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黃芪丸(方6《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黃芪(銼)三兩;肉從蓉(酒浸、去皺皮,切焙)、鹿茸(酥炙、去毛)山芋各一兩半;石斛、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黑皮)、山茱萸、續斷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三分;遠志(去心)、柏子仁(炒、別研)、澤瀉、桂(去粗皮)各三分;熟干地黃(洗去土,切,焙)六兩。 【制劑】上一十五味,搗羅為細宋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煎棗湯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功用】補腎益精血,益氣養心志。 【主治】虛勞,腎氣冷弱,小溲余瀝。 【按語】此方重用熟地,并與鹿茸、蓯蓉、巴戟、山茱萸、菟絲子、石斛、續斷、桂心等合用,補腎益精,溫腎助陽為主;黃芪、遠志、柏子仁、茯苓益氣養心強志、澤瀉合茯苓兼利水濕。適用于中老年人腎陽虛弱,精血不足、陽萎,健忘乏力,尿有余瀝等。 335黃芪丸(方7《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黃芪(銼)、肉蓯蓉(酒浸、切、焙)、人參、防風(去叉)、桂(去粗皮)、桔梗(炒)、牛膝(酒浸,切、焙)、白術、芍藥、白茯苓(去黑皮)、天雄(炮裂,去皮臍)、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 【功用】補腎溫陽,益氣固衛。 【主治】下臟積拎。 【按語】本方用肉蓯蓉、牛膝、附子、桂心、天雄補腎溫陽散寒;黃芪、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固衛;芍藥養血斂陰,與桂、附、芪等配伍,有調和營衛之效,并可緩諸藥溫燥之性;桔梗、防風宣肺散邪,與諸補藥相伍,使補中有散,補澀而不留邪;散中有補,散邪而不傷正。諸藥配伍,合成一首補腎溫陽,益氣固衛之劑,適用于元陽不足,衛氣虛弱,易感風寒之證,癥可見畏寒肢冷、自汗惡風、面色胱白、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等。 336黃芪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二士六) 【組成】黃芪(銼)一兩半;防風(去蘆頭)、川芎、白術、山茱萸、當歸、甘草(炙微赤,銼)、五味子、熟干地黃、桂心各一兩;白茯苓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粗羅為散。 【服法】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功用】強腎氣,補精血。 【主治】虛損羸弱。 【按語】此方以熟干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當歸補益精血,桂心、黃芪、白術、甘草溫腎益氣助陽;又配川芎、防風祛風散邪,茯苓滲利濕濁,使補中有瀉。適用于腎氣虛寒,精血不足證,見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身體羸瘦等。 337黃芪散(方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黃芪(銼)、白茯苓、熟干地黃、韭子(微炒)、車前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黑)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白龍骨三分。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 【服法】每服,食前以溫粥調下二錢。 【功用】補腎壯陽,寧心固澀。 【主治】虛勞,腎氣乏弱,或時失精,心中虛煩。 【按語】此方用鹿茸、韭子、菟絲子、熟地、麥門冬補腎壯陽,益精固攝,黃芪益氣補脾,以增固攝之力;龍骨、茯苓寧心安神,收斂固澀,茯苓配車前子,滲泄濕濁,與諸補澀藥配伍,補中有瀉,澀中有通,使水道通利,精竅常閉。全方溫補固攝,標本兼顧,適用于腎陽虛餒,心神失養,精關不固之證。 黃芪,原名黃耆。耆者,長也,意為補氣之功良。《本草求真》譽之“為補氣諸藥之最”。它與人參均為補氣要藥,常配伍同用,加入補腎壯陽方中,以補元氣,益脾那,從而資助腎中之精氣,有利于腎陽之化生。本品又擅補氣升陽,故腎陽虛哀,清陽不充所致之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精神萎頓等證,除用溫補腎陽之藥外,亦每配伍黃芪以升清陽。 本品含有數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藥理及臨床研究證實:黃芪能顯著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具有強壯,促使細胞生長旺盛,延長生命作用。在小鼠丫型迷路實驗中,表明它能加強學習記憶,有利于大腦對信息的貯存作用;對兔有加強心臟收縮作用。這些對防治腎虛病證,對延緩老年人機能衰退,防止或減輕疾病的進程,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意義。 338黃犬肉丸(《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磁石(煅,水飛)三兩;川烏(炮,去皮尖)、附子(炮,去皮臍)、桑寄生、鹿茸(燎去毛,酒蒸)、麋茸(同上制)、仙茅(酒蒸)、肉蓯蓉(酒浸,切,焙)、川巴戟(去心)、葫蘆巴(炒)各二兩;沉香(別研)、青鹽(別研)、陽起石(煅,研極細)、龍骨(生用)、虎脛骨(酥炙)、覆盆子(酒浸)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用犬肉二斤,以酒、蔥、茴香煮爛,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功用】壯陽益精固澀,強筋健骨除痹。 【主治】真精衰憊,臍腹冷痛,小便頻數,頭暈耳鳴,足脛酸冷,步履無力,腰背拘痛,水谷不消,飲食無味,肌肉瘦悴,遺泄失精。 【按語】黃犬肉咸溫“大補”(陶弘景),既善溫腎壯陽,又能補中益氣,治療元陽虛餒,真精衰憊之證,有先后天并補之妙,本方重用為主藥;另輔以較多的補腎溫陽,益精固澀,強壯筋骨之品,其溫補之力更宏,此外,用川烏、附子與桑寄生、仙茅、葫蘆巴、巴戟天、虎脛骨等藥配伍,又具有較強的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作用,故腎陽虛餒,真精衰憊,兼寒濕痹阻之證尤宜。 339確砂丸(方1《太乎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磁砂(細研)、青鹽(細研)各二兩;生姜(搗,絞取汁)五斤;附子(生,去皮臍,為末)半斤;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山菜萸、石斛(去根,銼)、遠志(去心)、木香、巴戟、薯蕷各二兩。 【制劑】將磁砂并青鹽、附子于姜汁內,用慢火煎令稠,取出焙干,搗羅為末。后藥搗羅為末,與前藥相和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功用】補腎陽,固下元,逐冷氣。 【主治】腎臟虛憊,腰間疼痛,小便滑數,冷氣攻筑,虛損不足。 【按語】本方除以一些常用的溫補之品來溫補腎陽,散寒行氣,固澀下元外,更配一味酗砂,取其咸苦辛、大溫之性,以逐冷破積,另加青鹽,咸寒“功專走血入腎”(《本經逢原》),能“除五臟癜結,心腹積聚痛”(《日華子本草》),并可緩諸藥溫熱之性,兼作引經之用。全方具有溫補固澀、散寒逐冷之功,乃攻補兼施之劑,適用于腎陽虛衰,下元不固,冷氣攻筑之證,癥可見腰間冷痛,臍腹寒疼,甚則有塊,小便滑數不禁等。 340硇砂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硇砂、干姜(炮裂,銼)、檳榔、當歸(銼,微炒)、桂心、干蝎(微炒)、苦楝子、烏蛇肉(酥拌,微炒、)蘹香子、附子(炮裂,去皮臍)、木香、沉香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用好酒一斗,先將磁砂消后,用紗絹濾過,去后,相次下諸藥末,慢火煎之,候可丸,即丸如雞頭實大。 【服法】以熱酒化二丸服。置功用溫助腎陽,遂風冷氣,行氣止痛。 【主治】治腎臟風冷氣,臍腹疼。 【按語】此方集附子、桂心、干姜、硇砂、小茴香、沉香、檳椰、木香諸溫熱之品,以溫腎助陽,散寒逐冷,行氣止痛;另配甘潤之當歸活血,苦寒之苦楝子(即川楝子)行氣,合之以加強止痛之功,并緩諸陽藥溫燥之性;又加性善走竄之干蝎(即全蝎)、烏蛇肉,以祛風通絡止痛。諸藥合用,溫腎助陽,逐風冷氣,行氣止痛,適用于腎陽不足,風寒壅滯,氣機阻結之證,臨床以臍腹寒冷疼痛,腰膝酸軟等為使用要點。 341硇砂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硇砂(細研)一兩;硫黃(細研)、阿魏(面裹煨,令面熟為度)、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干姜(炮裂,銼)、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于)、牛膝(去苗)、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干蝎(微炒)、萆薢(銼)、石斛(去根,銼)各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暖下元,益精強腰,散寒逐冷,破瘀消癜。 【主治】虛冷氣,臍腹疼痛。 【按語】本方所治乃下元虛冷,陰寒凝結,氣血瘀滯之證,臨床除臍腹冷痛,腰膝酸軟等癥外,還可見腹部瘢塊。故方中除用巴戟天、肉從蓉、硫黃、石斛等藥補腎壯陽,益精強腰,附子、干姜、硇砂、阿魏溫腎散寒,逐冷攻積外,又配以木香、牛膝、桃仁、自然銅行氣活血,破瘀消癥,全蝎、草薛祛風除濕,合而成為一首攻補兼施之方,臨床適用于腹部腫瘤屬下元虛冷,寒凝血瘀者。 342硇砂丸(方4《博濟方》卷二) 【組成】羊脛骨(去凈肉,用硇砂、醋二升同煎骨,炙焦黃,以醋盡為度,焙干)一條;沉香(銼)、木香、檳榔(銼)、官桂(去皮)、人參、牛膝、白茯苓(去皮)、山芋、郁李仁(浸,去皮)、附子(炮)、巴戟天(去心)、丁香、蓯蓉各二兩;石斛、阿魏(用面三兩,先將醋化,溲作餅子,炙黃)各半兩。 【制劑】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鹽酒或鹽湯下二十丸。 【功用】溫補腎陽,攻逐積冷,行氣止痛。 【主治】腎臟虛憊積冷。 本方《圣濟總錄》名骨煎丸,無巴戟,有白術,治腎臟虛冷,不思飲食,倦怠。可參。 343雀附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雀兒(去毛、嘴、足、腸胃,以酒五升煮,令爛去骨,爛研,并酒都絞取汁)四十只;硇砂(細研以湯化,澄濾于銀器中,煎成霜,將小大瓜一枚去皮、子,細切,以酒一斤半煮,令爛,同研用之)二兩川椒紅(微炒,搗羅為末)二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鹿茸(去毛,涂酥,炙今微黃)各二兩;肉從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天麻、補骨脂(微炒)、沉香、木香、蘹香子、石斛(去根,銼)各一兩。 【制劑】將磁砂、川椒、菟絲子并入雀兒煎中相和,攪令勻,以慢火熬如膏。另將后藥搗羅為末,以雀兒膏和搗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鹽湯下亦得。 【功用】補虛冷,暖下元,壯腰膝,祛風氣。 【主治】下元虛冷,回暗耳鳴,四肢無力。 【按語】此方以雀和附子為主藥,并配鹿茸、蓯蓉、菟絲子、補骨脂、沉香、茴香等補暖下元;木香、椒紅、天麻祛風除冷氣;磁砂、石斛除積強腰。原書注云“充肌膚,益顏色”。 344雀附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雀兒(去嘴、腳、毛羽、腸胃、胸骨,用好酒一升,煮爛熟研)三枚;補骨脂(微炒)、木香、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千,微炒)、干姜(炮裂,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木瓜(搗羅為末)、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熟艾(以米醋二升,煎如膏)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宋,以雀肉入于艾膏內,和藥末令得所,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或鹽湯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溫腎暖脾,散寒行氣。 【主治】腎臟久積虛冷,腹脅多氣,脾胃乏弱,少思飲食,羸瘦無力。 【按語】本方所治實為脾腎陽虛,陰寒凝積,氣機阻滯之證。