咸寒沉降,可潛降虛陽,二者配伍,一升一降,使清升濁降以:聰耳目。諸藥配伍,使腎精足則筋骨壯,氣血旺,清陽升則;耳目聰矣。對于老年人脾腎虧虛,氣血不足之證可用。

    097石斛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石斛(去根,銼)、附子(炮裂,去皮臍)、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微炒)各一兩;五味子、澤瀉、當歸(微炒)、牛膝(去苗)、白茯苓、沉香、人參(去蘆頭)、桂心、慊香子、枳實(麩炒,微黃)各三分;磁石(搗碎,水淘,去赤汁)三兩;黃芪(銼)半兩。

    【制劑】上為散。

    【服法】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溫腎澀精,益氣散寒。

    【主治】膀胱虛冷,兩脅脹滿,腳脛多疼,腰脊強痛,小便滑數。

    【按語】此與石斛湯的功用、主治相似,其藥物組成均有石斛、附子、肉蓯蓉、五味子、澤瀉、黃芪、人參、茯苓等藥,但本方又用沉香、茴香、桂心加強溫腎散寒作用,使寒去陽復;當歸、牛膝配沉香、茴香、枳實以行氣活血,有利于寒邪的消散;磁石則能“養腎臟、強骨氣,益精除煩”(《別錄》),以加強補腎壯腰之力。故本方比石斛湯作用強,且行散作用著。

    098石斛散(方2《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石斛(去根)三兩;巴戟天(去心)、菟絲子(酒浸二宿,別搗)各二兩;杜仲(去粗皮,炙、銼)、桑螵蛸(炒)各一兩半。

    【制劑】上藥五味,搗篩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匕,空心溫酒調下,至晚再服。

    【功用】補腎強腰固精。

    【主治】腎陽虛衰,小便白淫或遺精。

    【按語】此方用巴戟、菟絲子、桑螵蛸補腎固精;石、杜仲補腎強腰,石斛寒涼之性,可防溫燥傷陽之弊,全方溫面不燥,平補腎陽,臨床可用于腎虛遺泄,腰膝酸軟,白淫,尿有余瀝等癥。

    以上諸方均以石斛為君,乃甘寒質潤之品,是養胃生津之要約,際時亦有較好的補腎益精,強筋骨作用。如《藥性論》所云:“主治男子腰腳軟弱,……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故溫補腎陽方中,尤其是治療腎陽虛衰所致腰膝疼痛,萎軟無力等癥的方中,亦常用本品,一則與熟地、山萸肉等配伍,以滋陰益精助陽;再則可增強補腎壯骨之力。

    古代文獻記載,本品尚有延年益壽功效。趙學敏謂其“清胃除臨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功同參芪”,評價甚高。只是缺乏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之佐證,目前研究只證實其有解熱消炎及促進胃液外泌之作用。

    099石鐘乳丸(方1《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石鐘乳粉、菟絲子、五味子、蛇床子、黃芪、續斷、萆薢、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藥八味,搗末,蜜丸和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腎強腰壯骨。

    【主治】腎臟虛損,骨痿羸瘦,行坐無力,短氣不足,腰背相引疼痛。

    【按語】石鐘乳藥性甘溫,能壯元陽,《綱目》云:“其性懔疾,令陽氣暴充,飲食倍進,而形體壯實”以此為主;配菟絲子、蛇床子、續斷補腎強腰;黃芪、烏頭益氣溫陽;五味子補腎澀精;萆薜祛濕,防五味子收澀斂濕,諸藥合用,溫補結合,補中有瀉,相反相成,共奏補腎澀精壯骨之功。

    100石鐘乳丸(方2《普濟方》卷四十三)

    【組成】石鐘乳(漿水煮,研)、陽起石(酒煮,研)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桂(去粗皮)、硫黃(研)、鹽精各半兩;硝石(研)一分。

    【制劑】上為末,用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生姜鹽湯下。

    【功用】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主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手足厥逆,脈氣沉短。

    【按語】此方所治屬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而致脾腎兩虛之證。治療重在溫腎壯陽。方中石鐘乳既壯元陽,又溫脾胃,脾腎兼顧,故以此為君藥;臣以陽起石、硫黃、附子、肉桂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硝石與硫黃附子合用,能除心腹疼痛,手足厥逆;使以鹽精,引藥入腎。諸藥合用,共起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重在溫腎,兼暖脾陽,故臨床可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虛寒性久痢,滑泄,臍腹疼痛,手足厥逆等癥。

    101石菖蒲丸(《普濟方》卷二一六)

    【組成】石菖蒲、肉蓯蓉、附子、蜀椒。

    【制劑】上等分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鹽湯亦得。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小便滑數,腰膝少力。

