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是中醫智慧與現代制藥技術結合的產物,因服用方便、療效明確,成為家庭常備藥。但中成藥需辨證使用,選對證型才能見效。以下按常見病癥分類,整理實用中成藥清單,助你快速對癥選藥。 一、感冒類:分清寒熱,告別“亂吃藥” 感冒在中醫分為風寒、風熱、暑濕等類型,用藥大不同: - 風寒感冒(怕冷無汗、流清涕、鼻塞聲重): 推薦 感冒清熱顆粒(疏風散寒,適合風寒初期)、荊防顆粒(加強祛濕,適合風寒夾濕)。 ? 關鍵點:無明顯發熱,以怕冷、清涕為主。 - 風熱感冒(發熱怕風、黃痰黃涕、咽喉腫痛): 推薦 銀翹解毒片(輕中度風熱)、連花清瘟膠囊(熱毒明顯,伴肌肉酸痛)、板藍根顆粒(咽喉腫痛突出)。 ? 關鍵點:發熱明顯,分泌物偏黃稠。 - 暑濕感冒(夏季多發,頭痛身重、惡心腹瀉): 推薦 藿香正氣水/軟膠囊(解表化濕,適合暑天受涼或貪涼后)。 ? 關鍵點:伴胃腸道不適,環境多濕熱。 二、脾胃類:調治“吃喝拉撒”的小毛病 脾胃問題多與飲食、情緒相關,需分虛實寒熱: - 消化不良、食積腹脹(飯后脹飽、噯腐酸臭、大便臭穢): 推薦 保和丸(通用消食,適合肉食積滯)、大山楂丸(兒童積食首選,酸甜味易接受)。 ? 關鍵點:吃多了“不消化”的實證。 - 脾胃虛寒(怕冷腹瀉、吃涼就胃痛、手腳不溫): 推薦 附子理中丸(溫中散寒,適合虛寒明顯)、香砂養胃丸(兼顧氣滯,伴胃脹噯氣)。 ? 關鍵點:遇冷加重,喜溫喜按。 - 濕熱腹瀉(拉肚子急迫、大便黃臭、肛門灼熱): 推薦 葛根芩連片(清熱止瀉,適合腸炎初期)。 ? 關鍵點:腹瀉伴熱象,無明顯怕冷。 三、上火類:不同“火”用不同藥 “上火”分實火、虛火,部位不同用藥不同: - 心火旺盛(口舌生瘡、心煩失眠、小便黃痛): 推薦 導赤丸(清心瀉火,兼利小便)、牛黃解毒片(實火重,瘡瘍紅腫)。 ? 關鍵點:舌尖紅,伴心煩。 - 肝火旺盛(頭暈頭痛、眼干目赤、脾氣暴躁): 推薦 龍膽瀉肝丸(肝膽濕熱,伴口苦、脅痛)、杞菊地黃丸(肝陰虛火旺,伴眼干視物模糊)。 ? 實火選前者,虛火(口干、易疲勞)選后者。 - 胃火牙痛(牙齦腫痛、口臭、便秘): 推薦 牛黃清胃丸(清胃火,通大便)。 ? 關鍵點:牙痛伴口臭、便秘。 四、疼痛類:辨明原因再止痛 - 頭痛: - 風寒頭痛(遇風加重,頭痛緊束):川芎茶調丸。 - 風熱頭痛(頭痛發脹,伴咽痛):芎菊上清丸。 - 關節痛: - 風寒濕痹(關節冷痛、遇寒加重):風濕骨痛片。 - 濕熱痹痛(關節紅腫熱痛):四妙丸。 - 胃痛: - 氣滯胃痛(脹多于痛,生氣加重):氣滯胃痛顆粒。 - 胃酸過多(燒心反酸):香砂平胃顆粒。 五、其他常見病癥 - 失眠: - 心脾兩虛(多夢易醒、乏力):歸脾丸。 - 心腎不交(心煩失眠、口干盜汗):天王補心丸。 - 咳嗽: - 風寒咳嗽(白痰清稀、怕冷):通宣理肺丸。 - 風熱咳嗽(黃痰黏稠、咽痛):急支糖漿。 - 痰濕咳嗽(痰多白黏、胸悶):二陳丸。 - 便秘: - 實熱便秘(大便干硬、腹脹):麻仁潤腸丸。 - 氣虛便秘(排便無力、氣短):補中益氣丸(配合食療)。 中成藥使用注意事項 1. 辨證為先:癥狀相似可能證型不同(如同樣咳嗽,寒熱痰性質不同用藥相反),勿憑“經驗”盲目用藥。 2. 不長期用:中成藥多針對“急證”或“輕癥”,連續服用3-7天無效需停藥就醫。 3. 特殊人群:孕婦、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需看清說明書,咨詢醫生后使用。 4. 忌生冷油膩:用藥期間飲食清淡,避免影響藥效或加重病情。 中成藥是“幫手”,但不能替代專業診斷。若癥狀反復、加重或不確定證型,及時找中醫師辨證,才能真正發揮中成藥的療效~ 收藏這份清單,家人小病小痛時,對癥選藥更安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