故方以雀兒、附子、補骨脂、艾葉、吳萸、干姜等藥溫腎暖脾,助陽散寒;青皮、木香合吳萸疏肝運脾,調暢氣機;木瓜除濕和胃。諸藥配伍,共奏溫腎暖脾,散寒行氣之功,適用于腎臟虛冷,脾胃乏弱,腹脅脹滿、冷痛,不思飲食,羸瘦無力,或嘔吐泛酸等。 345鹿角丸(方1《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鹿角(鎊)、石斛(去根)、山芋、人參、防風、白馬莖(陰干)、熟干地黃(焙)、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蛇床子(炒)、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巴戟天(去心)各一兩半;杜仲(去粗皮,炙)、澤瀉、山茱萸、赤石脂、干姜(炮)各一兩;肉蓯蓉(酒浸,切,焙)一兩三分;遠志(去心)、石龍芮各三分;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劑】上二十一昧,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服。 【功用】補腎陽,益精血。 【主治】虛損諸證。 【按語】此用鹿角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為主,配白馬莖、菟絲子、熟地黃、蛇床子、蓯蓉、山茱萸、巴戟天等加強補腎益精之力。人參、山藥、五味子補氣壯元;杜仲、斗膝、石斛補腎強腰;天雄、干姜、防風散風寒;遠忐交心腎;赤石脂澀精氣;澤瀉利水濕;石龍芮“下於血”(孟詵);諸藥配伍,補中有瀉,以瀉助補,共奏補腎陽,益精血之功。適用于腎陽虧虛,精血不足諸證。 346鹿角丸(方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 【組成】鹿角屑(酥炙)一兩;附子(炮)二兩;桂心三分。 【制劑】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鹽酒下三、五十丸,空心服。 【功用】補腎溫陽。 《主治】腎虛傷冷,冷氣入腎,其痛如攣。 【按語】鹿角屑既能益腎強筋骨,又可活血消腫,善治腰脊疼痛,故本方用作君藥;臣以附子、桂心溫腎助陽散寒,合之,補腎溫陽,散寒止痛,適用于腎陽虛衰,陰寒內凝而致腰脊疼痛,形寒肢冷等。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四有一同名方,以一味桂心,且重用鹿角屑,其補益作用強,而溫腎之力較弱,主治病證與此方相似。原書并注云“能通神明,益氣力,得力速矣”。 347鹿茸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鹿茸(去皮毛,涂酥,炙令微黃)二兩;莨菪子(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炒黑黃色)、磁石(燒赤,醋淬十遍,細研,水飛過)、附子(炮裂,去皮裂)、天雄(炮裂,去皮臍)、硫黃(細研,水飛過)、蛇床仁、韭子(微炒)、桂心、硇砂(細研)、龍骨、熟干地黃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羊腎一對,去脂膜,研如泥,以酒二升,煎成膏,入諸藥末,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溫腎壯陽益精,散寒止痛固澀。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精泄不禁。 【按語】本方重用鹿茸,并配蛇床子、韭子、硫黃、熟地等補腎壯陽益精,復加附子、桂心、天雄、硇砂、莨菪子(即天仙子)溫腎逐寒止痛;磁石、龍骨寧心安神固澀。合之以溫壯腎陽益精,散寒止痛固澀,治療腎陽萎弱,陰寒凝結所致臍腹冷痛,滑精,或陽萎等癥。 348鹿茸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微炙)、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銼)、蘹香子、鐘乳粉(研入)、白龍骨、沉香、木香各一兩;桑螵蛸(微炙)半兩;菟絲子(酒浸三宿,刮,搗如泥,焙干)、磁石(燒,醋淬七遍,搗碎,細研)各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酒煮懶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以溫酒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服。 【功用】補腎壯陽,益精固澀,行氣止痛。 【主治】膀觥虛冷,面色萎黑,小便不禁,腰膝酸疼,兩肱脹滿,不能飲食,肌膚消瘦。 349鹿茸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二兩;膃肭臍(酒洗,微炙)、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臍)、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石斛(去根,銼)、澤瀉、遠志(去皮)、山茱萸、續斷、天麻、五味子、酸棗仁(微炒)、懐香子、柏子仁、菟絲子(酒浸一宿曝干,別搗羅為末)各一兩;漢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芎窮、當歸、萆薢(銼)各半兩;桂心、白茯苓、蛇床子、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枳殼(麩炒微黃,去)各三分;牛膝(去苗)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術,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四十丸。 【功用】益下元,暖水臟。 【主治】虛損,風冷氣。 【按語】鹿茸甘咸而溫,善壯元陽,填精髓,強筋骨,“為峻補命門真元之專藥”(《本經逢原》),本方重用為君藥,同時臣以大隊的溫補之品,其功尤著。又配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等益腎養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腎;天麻、茯苓、澤瀉、草薜、川椒、小茴香、枳殼、川芎等祛風除濕,散寒行氣,以瀉助補,共為佐使藥。全方藥物雖眾,但配伍得法。適用于虛勞損傷,下元虛冷,神萎羸瘦,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或陽痿早泄,或女子不孕等,臨床具體應用時,可酌情化裁。 353鹿茸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二兩;補骨脂(微炒)、牛膝(去苗)、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薯蕷、黃芪(銼,微炒)、桑螵蛸(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日曝干,別搗為宋)、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各一兩半;桂心、牡蠣粉、澤瀉、防風(去蘆頭)、干姜(炮裂,銼)、遠志(去心)、龍骨各三分。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溫補腎陽,益精強腰,固精止遺。 【主治】虛勞,腎氣乏弱,失精,腰膝無力,小便數。 【按語】這是一首溫補固澀,標本兼顧之方。方中鹿茸、肉蓯蓉、菟絲子、補骨脂、杜仲、牛膝、熟地黃、山藥、附子、桂心等溫補腎陽,益精強腰;黃芪、干姜合山藥、補骨脂補氣溫脾,以充腎氣;桑螵蛸、龍骨、牡蠣粉、遠志安神定志、固精止遺;防風、澤瀉祛風滲濕,以瀉助補,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益精強腰,圍精止遺之功。 351鹿茸丸(方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磁石(燒,醋淬七遍,細研,用水飛過)各二兩'’白茯苓、熟干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菟絲子(酒浸三日,曝于,別搗為末)、人參(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薯蕷、遠志(去心)、桂心、牛膝(去苗)、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巴戟天、續斷、五味子、山茱萸、澤瀉、補骨脂、蛇床子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磁石,研令勻,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暖臟腑,壯腰膝,補下元,養精氣。 【主治】諸虛損。 【按語】此方以鹿茸為主藥,并配熟地、蓯蓉、菟絲子、山藥、巴戟天、山茱萸、補骨脂、蛇床子以補腎益精血;桂心、附子溫陽祛冷氣;杜仲、續斷、牛膝補腎強腰膝;人參、遠志、五味子益氣養心志;茯苓、澤瀉利水濕;磁石補腎聰耳。原書注云:“久服美顏容、長肌肉,補虛損,四時宜常服”。 352鹿茸丸(方6《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巴戟、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一兩;人參(去蘆頭)、白茯苓、五味子、萆薢(銼)、桂心、黃芪(銼)、續斷、遠志(去心)、木香、薯蕷、澤瀉、熟干地黃、石斛(去根,銼)、覆盆子、蛇床子、白蒺藜(微炒,去刺)、柏子仁、附子(炮裂,去皮臍)、牡丹、防風(去蘆頭)各半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術,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溫酒及鹽湯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下元,填精髓,祛風氣,強筋骨。 【主治】下元虛冷,精髓不足,風虛眩暈,腰膝無力,健忘少寐。 【按語】此方用鹿茸、蓯蓉、巴戟、菟絲子、熟地、山藥、蛇床子、覆盆子、天雄、附子、桂心等溫補下元、填精補髓;人參、黃芪、五味子、柏子仁、遠志補氣養心、強志安神;川斷、石解、萆薛補腎強筋骨;蒺藜、防風祛風氣,木香、丹皮調氣血,茯苓、澤瀉利水濕。適用于心腎陽衰,精髓不足,眩暈、健忘、腰酸等癥。 353鹿茸丸(方7《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巴戟天、龍骨、干漆(搗碎、燒令煙出)、桂心各一兩;牛膝(去苗)、補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肉歡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陽起石(酒煮半日,細研,水飛過)各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陽起石,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暖下元,強壯腰膝。 【主治】下元冷憊,風虛勞損,腰膝無力。 【按語】此由前二方精簡而成,以溫補下元,強壯腰膝為主。 354鹿茸丸(方8《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鹿茸(灑浸,去毛,炙)一對;肉從蓉(酒浸一宿,去皺皮,焙)、附子(炮裂,去皮臍)、牛膝(盞浸一宿,焙)、天雄(炮裂,去皮臍)、五味子、巴戟天(去心)、葫蘆巴、山芋、菟絲子(酒浸,別搗)、熟干地黃(焙)、桂(去皮)、桑螵鞘(炙)、楮實、木香、肉豆蔻(去殼)、紅豆、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沒藥、沉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蕪活(去蘆頭)、白蒺藜(炒去角)各一兩。 【制劑】上二十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午前,臨臥各一服。 【功用】溫陽益精,補氣縮尿。 【主治】腎臟焜損,腰腳弱,氣不足,體煩倦,面色黑,小便數。 【按語】此方用鹿茸、蓯蓉、巴戟、菟絲子、熟地、葫蘆巴、楷實、五味子、桑螵峭、牛膝等補腎益精,強腰固澀為主;又配人參、山藥、肉豆蔻、茯苓、川椒、紅豆、附子、桂心、溫陽益氣;木香、沉香、沒藥行氣;羌活、蒺藜祛風。適用于腎陽虛損、元氣不足,膀胱失約之證,癥見腰酸膝軟、神倦乏力,小便頻數不禁等。 355鹿茸丸(方9《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鹿茸(去毛,炙)三兩;菟絲子(酒浸,別搗)、紫苑(去苗、上)、蛇床子(黃蜜炙,銼)、桂(去皮)、白蒺藜(炒去角)、白茯苓(去黑皮)、肉蓯蓉(酒浸,去皺毛,切,焙)、陽起石(研)、桑螵蛸(燒灰存性)、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功用】補腎固精。 【主治】腎臟虛憊,遺泄不時,神疲無力。 