    【按語】本方主治證之一小便滑數,乃因腎陽虛衰,氣化不及,膀胱失約所致。但由于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方中用菖蒲為君藥,取其辛溫芳香之性,開通心竅,“振刷精神”,以助腎之封藏功能。臣以肉蓯蓉補腎壯陽強腰;附子、蜀椒溫腎助陽散寒。四藥配伍,溫補腎陽為主,乃治本之劑。所治病證除小便滑數,腰膝少力,并可見健忘、耳鳴,畏寒肢冷等。若小便滑數不禁,甚則遺尿,或見陽痿、遺精等,可酌加固澀之品,以標本兼顧。

    102石硫黃丸(《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組成】石硫黃、白石英、鹿茸、遠志、天雄、僵蠶女萎、蛇床子、五味子、白馬莖、菟絲子各等分。

    【制劑】上十一味治下篩。

    【服法】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用】補腎壯陽。

    【主治】腎虛陽痿。

    【按語】本方以石硫黃為主,并配白石英、鹿茸、天雄、蛇床子、白馬莖、菟絲子諸溫補之品,以壯元陽,起陽痿。另加五味子、遠志補腎強志;僵蠶、女萎祛風散邪,使補中有疏,相反相成,共奏補腎壯陽之功。

    103石刻安腎丸(方1《世醫得效方》卷八)

    【組成】蒼術(一兩用茴香炒,一兩用青鹽炒,一兩用茱萸炒,一兩用豬苓炒,各炒令黃色取術用)四兩;川烏(炮,去皮臍)、附子(同前)、川楝子(酒浸,去核)、巴戟(去心,炒)、白術(炒)、陳皮(炒)、茯苓(炒)、肉豆蔻(面裹煨)、木香(不見火)、當歸(火焙干)、熟地黃(酒浸,蒸十次,火焙)、菟絲子(酒浸,炒)、茴香、黑牽牛(半生,半炒)、山藥(炒)、晚蠶蛾(去頭足翹,炒)、葫蘆巴(酒浸,炒)、肉桂(不見火)、石斛(炒)、川牛膝(酒浸炒)各一兩;肉蓯蓉(酒浸,炙)、破故紙(炒)、杜仲(炒去絲)各二兩。

    【制劑】上為束,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功用】補腎壯陽,強筋健骨,駐顏益壽。

    【主治】真氣虛憊,腳膝緩弱,目暗耳鳴,舉動倦乏,夜夢遺精,小便頻數,一切虛損。

    【按語】真氣,指生命機能的總稱,是由先天原氣與得之于飲食的后天之氣結合而成。真氣虛憊,則脾腎俱虛,而見以上諸癥,但以腎虛為主。治療脾腎并補,也以補腎為主。藥物雖然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二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巴戟天、肉蓯蓉、破故紙、杜仲、菟絲、晚益蛾、葫蘆巴、川牛膝補腎壯陽,兼以澀精,強腰;川烏、附子、肉桂、茴香溫腎助陽,并用熟地、石斛滋陰益精,使陽得陰助而有所依附,并制陽藥之溫燥,剛柔相濟;用白術、山藥益氣健脾,以助腎氣;肉豆蔻溫中補脾,以脾腎雙補,這是本方的主要方面,以補為主。另一部分用川楝、陳皮、木香、茴香理氣;當歸、牛膝活血;蒼術、茯苓、黑牽牛祛濕,與其他溫補之品相合,補中有瀉,以瀉助補,共奏扶正祛邪之功,以調整人體的機能活動,故本方能久服,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以達延年益壽之目的。

    104石刻安腎丸(方2《普濟方》卷二二四)

    【組成】蒼術半斤;川椒、破故紙、葫蘆巴、陳皮、茴香(炒)、川楝各四兩。

    【制劑】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六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下。

    【功用】補暖下元,行氣止痛。

    【主治】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臍腹脹痛,小便頻數。

    【按語】此方系由上方精簡而成,重在溫補腎陽,兼以行氣止痛。

    105右歸丸(《景岳全書》卷五十)

    【組成】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枸杞(微炒)、鹿角膠(炒珠)、菟絲子(制)、杜仲(姜湯炒)各四兩;山茱萸(微炒)、當歸(便溏勿用)各三兩;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制附子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制劑】上藥,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或彈子大。

    【服法】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功用】溫補腎陽,填精益血。

    【主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腎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平,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崇,或陽衰無子等證。

    【按語】此方在《金匱》腎氣丸基礎上,減去茯苓、澤瀉、丹皮之“三瀉”,而加壯陽益精之鹿角膠、菟絲子、杜伸以助溫補之力,又配當歸、枸杞滋陰養血,以“陰中求陽”。全方純補無瀉,功專“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1”,故名“右歸丸”。

    臨床用于腎陽虛衰較重者,多見于老年或久病患者,見有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等。應用時,還可根據具體病證進行加減。如原書加減法“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麩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消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十姜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萸二誘,湯泡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婦陽虛陽痿,加巴戟天四兩、肉蓯蓉三兩,黃狗外腎一、二付,以酒煮爛搗入之。”可作參考。