【按語】此方以鹿茸配菟絲子、蛇床子、陽起石、桑螵蛸等補腎壯陽固精為主;又配附子、桂心溫腎助陽;紫苑開泄肺郁,合茯苓可通調水道;蒺藜祛風,合之,共奏補腎溫陽固精之功,適用于腎陽虛哀,下元不固之遺精、陽痿等癥。 356鹿茸丸(方10《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半兩;桂(去粗皮)三分;黃芪(銼)、澤瀉、芍藥、桑寄生、補骨脂(炒)各一兩。 【制劑】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功用】補腎強腰,溫陽祛寒。 【主治】腎脹虛寒,痛引臍腹、腰髀。 【按語】腎陽不足,寒氣積于腎經,不得宣通,故水氣留滯而為腎脹之病。方用鹿茸、補骨脂、桑寄生補腎壯陽強腰,黃芪益氣壯元助陽,以治本;復配桂心、澤瀉溫里祛寒,利水清脹,芍藥活血止痛,以治標,如此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使腎陽充足、寒邪祛除,經氣流通而諸癥可瘥。 357鹿茸丸(方11《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脆)、天雄(炮裂,冷水浸,去皮臍)、白附子(大者,炮)、鹿髓(去膜,別研如膏,后入)各一兩;膃肭臍(薄切,涂鹽炙香)一對。 【制劑】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末,與鹿髓同研和令勻,入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溫酒下三十丸,日三、二服。 【功用】壯陽填精補腎,祛風除痰止痛。 【主治】腎臟傷憊,腰膝無力,形瘦骨痿,頭目昏沉,時忽旋運,項背疼痛,不得俯仰。 【按語】督脈行于背正中,沿髓入腦內,它絡屬于兩腎,系于命門,一旦腎陽衰弱,精髓虧乏,則督脈空虛,風痰乘襲,以致頭暈目眩,項背疼痛,不能俯仰。諸癥遂發。故本方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髓、膈肭臍壯腎陽,填精髓,補督脈,強筋骨。又配伍附子、天雄祛風痰、散寒邪,止疼痛。諸藥相合,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共奏壯陽填精補腎,祛風除痰止痛之功。臨床可用于頭痛、眩暈等病證,屬陽虛精虧者。 358鹿茸丸(方12《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肉歡蓉(酒浸,切,焙)、石斛(去根)、蘹香子(炒)各一兩;龍骨(煅)、鐘乳粉各半兩。 【制劑】上六味,搗研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功用】補腎強腰,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小便冷滑,少腹虛脹,腰背相引疼痛,遺精。 【按語】此方用鹿茸、肉蓯蓉、石斛、鐘乳粉補腎壯陽,益精強腰;茴香溫腎助陽,散寒行氣。以除少腹虛脹;龍骨收斂固澀。諸藥配伍,使腎氣充、精血足,陰寒散,下元同則諸癥自除。全方重在溫補腎陽以治本。 359鹿茸丸(方13《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五兩;石斛(去根)、山茱萸、遠志(去心)、杜仲(去粗皮,炙)、巴戟天(去心)、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 【制劑】上七味,搗羅為宋,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暖腎臟,壯筋骨。 【主治】虛勞腎氣內傷,腰痛不能側轉。 【按語】此方所用藥物除遠志外,均為補腎壯陽,益精強腰之品,功專效宏。遠志,《本經》云可“強志倍力”,以助諸藥之功。服本方可“曖腎臟,壯筋骨,養精神,潤顏色。” 960鹿茸丸(方14《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黃)、磁石(燒,醋淬七遍,研,水飛)各二兩;山芋、遠志(去心)、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白茯苓(去黑皮)、熟干地黃(焙)、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續斷、肉蓯蓉(酒浸一宿,去皺皮,炙)、澤瀉、五味子、人參山茱萸、菟絲子(酒浸三日,焙,別搗)、補骨脂(炒)、杜仲(去粗皮,炙黃,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一十九味,除磁石外,搗羅為末,入磁石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下元,益精血。 【主治】虛勞,腎氣不足,小便白濁。 【按語】本方用鹿茸、蓯蓉、巴戟天、菟絲子、熟地黃、山茱萸補腎陽,益精血,固下元;桂心、附子、人參、山藥、五味子溫陽益氣固攝;杜仲、續斷、牛膝、補骨脂補腎強壯筋骨;磁石、遠志安神強志聰耳;澤瀉滲利濕濁。合之以補腎陽,益精氣,固下元,適用于腎陽虧虛,精血不足。下元失固之尿濁,遺精、耳鳴、腰酸膝軟等證。原書云“久服,駐顏補虛,長肌肉”。 361鹿茸丸(方15《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鹿茸(去毛,酒浸三宿,焙)二兩;菟絲子(淘,酒浸三宿,焙,別搗)、紫苑(去苗,北)、肉蓯蓉(酒浸三宿,去皺皮,切片,焙干)、黃芪(細,銼)、桑螵蛸(銼,炒)、陽起石(燒,令赤)、白茯苓(去黑皮)、白蒺藜(楝,炒,別杵)、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蛇床子(楝,淘浸三宿,焙干)各一兩。 【制劑】上一十二昧,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腎益精,溫陽益氣。 【主治】虛勞,腎氣不足,下焦冷弱。小便遺瀝,腰膝疼重。 【按語】此方衣藥物組成上僅比方8多一味黃芪,故兼有補益元氣之功。適用于陽虛精虧。元氣不足之證,臨床表現為眩暈目糊、少氣懶言,腰膝疼痛,小便遺瀝等。 362鹿茸丸(方16《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熟地黃(洗,焙)五兩;山藥三兩;杜仲(炒去絲)一兩半;鹿茸(火燎去毛,浸酒,炙)、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面糊和丸,如梧稠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鹽湯下。 【功用】補腎益精,強筋壯骨。 【主治】真元虛憊,五勞七傷,小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熙,唇干口燥,目暗耳鳴,心忪氣短,精神困倦,喜怒無常,飲食無昧,舉動乏力,小使滑數,或時出血。 【按語】此方重用熟地補腎益精,與鹿茸、肉蓯蓉、山藥、五味子、附子等相配以溫補腎陽;杜仲、牛膝既可加強補腎作用,又能強壯筋骨,使腎精充足,腎陽得復,則諸癥悉除,本方尤宜于腎精不足之腰膝疼痛。 363鹿茸丸(方17《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川牛膝(去蘆,酒浸)、鹿茸(去毛,酒蒸)、五味子各二兩;石斛(去根)、菟絲子(淘凈,酒浸)、棘刺、杜仲(去皮,銼,炒)、川巴戟(去心)、山藥(銼,炒)、陽起石(煅)、附子(炮,去皮臍)、川楝子(取肉,炒)、磁石(煅)官桂(不見火)、澤瀉各一兩;沉香(別杵)半兩。 【制劑】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腹時,鹽酒或鹽湯送下。 【功用】補腎陽,壯筋骨。 【主治】腎虛少氣,腹脹疼痛,小腹急痛,手足逆冷,飲食減少,面色黧黑,百節疼痛,日漸無力。 【按語】此方用鹿茸、菟絲子、巴戟、杜仲、陽起石、石斛、棘刺、牛膝等壯陽益精,強筋健骨;山藥補氣益陽,兼顧脾腎;附子、宮桂、沉香溫腎回陽,散寒止痛;五味子、磁石益腎寧心,交通心腎;又加川楝子行氣止痛,澤瀉滲利濕濁,二者兼可緩諸陽藥溫燥之性。全方補中有瀉,溫而不燥,適用于腎陽虛衰,寒凝氣滯之證。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臍腹冷痛,手足厥冷,食少乏力等癥。 364鹿茸丸(方18《普濟方》二二O)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酒浸一宿,焙)、白術、細辛(去藥,葉,生用)、桂(去皮,生用)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心日午鹽湯下。 【功用】補腎祛風。 【主治】元臟虛損,一切風冷。 【按語】由于腎臟虛損,風邪易侵,可致手足沉重,痹痛等證。治宜補腎為主,兼以祛風。故方用鹿茸為主,補腎壯陽益精;當中、白術益氣養血;附子、桂心既可助鹿茸溫腎壯陽,與細辛相配又能祛風寒止痛,諸藥配伍,合而成為一首扶正祛邪之方。 365鹿茸丸(方19《濟陽綱口》卷九十三) 【組成】鹿茸(酥炙)、牛膝(酒浸)、五味子各二兩;石斛、杜仲(姜汁炒)、巴戟(去骨)、山藥、菟絲子(酒煮搗爛)、川楝肉、澤瀉各一兩;附子(炒)官桂、沉香各半兩。 【制劑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功用】補腎壯陽,固精止遺。 【主治】久虛冷,小便白濁,滑數不禁。 【按語】木方在較多的補腎溫陽固澀藥中,又佐以澤瀉滲濕利水道,川楝肉行氣助氣化,并緩諸藥溫熱之性。合之,使腎陽充,虛冷除,下元固,水道清而小便復常。 366鹿茸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菟絲子(酒浸三宿,曬干為末)、陽起石(酒煮半日,細研碎)、鐘乳粉各二兩半;雄蠶蛾(微炒)、遠志、桑螵蛸(微炒)、蛇床子、石南、膃肭臍(酒浸,微炒)各一兩;桂心、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一宿,炙干)各二兩。 【制劑】上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調下。 【功用】補腎壯陽。 【北治】腎臟虛損,陽氣乏弱。 【按語】本方集諸溫補藥于一方,其補腎壯陽益精之力頗強,又加桑螵蛸固澀精氣,防止耗泄;遠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腎;石南既有益腎之功,兼可祛風邪,以瀉助補,全方一派溫熱之品,用于腎陽衰弱、陽痿、遺泄等證,可壯腎陽,功專而效宏。然不可久服,恐溫燥太過傷陰。若酌配養陰之品,以“陰中求陽”,并緩溫燥之性,則效更佳。 367鹿茸散(方2《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組成】鹿茸(去毛,酒洗,微炙)、烏賊魚骨各二兩;白龍骨、桑寄生、人參(去蘆頭)、白芍藥各一兩;當歸三分;桑螵蛸(微炒)三七枚。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功用】補腎精,益氣血,強腰縮尿。 【主治】虛勞腰膝傷冷,小便日夜五十余行。 【按語】此方用鹿茸、人參、當歸、白芍等補腎精,益氣血;桑寄生合鹿茸補腎強腰;烏賊骨、龍骨、桑螵蛸收澀縮尿,諸藥配伍,補澀并用,標本兼顧。適用于腎虛精虧,氣血不足之腰膝酸冷,遺尿等。 368鹿茸散(方3《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一兩半;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鐘乳粉、續斷、桑螵蛸(微炒)、熟干地黃各一兩;蛇床子、遠志(去心)、薯蕷三分。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效用】補腎壯陽固澀。 【主洽】虛勞,陽氣不足,陰痿,小便滑數。 按語】本方重用鹿茸,并配肉歡蓉、蛇床子、鐘乳粉、續斷、熟地黃、山藥等以補腎壯陽益精;復加桑螵蛸合山藥益腎固澀止遺,遠志安神定志,諸藥配伍,可壯腎陽,益精氣,起陽痿,縮小便。 369鹿茸散(方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黃)二兩;羊躑躅(酒拌,炒令干)、韭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澤瀉各一兩。 【制劑】上件搗細為散。 【服法】空腹時,用粥湯調下二錢。 【功用】溫腎壯陽固攝,散寒除濕止痛。 【主治】小便不禁,陽痿腳弱。 【按語】羊躑躅(即鬧羊花)辛溫有毒,善驅風除濕定痛,治頑痹。本方以之與鹿茸、韭子、附子、桂心、澤瀉配伍,而具有補腎壯陽固攝,散寒除濕止痛之功,故其主治病證除原書所列外,還可用于腎陽虛衰,寒濕久痹所致的腰膝足脛冷痛,軟弱無力,屈伸不利等癥。 由于羊躑躅毒性較強,因此用之宜慎,前人云:“必須外邪難以外越者,始可偶爾一用,以出奇,斷不可頻用以炫異也。……,止可用至三分,重傷者斷不可越出一錢之外耳” (《本草新編》),可供參考。 鹿茸甘咸性溫,乃峻補腎陽之藥,又為血肉有情之品,兼能益精血,強筋骨。故凡腎陽虛衰,精血虧乏諸證,如: 男子陽痿不舉,早泄精冷,女子宮冷不孕,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頻數等氣怯神疲,面色眺白無華或黧黑,頭暈耳鳴,健忘心悸,以及腎虛骨痿等,此每持為要藥。 370鹿茸酒(《奇效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嫩鹿茸(多用一兩,去皮,切作片)半兩;干山藥(為末)一兩。 【制劑】上以生薄絹裹,用官酒一瓶,浸七日后,開瓶飲酒,酒盡,再將酒一瓶浸,噢了,卻將鹿茸焙干,留為補藥內用之。 【服法】日三盞為度。 【功用】補腎壯陽,益脾固攝。 【主治】陽事不舉,面色無光,小便頻數,不思飲食。 【按語】鹿茸甘咸而溫,善壯元陽,益精血;山藥甘平質潤,長于補脾腎,固精氣,兩者配伍,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補中有澀,脾腎兼顧,浸之以酒,更形藥勢,用于腎陽衰憊,脾腎虛弱之證,堪稱藥專效宏。 871鹿髓丸(《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組成】巴戟(去心)、山萸(酒浸,去核)各二兩半;肉蓯蓉(酒洗去甲,酥炙)、葫蘆巴(微炒)、破故紙(酒浸,炒)、菟絲子(酒煮干)、甘枸杞子(炒)各二兩;龍骨(五色者,真火煅,童便、醋、鹽淬九次,井水浸三日,曬干)一兩;川牛膝(酒洗去蘆)、白茯神(去木)、敗龜板(去裙邊,酥炙)各一兩;大附子(童便入鹽,共煮七次,去皮臍)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用鹿髓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取鹿髓,先將肉煮熟,而后敲碎取之。 【服法】每服六、七十丸,空心溫酒、米湯、炒鹽湯任下。 【功用】壯陽補腎。 【主治】腎陽虛衰,精血不足,陽痿、夢遺滑泄,腰膝酸冷,面黑神萎等。 【按語】鹿髓甘溫,可“補陰強陽,生精益髓”(《綱目》),有陰陽并補之效,本方以之加入諸補腎壯陽,滋陰益精藥中,其效尤宏;又配龍骨,茯神安神固澀,交通心腎,整首方劑補陽益陰,剛柔相濟,補陽不傷陰,益陰以助陽,陰陽既濟,則諸癥可除。臨床凡屬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癥,皆可服之。 372鹿角膠丸(方1《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鹿角膠(炒,研)三兩;破故紙、熟地黃、薯蕷、人參(去蘆)、附子(炮,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一夜,曝干,別搗為末)、白術、柏子仁、杜仲(去粗皮,炙為末)、山茱萸、酸棗仁、虎脛骨(涂酥炙)、牛膝、五味子、巴戟各一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皮,炙干)二兩。 【制劑】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枚,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以溫酒下,空心及晚食前服。 【功用】補腎壯陽,健脾益氣,強健筋骨。 【主治】骨極肢體羸瘦,腎虛弱。 【按語】鹿角膠功似鹿茸而力稍遜,本方重用之,并配伍較多的溫補之品,以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復加人參、白術合山藥補氣健脾以助生化;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以交心腎。諸藥配伍,可使腎陽復,脾氣旺,精血充,筋骨壯而“骨極”得愈。 373鹿角膠丸(方2《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菟絲子(湯浸去浮,別用酒浸,取軟)、附子(炮,去皮臍)、桑寄生、覆盆子、熟干地黃(洗,焙)、山藥、五味子、山茱萸、白蒺藜(炒)、當歸(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二兩;川萆薢四兩;破故紙(炒)、茴香(炒)各二兩半;柏子仁、鹿角膠(蚌粉炒焦)、茯神(去木)各二兩。 【制劑】上件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或溫醋湯下。 【功用】補益元陽,滋養氣血。 【主治】真氣虛弱,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小便,腰膝無力,肢體倦怠,怔忡恍惚,頭昏目運,面色熏黑,耳內蟬鳴,飲食減少;兼治婦女人諸虛不足,一切冷病,久娠不成,發落面黑。 【按語】此方在鹿茸丸(《楊氏家藏方》)基礎上,易鹿茸為鹿角膠,去杜仲而加菟絲子、桑寄生、覆盆子、山茱萸、當歸、肉桂、破故紙等,從而增強了補腎壯陽,益精養血之功;此外,還配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白蒺藜祛風,草薛利濕濁,茴香行氣滯,使補中有瀉,相反相成。適用于真氣虛弱,下元冷憊諸證。 374鹿角膠煎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 【組成】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搗羅為末)三兩;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 【制劑】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膠,消訖,次下姜汁,次下蜜,唯須緩入,煎十余沸,傾于瓷器中,數數攪,勿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刀割為小片。 【服法】每食后,細細含咽之。 【功用】填精髓,補督脈。 【主治】腎虛,督脈衰,腰脊疼痛。 【按語】鹿角為補腎壯陽之品,煎熬成膠長于填精髓,補督脈,配牛乳、酥、蜜、姜汁,既可增益精之力,又能調味,故可作為食補之方,用于五勞七傷,腎督不足,腰脊痛等證,陽虛出血證,亦可應用。原書云“其補益不可具言”。 375鹿角霜丸(《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鹿角霜、肉蓯蓉(湯浸,去皺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各一兩。 【制劑】上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寒贏瘦。 【按語】本方以鹿角霜、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陽、益精髓;附子、蜀椒溫腎助陽散寒,五藥配伍,補溫結合,使腎精充,陰寒散而腎陽必復,諸虛羸瘦可瘥。 376鹿茸補澀丸(《雜病源流犀燭》卷九) 【組成】人參、黃芪、菟絲子、桑螵蛸、蓮肉、茯苓、肉桂、山藥、附子、鹿茸、桑皮、龍骨、補骨脂、五味子。 【制劑】上藥研末,制成丸劑。 【服法】每服十丸,溫開水送下。 【功用】補腎澀精。 【主治】下元虛冷,小便混濁不清,莖中不痛,脈來無力。 【按語】此方用鹿茸、菟絲子、補骨脂、五味子、附子、肉桂補腎溫陽固精;山藥、蓮肉益腎補脾,固澀精氣;人參、黃芪補氣益脾,以增固攝之力;又加茯苓、桑白皮利濕濁,暢水道,諸藥配伍,脾腎兼顧,補瀉并用,澀中有通,以治療下元虛冷,封藏失司,固攝無力所致之尿濁等證。 377續命丸(《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組成】牛膝(酒浸,焙)一兩半;楮實四兩;附子(炮,去皮臍)、宮桂(去粗皮)、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各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用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服。 【功用】溫腎回陽。 【主治】虛勞久病,真氣欲絕,喘滿自汗,四肢厥逆,面色青白,全不入食。 十二畫 378椒紅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毛,炙干)、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磁石(燒、醋淬七遍,細研,水飛過)、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各二兩;石斛(去根,銼)、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巴戟、木香、硫黃(細研,水飛過)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合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鹽湯下三十丸。 【功用】暖下元,壯腰腳,明耳目。 【主治】下元虛冷。 【按語】方中川椒紅(即花椒)、附子、桂心、吳茱萸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鹿茸、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硫黃補腎陽,壯腳膝;石斛補腎益精強腰;磁石咸寒入腎,可重鎮潛降,善“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綱目》);木香辛溫,行氣止痛,諸藥配伍,共奏補暖下元,散寒止痛,強壯腰膝,聰耳明目之功。適用于下元虛冷所致腹脅冷痛,腰腳酸軟乏力,頭暈,目昏,耳鳴等癥。 379椒紅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干姜(炮裂銼)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豬腎三對,去脂膜薄切,攤于紙上,去血,然后鋪一重腎,著一重藥末,以盡為度。卻以三五重濕紙裹,于糖火內燒,待告熟取出紙,爛研,若稍硬,更點少許。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功用】補暖下元,散寒止痛。 【主治】下元虛冷,臍腹冷痛,小便滑數。 【按語】方中三味藥均為大辛大熱之品,其溫腎暖脾,散寒止痛之功頗著,另加豬腎,取其咸平入腎,既能補腎,又能作引經之用。全方藥物不多,但效專力宏,治療下元虛冷,陰寒內盛所致的臍腹冷痛,小便滑數有捷效。 380椒紅丸(方3《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蜀椒(取紅)、補骨脂(炒)、楝實(去皮、核,炒)各等分。 【制劑】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補腎溫陽,散寒止痛。 【主治】虛勞元臟久冷,小便滑數,精神恍惚,四肢無力,骨節疼痛。 【按語】本方以椒紅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為君藥,臣以辛溫之補骨脂,補腎壯陽,強腰固精;又佐苦寒之楝實(即川楝子),一則增強全方止痛之效,二則制約君臣藥溫燥之性。三藥配伍,補腎溫陽,散寒止痛,使腎陽復陰寒散,則下元得固,神有所養,筋骨得充,而諸癥可除。 本方有較好的散寒止痛之效,故腹脅疼痛,疝痛等屬下元虛寒者都可選用,并隨癥加味。 381椒附丸(方1《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用醋浸一宿,取出,卻用酒一升炒干,為末)四兩;白羯羊腎(切,焙干為末)二對;附子(炮裂,去皮臍)、青鹽、巴戟天(去心)、蒺藜子(炒,去角)、肉蓯蓉(酒浸,切,焙于)、蘹香子(炒)各一兩。 【制劑】上八味,搗羅為細末,用生羊腎二對,去脂膜細切研如面,搜藥末熟,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鹽湯亦得。 【功用】補壯元陽。 【主治】元陽虛衰,腰膝酸冷疼痛,陽痿精冷,或腹脅冷痛,或尿頻等癥。 【按語】這是一首治療元陽虛寒證的方劑。方中蜀椒、附子、茴香溫暖下元,散寒止痛;白羯羊腎(羯羊。即圖割了的公羊)、巴戟天、肉蓯蓉補腎益精壯陽;蒺藜子味辛氣香,善開通宣滯,“搜腎臟風氣”(《本經逢原>),與青鹽一起并作引經之用。諸藥配伍,補壯元陽之功頗著。 382椒附丸(方2《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椒紅(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龍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制劑】上藥研細末,酒糊為丸,約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功用】補腎溫陽,攝精止遺。 【主治】小腸虛冷,小便頻多。 【按語】此為溫補固攝之劑。方中椒紅、附子與鹿茸相配,以溫補腎陽為主,并用桑螵蛸、山茱萸、龍骨補腎澀精。諸藥配伍,標本兼顧,用于下元虛冷、固攝無權所致的遺尿、小便頻數,或陽痿,遺精等證。 