    106右歸飲(《景岳全書》卷五十

    【組成】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炒)、枸杞、杜仲(姜制)各二錢;山茱萸一錢;甘草(炙)、肉桂各一、二錢;制附子一、二、三錢。

    【制劑】水二鐘,煎七分。

    【服法】食遠溫服。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命門陽衰陰盛者。

    【按語】原書云“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方加減主之。”因本方較右歸丸少鹿茸、菟絲子、當歸等藥,故其溫補腎陽,填精益血之力不如右歸丸強,臨床可根據具體病情分別選用。

    107四圣丸(《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草烏頭、蜀椒、蒼術、干姜各三兩。

    【制劑】上藥四味,用鹽半斤先炒干,先入烏頭炒赤色,次入蒼術,次入干姜,次入椒,炒至椒香熟為度,同研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溫陽祛寒,燥濕明目。

    【主治】元氣久冷,腰膝沉重,行履無力,手足酸疼;下元不足,夜多小便。

    【按語】本方所治為下元虛冷,寒濕內侵所致。故用辛熱之烏頭配川椒、干姜溫元陽,祛寒濕;蒼術燥濕健脾。藥雖四味,但效力專一。本方還適用于老人陽氣虛,寒喘冷嗽,風濕冷痛,目昏暗等癥。原注云:\"服之壯神益氣,添精髓,倍氣力,耳目聰明”。但本方性偏溫散,補腎之力不足。

    108四倍丸(《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蜀椒一兩;菟絲子二兩;萆薢四兩;牛膝八兩。

    【制劑】上藥四味搗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早晚溫酒或鹽湯下。

    【功用】補腎強腰。

    【主治】腎虛,腰腳無力。

    【按語】本方重用牛膝,配革補腎壯腰;又以蜀椒、菟絲子補腎溫陽,加強前藥的補腎壯腰作用,用于治療因腎陽虛弱所致的腰腳無力證。臨床可作為基礎方加味應用。全方藥僅四味,且用量依次倍增,故名“四倍丸”。

    109四雄丸(《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雄雀肝(炙干)十具;雄雞肝(炙干)三具;雄蠶(微炒)五十枚;天雄(炮,去皮臍)、白馬莖(涂酥炙,令微黃黑色)、龍腦(細研)、白礬、磁砂(細研)、莨菪(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陰干,炒黃色)各一兩;木香;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各半兩。

    【制劑】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酒下。

    【功用】溫腎散寒。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痿弱。

    【按語】本方以雄雀肝、雄雞肝、雄蠶及天雄四藥溫腎壯陽散寒為主,故名“四雄丸”。另加白馬莖、吳黃、硇砂、莨菪等以助溫散之力;白礬酸澀,以固精氣;龍腦辛散,合木香以行氣,有利于寒邪之消散。諸藥配伍,合成一首溫腎壯陽散寒之方。適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等癥。

    方中硇砂、莨菪、天雄均有毒,用之宜慎。

    110白丸(《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陽起石(煅,研令極細)、鐘乳粉各等分。

    【制劑】上為細末,酒煮附子糊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功用】溫腎壯陽。

    【主治】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腸溏泄,手足厥冷。

    【按語】本方以陽起石、鐘乳粉溫腎壯陽;附子溫腎璦脾,散寒回陽。三藥合之,可使腎陽復,陰寒散,下元固,脾土暖,而諸癥得除,藥物雖少,但功專效捷。因陽起石、鐘乳粉均為白色礦物藥,組成藥丸,亦呈白色,故名“白丸”。

    111白術散(《普濟方》卷二十九)

    【組成】白術—斤;肉桂半斤;干地黃、澤瀉、茯苓各四兩。

    【制劑】上為末。米飲服方寸二

    【服法】米飲服方寸匕,日三,兩服佳。

    【功用】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主治】腎氣不足之小便點滴不爽,甚則不通,神氣怯弱,腰膝酸軟。

    【按語】“腎者水臟,主津液”(《素問》),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不化,則致小便短少,甚則不通以及浮腫等癥。治當以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為法。方中重用白術為君藥,既可益氣健脾,以充腎之精氣;又能燥濕行水,除停聚之水濕;臣以肉桂,補火溫腎助陽,鼓舞腎氣,以復氣化;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干地黃滋陰益精,既可益陰助陽,又防諸藥溫燥、滲利傷陰之弊,而為佐使藥。諸藥配伍補行兼施、標本兼顧,溫而不燥,利不傷陰。

    臨床可用于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營養不良等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屬腎陽虛弱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区| jizz视频在线观看| 色屁屁WWW免费看欧美激情|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国产成人欧美日韩在线电影 |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精品|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欧美老少配性行为|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潮| 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色噜噜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 gogo无码大胆啪啪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