383椒腎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組成】漢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龍骨、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雞頭實(生者)各二兩;白術、肉桂(去皺皮)、白礬灰、桑螵蛸(微炒)、補骨脂(微炒)、干姜(炮裂,銼)各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鹽花二兩,研令勻,用豬豬腎十只,切去脂膜,研令爛,以酒二升漸入,熬成膏,次入藥末,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于食前,以暖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腎暖脾固澀。 【主治】虛勞內傷,腎氣虛冷,小便遺瀝,精氣滑泄。 【按語】本方除具有補腎溫陽,澀精止遺作用,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精外,其中雞頭實(即芡實)、補骨脂、千姜等配伍,并善溫中補脾止瀉;白礬灰(即白礬末),可燥濕止瀉,故腎陽虛衰,火不暖土所致的泄瀉等證,亦堪勝任。 384椒黃酒(《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臺椒(去日及閉口者,炒令汗出);熟干地黃(洗)。 【制劑】上大約各一掬銼碎,用生絹袋盛,盛酒浸宿。 【服法】只飲酒,藥味淡則換新藥,二味熬干亦可。 【功用】補暖下元。 【主治】下元虛冷證。 【按語】臺椒(即川椒),辛熱燥烈,“能入右腎命門,補相火元陽”(《本草經疏》);熟干地黃味甘質膩,能滋腎益精,又“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攝生眾妙方》)“以之加入溫補腎經藥中頗為得宜”(《綱目》)。兩藥配伍,溫補結合,陰陽兼顧,剛柔相濟,以發揮補腎暖下元之功,更用酒浸,以行藥勢, 本方適用于下元虛冷之證,以腰膝酸冷乏力,買暈耳鳴,遺精,或腹冷痛等為辨證要點,具體應用時,還可酌配其他藥物。 385楮實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楮實,(水淘,去浮者,微炒,搗如泥)一升;牛膝(去苗)半斤;干姜(炮裂,銼)三兩;桂心五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銼)、巴戟、麋角屑(酥拌,微炒)各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暖下元。 【主治】下元虛冷憊極。 【按語】楮實、石斛俱為甘寒質潤之品,善滋腎益精, 強壯筋骨,與諸溫補腎陽藥配伍,寒熱兼顧,剛柔相濟,補陽不傷陰,益陰以助陽,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乃“陰中求陽”之意。全方具有補腎壯陽,強壯筋骨作用,適用于腎陽虛衰,精血虧虛所致陽痿精冷,女子宮寒不孕,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等癥。 楮實,古代記載具有抗衰老作用。《名醫別錄》云:“楮實……久服,不饑不老,輕身”,著名的抗衰老方劑楊氏還少丹中,就有楮實,故此方也可用老年腎虧者,具有補腎抗衰功效。原書注本方能“益陽道,久立不倦,年八十服之,面皮舒展,乳母服之,令孩子肥白”。 386棘刺丸(《雞峰普濟方》卷九) 【組成】棘刺、葳蕤、石斛、牛膝、厚樸、龍齒、遠志各一兩;干姜、薯蕷、石龍芮、枸杞子、巴戟、桂心各三分;萆薢、天門冬各一兩半;烏頭、甘草、防風、細辛各半兩;菟絲子二兩。 【制劑】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腎氣,固下元。 【主治】虛勞,腎氣不足,夢泄。 【按語】棘刺(即棘針),《別錄》云可“補腎氣,益精髓”,“療丈夫虛損,陽痿精自出”,本方用為君藥;臣以巴戟天、菟絲子、烏頭、桂心、細辛、干姜等補腎助陽散寒;葳蕤(即玉竹)、石斛、薯蕷(即山藥)、枸杞子、天門冬等滋腎養陰益精,以助陽化氣,其中菟絲子、薯蕷兼可補腎固精。用龍齒、遠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腎;防風、草薛、厚樸、石龍芮祛風除濕,行氣逐瘀,以瀉助補,共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補陽兼滋陰,扶正兼祛邪,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補不斂邪,泄不傷正,使腎氣充復,心腎交通,精氣固密,而夢泄可除。 本方適用于虛勞久傷,腎氣不足,下元失固之夢遺,滑泄。 387葫蘆巴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葫蘆巴、蘹香子、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細研)各一兩;木香、桂心、當歸(銼,微炒)、阿魏(研入)、青橘皮(湯浸,去白心,焙)、沉香、白豆蔻(去殼)各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好酒一升半,先熬桃仁膏令稠,拌和諸藥末,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二十丸。 【功用】溫腎陽,逐寒濕,行氣血。 【主治】腎臟氣虛,下焦積冷,氣攻腹脅脹滿,臍下疼痛,面色青黑,足脛多冷。 【按語】本方除用葫蘆巴、硫黃、附子、桂心、茴香等諸名溫熱之品.以溫豎助陽.祛除寒濕外,又配伍木香沉香、青皮、白豆蔻、當歸、桃仁行氣活血止痛;阿魏善破積冷。諸藥合用,具有溫腎陽,逐寒濕,行氣血之功,適用于腎臟虛冷、寒濕凝滯,氣血壅阻之證。 388葫蘆巴丸(方2《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葫蘆巴(微炒)、巴戟天(紫者,去心,炒)、肉歡蓉(酒浸,切,焙)各二兩;楝實(去皮,醋浸一宿,焙)、桂(去皮)、補骨脂(炒)、蛇床子(酒浸一宿,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各一兩;蓬莪術(醋浸一宿,煨,銼)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臍)、蘹香子(炒)各一兩半。 【制劑】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 【服法】常服二十丸,空心炒鹽生姜湯下,酒下亦得。 【功用】補腎壯陽,散寒止痛。 【主治】腎氣虛損,陽氣痿弱,腰膝酸痛乏力,腹脅脹滿疼痛,或陽痿、或寒疝腹痛。 【按語】本方在大隊的溫補之品中,加入川楝、我術以行氣活血,加強全方止痛作用,川楝并可制約諸藥溫燥之性。 389葫蘆巴丸(方3《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葫蘆巴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研)各三分。 【制劑】上三味,搗研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下。 【功用】溫腎陽,逐寒濕。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按語】本方重用葫蘆巴溫腎陽,逐寒濕為主藥;輔以附子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硫黃補火助陽。三藥均為溫熱之品,合之溫腎陽,逐寒濕之力頗強,善治腎臟虛冷,寒濕凝滯之證,如《嘉佑本草》所云:葫蘆巴“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 由于本方溫燥之性頗強,易傷津液,故只宜暫用,不可久服。陰虛火旺,或濕熱蘊結者忌用。 390葫蘆巴丸(方4《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葫蘆巴半兩;蘹香子(炒香)、蒼術(麩炒黃,刮去皮)各三兩;王瓜、巴戟天各一兩。 【制劑】上五味,先將王瓜、蒼術二味同搗令勻,焙干后,與諸藥同搗為末,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下。 【功用】溫腎壯陽,祛寒除濕。 【主治】腎陽虛衰,寒濕痹阻所致之腰膝冷痛、酸重乏力、或臍腹冷痛等癥。 【按語】本方以葫蘆巴、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逐寒濕為主,配小茴香,溫腎散寒,行氣止痛;蒼術燥濕除邪;王瓜苦寒,善消瘀,并可緩諸藥溫燥之性。全方補中有瀉,溫而不燥,共奏溫腎壯陽,祛寒除濕之功。服之,可“補虛乏,輕腰腳,止腹疼。” 391葫蘆巴丸(方5《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葫蘆巴(炒)、破故紙(炒)、川楝子(去核,炒)、茴香(炒)、川椒(取紅)、青鹽(別研)、山藥、青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臍)。 【制劑】上件各等份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功用】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主治】下焦陽憊,臍腹冷痛,小便白濁,肌膚消瘦,飲食減少,及膀胱疝氣。 【按語】本方具有較好的溫腎散寒,行氣止痛作用,主治下焦陽憊,命門火衰之虛寒疝痛。因為方中破故紙、山藥、附子、川椒、陳皮等藥相配,有溫中補脾,行氣助運之功,且破故紙、山藥兼固澀之功,故脾腎陽虛,陰寒凝滯之臍腹冷痛,肌膚消瘦,飲食減少,以及下元不固之小便白濁諸癥,“并宜服之”。 292葫蘆巴丸(方6《普濟方》卷二二0) 【組成】葫蘆巴(炒)、沉香、桂心、硫黃(研,水飛過)、附子(炮,去皮臍)、蘹香子、檳榔、青皮(湯泡,去白,焙)、鹿茸(涂酥,炙)、補骨脂(炒)、木香各一兩;干姜(炮,銼)半兩。 【制劑】上為末,入硫黃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功用】補暖下元,祛逐冷氣。 【主治】下元虛冷,臍腹疼痛,腰膝酸軟乏力等癥。 【按語】本方功用、主治及藥物組成均與方1相似。所不同的是方1有當歸、桃仁、阿魏等藥,兼活血祛瘀之功;而本方則配伍了鹿茸、補骨脂、干姜等藥,其補腎溫陽散寒之力較強,臨床可根據具體病證選用。 393硫黃丸(1方《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硫黃(細研)、硇砂(細研)、蓽澄茄、蘹香子、補骨脂、石斛(去根)、木香、肉豆蔻(去殼)、桂心、當歸(銼,微炒)、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各一兩;何首烏一兩半;麝香(細研)半兩。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酒煮面糊,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十五丸。 【功用】補火助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發歇疼痛,足脛逆冷,骨節酸疼,食少無力。 【按語】此方以硫黃為主藥,并配合補骨脂、桂心、小茴香等以補火助陽;石斛、何首烏、當歸補腎益精養血,以陰中求陽,且可緩諸陽藥溫燥之性,復加蓽澄茄、丁香、木香、麝香、肉豆蔻、吳茱萸、檳榔、硇砂等溫中逐寒,行氣止痛。諸藥配伍,溫而不燥,共奏補火助陽,溫中逐寒,行氣止痛之功,適用于腎陽虛衰,陰寒凝結,氣機阻滯之證。癥可見腰膝足脛酸冷、腹脅脹滿冷痛、食少乏力等。 本方溫而不燥。且硫黃、當歸、何首烏皆有通便之功,故老人腎陽不足,陰寒內盛所致之虛冷便秘亦可應用。 394硫黃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硫黃(酒煮,令黑色,細研)、天雄黃(炮裂,去皮臍)各四兩;雄雀兒(取肉,研)五十只;阿魏(面裹煨,令面熟為度)、硼砂(細研)、桂心各二兩;遠志(去心)三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二分半;晚蠶砂(醋浸一日,曝干)二合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鹽湯或溫酒下二十丸。 【功用】璦下元,益精髓,壯筋骨。 【主治】虛損。 【按語】此方以硫黃、雄雀兒、天雄、桂心、菟絲子等補腎溫陽,益精壯骨為主;另配遠志益腎強志。蠶砂舒筋活絡,阿魏、硼砂一溫一涼,消積祛邪。臨床可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腰膝酸軟,瘦弱無力等。原書云“久服輕身倍力,耐寒暑,悅顏色”。 方中硫黃、雄黃均有毒,用時宜慎。 395硫黃散(《普濟方》卷三十二) 【組成】硫黃(細研,水飛過)、白石英(細研,飛過)、白馬莖(涂酥炙)、鹿茸(去毛,涂酥炙)、遠忘(去心)各二兩;菟絲子(酒浸三宿,焙,為末)、天雄(炮,去皮臍)一兩;雄蠶(炒)、蛇床子各一兩;女萎(玉竹)二兩;五味子、石南各一兩半。 【制劑】上為散。 【服法】每服二錢,空心及晚食前用溫酒調服。 【功用】壯腎陽,強腰膝。 【主治】腎臟衰乏,陽氣萎弱,腰腳無力。 【按語】此方集硫黃、白石英、蛇床子、菟絲子、白馬莖(即白馬陰莖)鹿茸、雄蠶諸溫補之品于一方,其補膏壯陽作用頗峻;復配五味子、遠志益腎養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腎;石南辛苦乎,祛風通絡益腎,女萎辛溫,散寒通絡止痛。全方具有壯腎陽,強腰膝之功,腎陽虛衰所致之陽痿、腳弱患者服之,“助陽神效”,可起陽痿,強腰膝。 但本方溫熱有余,陽柔不夠,只適用于陽虛火衰之證。陰虛有火者忌用;若需久服,宜酌配甘潤滋養陰血之品。如熟地、石斛等,以防溫燥太過,耗傷陰液。 396硫黃玉粉丸(《普濟方》卷二二0) 【組成】大豬肚一枚;硫黃(打碎)一斤;新桑根白皮(碎銼)一斤。 【制劑】上以豬肚洗凈,納入硫黃縫定,于大鍋內入桑根白皮,添水,慢火同煮,如水耗更添熟湯,煮一伏時漉出。豬肚下冷水中淘,棄卻豬肚,入干盆內曬干,研細為玉粉。 【服法】每服空心,茶、酒任調半錢;或以糯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婦人產后溫酒服之亦良。 【功用】補暖下元。 【主治】一切風冷氣。 【按語】方中硫黃性熱,善補火助陽,為君藥;豬肚甘溫,“補中益氣”(《別錄》),以助腎中精氣之化生,而為臣藥;桑根白皮甘寒,瀉肺行水,“下一切風氣水氣”(孟泥),并可緩君、臣藥溫熱之性,作為佐使藥。三者配伍,溫而不燥,補中有瀉,共奏補暖下元,益氣行水之功,適用于腎陽不足,水氣內停之證,病見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尿少浮腫,或咳喘等。原書云“此無毒也,服之尤佳”。臨床上急、慢性腎炎屬陽虛水停者,可用本方化裁治療。 397賜方服肭臍丸(《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膃肭臍(慢火酒炙,令熟)一對;精羊肉(熟,細切碎,爛研)、羊髓(取汁)各一個;沉香(銼為末)、神曲(炒為末)各四兩;酒(同上藥于銀器內,慢火)一斗;肉蓯蓉(凈洗片子,切,焙干)四兩;附子(炮,去皮臍用青鹽半錢,水一斗五升煮,候水盡切,焙干)半斤;肉桂(去粗皮)、檳榔、大腹子、沙苑蒺藜(炒)各二兩半;巴戟(去心)、蓽澄、舶上茴香(炒)、木香、丁香、肉豆蔻(面裹煨熟)、紫蘇子(炒)、胡蘆巴、川芎、人參(去蘆頭)、青橘皮(去白)、天麻(去苗)、積殼(麩炒,去新)、補骨脂(酒炒)、成煉鐘乳粉、陽起石(用漿水煮一日,細研,飛過,焙千用)各二兩;山藥一兩半;白豆蔻(去殼)一兩。 【制劑】上件為細末,入前膏子內搜成劑,于白內搗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得。 【功用】補虛壯元,溫暖下元,益精髓,調脾胃。 【主治】五勞七傷,真氣虛憊,臍腹冷痛,肢體酸疼,腰背拘急,腳膝緩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日暗耳鴿,口苦舌干,腹中虛鳴,脅下刺痛,飲食無味,心常慘寂,夜多異夢,晝少精神,小便滑數,時有遺瀝,房窒不舉,或夢交通,及一切風虛痼冷,并宜服之。 【按語】本方組成藥物頗多,按功效大致可分為三組,一是膈肭臍、精羊肉、羊髓、肉蓯蓉、巴戟天、胡蘆巴、陽起石、補骨脂、鐘乳粉、山藥、沙苑蒺藜、人參等,壯元陽,益精髓,補元氣,以補為主;二是附子、肉桂、肉豆蔻、茴香、丁香、草澄茄等,溫腎暖脾,助陽散寒,重在溫散;三是木香、青皮、枳殼、川芎、白豆蔻、檳椰、紫蘇子等,行氣和中止痛,以行為主。三組藥物配伍,補、溫、行并舉,補以壯陽益氣,溫以助陽散寒,行以和中止痛,合而成為一首壯元氣、益精髓、調脾胃之方,適用于元陽虛憊,精髓虧乏,脾胃虛弱諸證。臨床應用時,可酌情化裁、加減。 398紫金丸(《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沉香(銼)、木香、肉豆蔻仁、芎勞、沒藥(研)、烏藥、蓽澄茄、檀香(銼)各一兩;檳椰(銼)、蘹香子(炒)各二兩;膃肭臍(酒浸,炙,銼)、麝香(研)、桂(去粗皮)各半兩;丹砂(研)二兩半蘇;合香(酒研)三分。 【制劑】上一十五味,除蘇合香外,搗研為末,合和,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溫酒下,米飲亦得。 【功用】溫腎暖脾,行氣止痛。 【主治】元氣虛冷,以便頻滑,腰脊疼痛。 【按語】本方除用膽肭臍、肉桂、小茴香、烏藥等溫腎助陽散寒外,又配肉豆蔻、蓽澄茄、沉香、木香、檀香、癖香、蘇合香、檳榔等溫中行氣止痛,川芎、沒藥行氣活血止痛,丹砂鎮心安神,交通心腎。諸藥合用,溫腎暖脾,行氣止痛,適用于脾腎陽虛,寒凝氣滯之證,臨床除見小便頻滑、腰脊疼痛外,尚可出現脘腹脹滿冷痛、大便溏泄等癥。 399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引桑君方) 【組成】黑錫(去滓,稱)、硫黃(透明者,結砂子)各二兩;沉香(鎊)、附子(炮,去皮臍)、胡蘆巴(酒浸,炒)、陽起石(研細,水飛)、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紙(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鈴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兩;肉桂(去皮)半兩。 【制劑】上用黑盞,或新鐵挑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并杵羅為細末,都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擦令光瑩。 【服法】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鹽湯或棗湯下,婦人艾醋湯下。 【功用】溫補下元,扶陽鎮逆。 【主治】腎陽衰微,腎不納氣,胸中痰壅,上氣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脈沉微;或奔豚,氣上沖胸,脅腹脹滿;或寒疝腹痛,腸鳴滑泄;或男子陽痿精冷,女子血海虛寒,帶下清稀等。 【按語】本方治證屬上盛下虛。本虛標實,治當從溫補腎陽,降逆定喘立法,標本兼顧。方中以黑錫(即鉛)、硫黃溫補腎陽,且黑錫又能鎮降浮陽,而為主藥;輔以肉桂、附子、胡蘆巴、陽起石、補骨脂等溫壯腎陽,逐散寒濕;木香、肉豆蔥溫中行氣,兼以固下;沉香平沖降逆,納氣歸腎;又加一味苦寒之川楝子,行氣止痛,在大量溫藥中作為反佐。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溫而不燥,補前不滯,使腎陽充足而陰寒自散,下元得固而沖逆自平。喻嘉言贊譽曰:“凡遇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舍此藥更無他法可施”。臨床上凡真陽衰微欲脫,上盛下虛,痰壅氣喘,汗出肢冷,脈沉微者,可用本方治療。如遇真附暴脫,病勢危急者,用人參湯和服則效更佳。 本方藥多重墜溫燥,孕婦及下焦陰虧者禁用;本品乃溫降鎮攝救急之劑,并非久病緩治之方,一般只能連服二、三次。不可持續服用,多服、久服有鉛中毒之虞。 《類編朱氏集驗方》中有一同名方,較本方少肉桂、胡蘆巴、陽起石三味藥,故補腎壯陽之力稍弱。臨床可酌情選用。 400溫補藥(《普濟方》卷二二四) 【組成】乳香、沒藥、木香、沉香、當歸(酒浸)、肉蓯蓉(酒浸)、破故紙(酒浸)、川續斷(酒浸)、半夏、茴香、白茯苓、天麻、宮桂、琥珀各一兩;杜仲二兩;麝香、辰砂(為衣)各一錢。 【制劑】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干物壓之。 【功用】溫補下元,壯筋骨,安神定志,去痰驅風。 【主治】下元虛冷,腰膝酸冷疼痛,頭暈心悸。 【按語】本方用肉蓯蓉、補骨脂、續斷、杜仲補腎陽,強筋骨;官桂、茴香溫腎助陽散寒;木香、沉香、乳香、沒藥、麝香行氣活血止痛;茯苓、琥珀、辰砂寧心安神定志;半夏、天麻化痰祛風。諸藥合用,共奏溫補下元,強壯筋骨,安神定志,化痰祛風之功,適用于下元虛冷、風痰上擾之證,病可見腰膝酸冷,軟弱無力,頭暈目眩,心悸等。 401溫腎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組成】熟干地黃一斤;蓯蓉(酒浸)、麥門冬(去心)、牛膝(酒浸)、五味子、巴戟天(去心)、甘草(炙)各八兩;茯神(去木)、干姜(炮)各五兩;杜仲(去粗皮,銼,姜汁淹,炒絲斷)三兩。 【制劑】上為末。 【服法】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日二、三服。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腎虛寒,陽痿,腰脊痛,身重,足腰不可以按,語音混濁,陽氣頓絕。 【按語】本方所治乃腎陽虛衰之證。腎陽虛哀,命火不足,宗筋無力,腰府、筋骨失養,則陽痿不舉、腰脊足經疼痛;“清陽出上竅”。“清陽實四肢”,腎陽既衰,清陽不振,上竅不充,四肢失養,以致聲音低怯、混濁不清,身重緩弱。治當以溫補腎陽為主。方中用蓯蓉、巴戟、杜仲、牛膝等壯腎陽,強腰膝;又重用熟地黃,并配麥門冬滋腎益陰,以“陰中求陽”;五味子、茯神益腎養心安神,以交通心腎;干姜合甘草溫中補脾,顧后天以充先天。諸藥配伍。 共奏溫腎壯陽、益精強腰之功。 402溫髓湯(《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黃芪、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各一兩。 【制劑】上五味,銼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功用】溫補腎陽,散寒止痛。 【主治】髓虛骨寒,腦痛不安,身常清栗。 【按語】腎藏精,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陽不足,精氣虧虛,髓虛骨寒,以致腦痛不安,身常清栗。治宜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方以附子、肉桂溫腎助陽散寒;人參、黃芪補元氣,益脾肺,以助腎中精氣之化生;細辛辛溫走竄,“能上達巔頂”(《本草正義》)而散寒止痛。五藥合之,使腎陽振,精氣旺。陰寒散,髓充骨暖則諸癥可除。臨床上可用于貧血、神經官能癥、腦震蕩后遺癥等原因引起的頭痛,屬腎陽虛弱者。 十三畫 403暖腎丸(《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葫蘆巴(炒)、故紙(炒)、川楝(用牡蠣炒,去牡蠣)、熟地黃、益智、鹿茸(酒炙)、山茱萸、代赭石(燒,醋淬七次,另研)、赤石脂各七錢半;龍骨、海螵蛸、熟艾(醋拌,炙焦)、丁香、沉香、乳香各五錢;禹余糧(煅,醋淬)七錢半。 【制劑】上為末,糯米粥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煎菖蒲湯,空心送下。 【功用】暖腎固澀。 【主治】腎虛多尿,或小便不禁而濁。 【按語】這是一首溫補固澀方劑。方中葫蘆巴鹿茸、益智仁、熟地黃、山茱萸溫補腎陽,固精止遺;丁香、沉香、故紙。熟艾溫腎助陽;代赭石、龍骨、赤石脂、禹余糧、海螵蛸固孵縮尿;乳香、川楝合沉香、丁香等,以助膀胱之氣化。諸藥配伍,溫補腎陽,固精縮尿之功頗強,用菖蒲湯送服,取其泄濁利竅,交通心腎,以加強固攝之功。臨床可用于遺尿、尿濁等屬腎陽虛衰,下元不固者,以及老人腎虧夜尿頻多者。 404曖腎臟方(《宋人醫方三種·史載之方》卷上) 【組成】牛膝(酒浸一宿)、巴戟(去心)、萆薢(鹽水煮)、川芎各半兩;續斷、茯苓、附子(炮)、當歸、細辛、五味子、菟絲子(酒浸二宿)各一分。 【制劑】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米湯下七十丸。 【功用】暖腎助陽,散寒化飲。 【主治】腎陽虛衰,水飲泛濫,寒戰,冷汗自出,心下悸動不安,甚則仆倒,脈微細而沉。 【按語】本方所治屬腎陽虛衰,陰寒內盛,水邪泛濫之證。陽虛寒甚,可見寒戰、冷汗自出;脈微細而沉、陽虛水泛,水氣凌心,神失所主,以致心下悸動不安,甚則仆倒。治療當以溫腎回陽,散寒化飲為先。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上助心陽以通脈,下可溫腎以散寒,力挽衰竭之元陽;巴戟天、菟絲子、續斷溫補腎陽;石斛補腎益精助陽,合之以振奮腎陽。細辛溫里散寒化飲,茯苓、萆薛利水除飲,茯苓兼可安心神。陽虛易致寒凝血瘀,故又加川芎、當歸、牛膝行氣活血,以助陽氣之恢復;五味子酸溫,既可補腎寧心,又能固澀止汗,與諸辛溫行散藥配伍,使散中有收,行中有止,諸藥配伍,溫腎助陽,散寒化飲,標本兼顧。 本方臨床上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屬陽虛水冷者。 405膽肭臍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膃肭臍(酒刷,炙微黃)、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熟干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杵為末)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銼)、牛膝(去苗)、肉豆蔻(去殼)、山茱萸、沉香、覆盆子、檳榔、木香、巴戟、補骨脂(微炒)各三分;桂心、人參(去蘆頭)、白茯苓、蛇床子、黃芪(銼)、澤瀉、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各半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漸加至五十丸。 【功用】溫補下元,益氣暖中,行氣止痛。 【主治】臟腑虛弱,肌體羸瘦,下元冷憊,腰膝疼痹,心腹脹滿,脾氣虛弱,不思飲食,面無顏色,虛損不足。 【按語】本方在以膈肭臍(即海狗腎)為首的大隊溫腎壯陽,益精補髓藥中,又配伍人參、黃芪、茯苓、肉豆蔥、沉香、木香、檳榔等藥,以補氣健脾,溫中行氣止痛。諸藥相合,具有溫補下元,益氣暖中,行氣止痛之功。適用于脾腎陽虛,寒凝氣滯之證。 406服肭臍丸(方2《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膃肭臍(酒浸,微炙)、鹿茸(去毛,酥炙)、肉蓯蓉(酒浸,切,焙)、牛膝(酒浸,切,焙)、人參、木香、獨活(去蘆頭)、天麻、白術、防風(去叉)、巴戟天(去心)、麝香(研)、鐵粉(研)、五味子各一兩;石斛(去根)、沉香(銼)、白茯苓(去黑皮)、遠志(去心)、菖蒲(米泔浸,切,焙)、山芋、蓽澄茄、丁香、肉豆題(去殼)、訶黎勒皮各三分;檳榔(銼)、熟干地黃(焙)、萆薢、松花各一兩半;丹砂(研)、赤石脂(研)各二兩。 【制劑】上三十味,搗研為細末,同羅令勻,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粟米飲亦得。 【功用】溫補下元。 【主治】元臟虛冷,腰膝無力疼痛。 【按語】這是一首補腎為主,兼顧心脾,補瀉并施之方。方以膈腦臍、鹿茸、蓯蓉、巴戟、熟地、石斛、牛膝、五味子、補骨脂等補腎壯陽,益精強腰;人參、白術、山藥、茯苓補氣健脾助運;鐵粉、丹砂、遠志、莒蒲合五味子、茯苓寧心安神定志。諸藥配伍,溫陽益氣安神,補腎健脾寧心。又配沉香、丁香、麝香、木香、肉豆蔥、蓽澄茄、檳榔,訶子等溫里散寒,行氣止痛;防風、松花(即松花粉)、獨活、天麻、革蘚等祛風除濕;牛膝合麝香活血祛瘀,與諸溫補藥配伍,相反相成,以瀉助補。全方腎脾心兼顧,扶正與祛邪并舉。 根據祖國醫學衰老理論中的精氣神虧耗學說,人體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精耗,氣衰,神傷,而精氣神虧耗之實質即是腎精虧耗,脾氣衰弱、心神傷亂,且由于精氣神虧耗,臟腑機能減退而易產生濕停、血瘀、氣滯等病理因素。本方其有補腎養精、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作用,并兼散寒、除濕、行氣、祛瘀之功,無疑有利于防老抗衰。故本方不僅適用于腎陽虛衰之證,而且可用于年老體衰或未老先衰者,久服可防老抗衰,“滋潤肌膚,悅澤顏色”。 407膈肭臍丸(方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膃肭臍(酒煮爛用)一對;大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川烏(炮)、菟絲子(酒浸,焙干)各二兩;鹿茸(蜜炙)、麋茸、鹿角膠各一兩半;沉香、青鹽(別研)、陽起石(煅)、葫蘆巴(炒)、鐘乳粉各一兩;麝香一錢。 【制劑】上為末,用膨肭臍杵爛和藥,將所煮膃肭臍、酒煮山藥末為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酒服。 【功用】補真助陽,益壯根本。 【主治】真陽衰憊。 【按語】真陽,即腎陽,乃一身陽氣之根本。真陽虛衰,則一身陽氣皆弱。本方集膽肭臍、鹿茸、麋茸、鹿角膠等血肉情之品于一方,并配伍陽起石、葫蘆巴、菟絲子、五味子等藥,旨在補壯真陽,益精填髓。陽衰則陰寒內盛,故方中又加附子、川烏溫腎助陽,驅散陰寒。麝香辛溫香竄,以散凝滯之陰寒,與五味子相配,散中有收,而無耗氣之虞。真陽虛衰,則根本不固,氣納無權,可致氣短息促。故配鐘乳粉、沉香合五味子,以補腎溫陽,納氣歸元;青鹽味咸,引藥入腎。諸藥配伍,峻補真陽,逐散陰寒,以益壯根本。真陽充,根本固,則諸疾可除。 本方適用于腎陽虛衰,精氣虧乏之證。臨床可見畏寒肢冷,氣怯神痿,腰膝冷痛,或陽痿早泄、精冷,或女子宮冷不孕,或喘息動則尤甚。 本方一派溫熱之品,溫補之力甚強,但多用、久用極易耗傷陰精,故在具體應用時,可酌配熟地、石斛等甘寒養陰之品,使補陽不傷陰,益陰以助陽,防藥性之偏。 408肭臍丸(方4《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膃肭臍一對;鹿角膠、鹿角霜、麋茸各二兩;乳香、葫蘆巴、菟絲子、巴戟天(去心)、鐘乳粉、熟地黃、當歸、牛膝、蓯蓉、茴香、天雄、附子各一兩;沉香、硃砂各二錢;麝香一錢。 【制劑】上先將服肭臍酒浸一宿,煮爛杵成膏。將浸藥酒化鹿角膠,同為膏子,次下乳香、麝香、沒藥、朱砂、乳粉研為末,將余藥修事了研為細末。再于干缽內同研千百下,別用羊白腰子三對,羊白脊骨五條,酒煮熟爛,研為膏。用膽肭臍、麋鹿角膠搜拌藥末,成劑得所。若稍千,打酒糊些小,同搜成劑,入臼杵三、五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窨一宿,慢火上焙干,用無油罐子盛,紙密封上。 【服法】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溫壯腎陽。 【主治】真陽衰憊。 【按語】本方功用,主治及主要組成藥物,均與方3相似,只是本方加入了乳香、當歸、牛膝等藥。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推動無力,必致氣血運行不暢,故本方配伍活血之品,意在通行血脈,消散瘀血,并有助于陽氣之恢復,使補中有瀉,以瀉助補。 409膽肭臍丸(方5《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八) 【組成】膈肭臍一對;麋茸(去毛,酒浸一宿,炙)、鹿茸(去毛,酒浸一宿,炙)、蓯蓉(酒浸一宿)、菟絲子(凈酒浸一宿)、各五兩;當歸、茯神(去皮心)、朱砂(蜜煮)、牛膝(酒浸一宿)、五味子、巴戟天(去心)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青鹽(炒)一兩;陽起石(酒煮一日)、沉香各二兩。 【制劑】上為細末,用腿腦臍并鹿角膠為膏子,丸如梧稿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鹽、酒湯下,食前。 【功用】溫腎壯陽,寧心安神。 【主治】真陽虛憊。 【按語】方3、方4與方5在功用、主治及主要藥物組成均相似。所不同的是:方3純陽無陰;方4配伍了熟地、當歸滋陰養血,使“陰中求陽”,并有乳香、牛膝合當歸行氣活血,便補中有瀉,以瀉助補;方5溫補之力亦較強,并加茯神、朱砂合五味子,以寧心安神與補腎藥配伍,可交通心腎,適用于腎陽虛衰,而兼心神不寧者。臨床上可酌情選用。 410膃肭臍丸(方6《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膃肭臍(酒蒸熟,打和后藥)一對;天雄(炮,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尖)、陽起石(煅)、鐘乳粉各二兩;獨體朱砂(研極細)、人參沉香(不見火,別研)、鹿茸(酒蒸)一兩。 【制劑】上為細末,用膽肭臍膏,入少酒,臼內杵,和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功用】溫壯真陽,逐散陰寒。 【主治】五勞七傷,真陽衰憊,臍腹冷痛,肢體酸疼,腰背拘急,腳膝緩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眩耳鳴,口苦舌干,欽食無味,腹中虛鳴,脅下刺痛,心常慘戚,夜多異夢,晝少精神,小便滑數,大便溏泄,時有遺瀝,陽事不舉,但是風虛痼冷,皆宜服之。 【按語】原方主治病證頗多。但其因皆緣于真陽衰憊,陰寒凝滯。真陽即腎陽,乃一身陽氣之根本,一旦腎陽虛衰,則一身陽氣皆弱,臟腑功能減退而諸癥迭見。治宜溫壯真陽為主,以治其本。方中以膈肭臍、鹿茸、陽起石補腎壯陽益精;天雄、附子、川烏、沉香溫腎助陽散寒;人參益脾肺, 補元氣,以助腎陽之化生;鐘乳粉溫肺腎,納氣歸元;朱砂鎮心神,交通心腎。諸藥配伍,溫壯真陽,逐散陰寒,真陽壯,陰寒散,根本固,則一身陽氣皆旺而諸癥悉除。臨床上凡屬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者,“皆宜服之”。 十四畫 411檳榔湯(《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檳榔(生,銼)、木香各半兩;庵藺子、桔梗(炒)各二兩;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制劑】上六味,咬咀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功用】溫腎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 【按語】本方治證乃腎陽虛衰,陰寒凝結,氣機阻滯所致,治宜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檳榔苦辛溫,\"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上行”(《用藥心法》),用作君藥;臣以附子、肉桂溫腎助陽散寒;又配木香行氣止痛,庵茼子“行血散結”(《本草經疏》),桔梗辛散上行,開通肺氣,與檳榔相合,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三者共為佐藥。諸藥配伍,溫中有行,降中有升,使腎陽充,陰寒散,氣機暢而諸癥自除。 412檳榔散(《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檳榔、蘹香子、桂心、當歸(微炒)、川芎、白豆蔻(去皮)、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三分;丁香、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各半兩;附子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粗羅為散。 【服法】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枝,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功用】溫腎逐寒,行久止痛。 【主治】置腎臟虛冷,氣攻心膜疼桶,再脅脹滿。 【按語】此方功用,主治與上方相似,藥物組成較上方以隨菌子、桔梗,而多小茴香、吳茱萸、丁香、青皮、白豆寇,當歸、川蓉,因此,其溫里散寒,行氣止痛作用比上方強,適用于陰寒凝結,氣機阻滯較熱,脹、疼痛明顯者。寒疝腹痛亦頗適宣。 413酸棗仁散(《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組成】酸棗仁(微炒)八兩虎脛骨(涂酥炙,令黃)熟干地黃各八兩杜仲(去粗皮,炙令黃)牛膝(去菌)各三兩桂心三兩 【制劑】上件藥,細銼,以清酒一斗五升,浸經三日,曝干后入灑又浸三日,曝于。如此浸令酒盡,搗細羅為散。 區服法】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功用】暖下元,補肝腎,強筋骨。 【主治】骨極,腎虛,腰膝骨髓酸痛。 【按語】酸棗仁甘平質潤,能“益肝氣,堅筋骨”(《別錄》),“主筋骨風”(《藥性論》),本方重用為君藥3臣以虎輕骨、杜仲、牛膝、熟地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桂心溫腎助陽散寒;更以溫酒調服,取其通血脈,御風寒,行藥勢之功,而為佐使藥。全方具有暖下元,補肝腎,強筋骨之功,適用于腎虛骨極,腰膝足脛冷痛,痿軟無力等。臨床上痹證、痿證屬下元虛冷,肝腎虧虛者,均可用木方治療。虎鶻藥源緊張,可尉狗骨、豹骨、豬骨等代替。 414磁石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磁石(燒,髓淬七遍,細研,水飛過)三兩;雄黃(細研,水飛過)二兩;桂心一兩;菟絲子(酒漫三日,曝干,別搗為末)二兩;雄雀糞一分;牛酥一分。 【制劑上件藥,將磁石、雄黃二味,取雞子二枚,打破小頭,作孔,出白調和二味令勻,卻入于雞子殼內,以數重紙糊定后,即與雞同抱之。二十日后取出,細研,并菟絲子、桂心二味,入牛酥等,以蜜和丸,如綠豆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丸或五丸。 置功丹】暖腰腎,壯筋骨,明耳目,利腰膝。 【主治】腎陽虛弱,精血不足,腰膝酸冷,軟弱無力:耳鳴耳聾,頭昏目眩,或口翳。 【按語】磁石咸寒質重,善潛虛陽,聰耳明目,本方用作君藥;臣以菟絲子、桂心溫補腎陽;雄黃辛溫有毒,“辛能散結滯,溫能通血脈,……故能搜剔百節中大風積聚也”(《本草經疏》),雄雀糞(即白丁香)性善消散,能“磨翳退霧”(《滇南本草》)而明目,牛酥甘微寒,善補五臟,益精血,既可助腎中陽氣之化生,又能緩桂心、雄黃等藥的溫燥之性,三者共為佐使藥。諸藥配伍,補中有瀉,溫前不燥,具有補暖下元,通耳明日之功,適用于腎陽虛弱,精血虧虛所致之腰膝酸冷,耳鳴耳聾、頭暈目昏,或目翳等。 方中雄黃有大毒,用之宜慎,不可過量或久服,以免中毒。 415磁石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磁石(大火燒令赤,投于醋中淬之七度,細研,水飛過,以好酒一升,煎如糖)十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二兩;木香、補骨脂(微炒)、檳榔、肉豆蔻(去殼)、蛇床子各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與磁石煎相合,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 【功用】補暖水臟,強益氣力,明耳目,利腰膝。 【主治】腎陽虛弱,腰膝酸冷疼痛,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耳鳴,或脘腹冷痛。 【按語】此方重用磁石潛虛陽,明耳目為君藥:肉蓯蓉、補骨脂,蛇床子補腎陽、強腰膝為臣藥;佐以肉豆蔻、木香、檳榔溫中行氣,合而成為一首溫補下元、強腰膝、明耳目之方、臨床適用于腎陽虛弱,頭暈目眩,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或院腹冷痛。 416磁石丸(方3《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磁石(火煅,醋淬,研)、附子(破裂,去皮臍)、補骨脂(炒)、肉蓯蓉(酒浸,去皺皮,焙)、桂(去皮)各一兩;續斷柴胡(去苗)、巴戟天(去心)、桃仁(湯浸,去雙仁、尖)、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山芋、木香、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遠志(去心)、當歸(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黃芪(銼)各三分;羊腎(去筋膜,鹽水煮熟,切,焙)一對;白蒺藜(炒,去角)、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枳殼(去狐,麩炒)各半兩;檳榔(銼)一枚。 【制劑】上二十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午前各一服。 【功用】補腎溫陽,健脾益氣。 【主治】腎經虛憊,四肢無力,面體少色,惡風寒,手足冷,骨節痛,耳內蟬鳴。 【按語】本方組成藥物按功效大致可分為四組,一是補骨脂、肉蓯蓉、續斷、巴戟天、羊腎、附子、肉桂、蜀椒等溫補腎陽,強壯筋骨;二是人參、黃芪、山藥、茯苓等,補氣健牌,以助先天;三是磁石、遠志合茯苓安神定志,交通心腎,聰耳明目;四是木香、厚樸、枳殼、柴胡,白蒺藜、檳榔、當歸、牛膝、桃仁等,行氣活血,以行助補。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溫陽,益氣健脾之功。 417磁石湯(方1《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磁石(火煅,醋淬二七遍)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黃芪(銼、炒)、五味子、白術、地骨皮、桂(去粗皮)、牡蠣(火煅)、澤瀉、白茯苓(去黑皮)、人參、熟干地黃(焙)各三分。 【制劑】上一十二味,收咀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錢匕。先以水二盞,羊腎一具,去筋膜切開,煮取一盞,去羊腎入藥,并生姜三片,大棗二枚劈破,再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食前。 【功用】溫腎益精,補氣升清。 【主治】腎臟虛損,骨髓枯竭,小便滑數,腰背拘急, 耳鳴色黯,陽氣痿弱。 【按語】本方所治屬腎陽虛弱,精血虧乏之證。腎陽虛弱,下元不固,腰府失養,則小便滑數、腰背拘急;陽衰陰盛,濁陰獼漫,則面色黧黑晦暗,陽衰精虧,清陽不充,以致耳鳴。治宜溫腎陽,益精氣。方中羊腎、附子,卓桂、生姜溫腎助陽散寒;熟地黃滋腎益精養血5人參煮芪、白術、茯苓、大棗補氣健脾,升發清陽;磁石、五味子、牡蠣合茯苓安神定志聰耳;五味子、牡蠣兼可固澀下元;澤瀉滲利濕濁;又配一味地骨皮,取其甘寒,“直入下焦肝腎”(《藏府藥式補正》),“能裕真陰之化源,耐不傷元陽”(《本草述鉤元》),與地黃、磁石相配,可滋養陰精,清降虛陽,并制約附、桂等藥的溫燥之性。諸藥配任,可溫陽益精,補氣升清,腎陽復,精血盈,下元固,清充,則腰痛尿數,色黯耳聘諸癥得除。 418磁石湯(方2《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磁石(煅,醋淬五七遍)一兩半、黃芪(銼)三分;杜仲(去粗皮,炙)一兩;白石英(碎)一兩一分;五味子(炒)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三分;白術一兩半。 【制劑】上七味,粗搗篩。 【服法】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功用】補腎溫陽,健脾氣。 【主治】腎勞虛寒,健不飲食,面色黧黑。 【按語此方用杜仲,白石英補腎溫陽,黃芪、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五味子、磁石合白石英益腎寧心,以交心腎。合而成為~首補腎溫陽,健脾益氣之方。適用于腎陽虛弱,牌氣不足之證,癥見腰膝酸冷,而色黧黑,神慘乏力,心悸工鳴,不思飲食等。 419磁石散(方1《太乎圣惠方》卷七) 【組成】磁石(搗碎,永淘,去赤汁)二兩;五味子、羚羊角屑、黃芪(銼)、玄參、丹參、白茯苓、澤瀉、桂心、枳實(炒微黃)各三分;熟干地黃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粗羅為散。 【服法】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淳,食前溫服之。 【功用】滋陰助陽,補益腎氣。 【主治腎氣不足,胸中少氣,河常茫茫,小腹脹疼,腰背急痛,陽氣衰弱,兩耳虛鳴,心煩咽干,飲食無味。 【按語】此方所治屬腎氣不足,陰陽兩虛之證,治宜補益腎氣,陰陽兼顧。方中以桂心溫腎補火助陽,熟地、玄參、麥冬滋腎益精養陰,合之則可微微生火,鼓舞腎氣;黃芪、茯苓益氣健脾,補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補腎益心安神;磁石潛虛陽,安心神,“明目聰耳”(《綱目》);羚羊角屑咸寒,既可清肝熱明目,又能安心神除煩;枳實,丹參、澤瀉行氣,祛瘀、泄濁、以瀉助補。諸藥配伍,滋陰助陽,補益腎氣,寧心安神。陰陽復,腎氣充,心神安,則諸癥盡瘥。 420磁石散(方2《普濟方》卷四十二) 【組成】磁石(搗碎,水淘去赤汁)、白石英(細研入)各二兩'’黃芪(銼)、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鰹)、五味子、白茯苓、白術、當歸(銼,微炒)、沉香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篩為散。 【服法】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五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溫補腎陽,益氣健脾。 【主治】膀胱虛冷,饑不欲食,面色萎黑,腰脅疼痛。 【按語】本方用白石英、杜仲溫補腎陽,強壯筋骨;五味子、磁石益腎寧心,交通心腎,黃芪、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助運;當歸養血和血,沉香溫腎助陽,散寒行氣。合之,以溫補腎陽,益氣健脾,寧心安神,適用于腎陽不足,脾氣虛弱之證,臨床可見腰脅於痛,頭暈耳鳴,心悸,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等。 421磁石酒(《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組成】磁石、石斛、澤瀉、防風各五兩;杜仲、桂心各四兩;天雄、桑寄生、黃芪、天門冬各三兩;石南二兩;狗脊八兩。 【制劑】上十二味收咀,酒四斗浸之。 【服法】服三合,漸加至五合,日再服。 【功用】溫補肝腎,祛風寒濕。 【主治】丈夫虛勞冷,骨中疼痛,陽氣不足,陰下痛熱。 【按語】此為治療腎陽不足,寒濕痹阻所致骨中疼痛的方劑。磁石味咸入腎,《本經》云“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別錄》亦謂,可“養腎臟,強骨氣,以通關節”故本方用作君藥;另配杜仲、狗脊、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石斛、天冬滋腎益精養陰;黃芪補元氣,益 脾肺,共助腎陽之化生;防風、石南、桂心、天雄祛風通絡、散寒止痛。諸藥配伍,共同發揮溫補肝腎,強壯筋骨,祛風寒濕,通絡止痛作用。以酒浸之,更增祛風寒、通血脈之功。 本方臨床上可用于寒濕痹痛日久,元陽不足,肝腎虧虛之證,癥見腰膝酸冷,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 磁石為天然磁鐵礦石,咸寒質重,兼入心、肝、腎三經,能鎮心安神,潛陽納氣。其雖為金石類藥,但“性稟沖和,無猛悍之氣”(《本草經疏》),因而溫補腎陽方中亦常配伍應用,尤其是腎陽虛衰,清陽不充而致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等證,取其潛降虛陽,通耳明目之功。正如前人所云“磁石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綱目》)。因其性寒,與溫補腎陽藥配伍,還可起制約作用,不使溫熱太過,耗傷陰津。 由于本品不易消化,作丸、散劑用時,不宜多服。 422獐骨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獐骨(涂酥,炙微黃)四兩;桑螵蛸(微炒)、鐘乳粉各二兩;石斛(去根,銼)、肉蓯蓉(以酒漫一宿,刮去皺皮,炙干)、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菟絲子(酒浸三日,噪干,別搗為末)、龍骨、黃芪(銼)、五味子、牡蠣粉、巴戟、防風(去蘆頭)、訶黎勒皮、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羚羊角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補腎壯陽,填精補髓。 【主治】男子水臟虛冷,諸有不足。 【按語】獐骨甘溫,可“益精髓”(《日華子本草》),“主虛損泄精”(《別錄》),本方重用為君藥;臣以鹿茸、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鐘乳粉、石斛等壯腎陽,益精髓;附子、桂心溫腎助陽;黃芪補元氣,益牌肺,以助生化;佐以五味子、龍骨、牡蠣、桑螵蛸、詞子固澀精氣,其中五昧子、訶子合鐘乳粉,又可斂肺納腎,止咳平喘;防風、羚羊角祛邪,以瀉助補,羚羊角兼緩諸陽藥溫燥之性。諸藥配伍,壯腎陽,益精髓為主,兼顧牌肺,腎陽復,精髓充,脾肺旺,先后天充盛,則“諸虛不足”皆可愈。適用于下無虛冷,精髓虧乏,腰膝酸軟,神痿乏力,面色黧黑,頭暈耳鳴,陽痿早泄,或喘咳息促,動則尤甚等。 十五畫 423熟地黃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熟干地黃三兩;牛膝(去苗)、遠志(去心)、巴戟、石斛(去根,銼)、桂心、車前子、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覆盆子、天門冬(去心,焙)、何首烏、白茯苓、黃芪(銼)、鹿茸(去毛途,酥炙煅黃)、附子(炮裂,去皮臍)\\沉香各二兩。 【制劑】上藥十六味,搗篩為末,和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目空心服五十丸,以溫酒下。 【功用】補暖下元,強健腰膝。 【主治】下元虛冷,腰腳無力。 【按語】本方重用熟地黃為君藥,并配以何首島、石斛、天冬等滋腎養陰益精;鹿茸、巴戟、菟絲子、覆盆子補腎壯陽固精;黃芪補脾肺,益元氣,以助腎中精氣之化生,合之,滋陰補陽,以壯下元。又加附子、肉桂、沉香溫腎助陽散寒,牛膝增加補腎強腰之力,茯苓、遠志安神定志,車前子合茯苓滲利濕濁,以瀉助補。諸藥合用,陰陽兼顧,補瀉并施,溫而不燥,補面不膩,瀉不傷正,使下元充。筋骨壯,而諸癥除,適用于下元虛冷,精血虧乏,腰腳無力,面色黧黑,畏寒肢冷,陽痰精冷或遺精早泄等。久服可“益顏色,美髭鬢”。 424熟干地黃丸(《普濟方》卷一八六) 【組成】熟地黃(切,焙)、肉蓯蓉(酒浸,切,焙)、磁石(煨,醋淬)、鹿茸(去毛,酥炙)、菟絲子(酒浸,另搗)各二兩'’山茱黃、石南、白茯苓(去黑心)、澤瀉、黃芪(銼)、覆盆子、遠志(去心)、萆薢、巴戟天(去心)各三分;桂(去皮)、附子(炮,去皮臍)、牛膝(酒浸,切,焙)、石斛(去根)、補骨脂(炒)、杜仲(去皮,銼)、白龍骨各一兩;山芋、五味子各三錢。 【制劑】上為末,煉蜜和搗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三服。 【功用】補腎益精,強腰固澀,祛邪蠲痹。 【主治】腎虛骨痹,面色萎黑,足冷耳鳴,四肢羸瘦,腳膝緩弱,小便滑數。 【按語】《奉向·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日骨痹”,良由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骨脈而成。本方所治則為骨痹日久,邪氣漸衰,而腎陽亦虛,精血虧乏之證。故方中集熟地、山茱萸、石斛、鹿茸、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杜仲、牛膝、附子、肉桂等諸多溫補之品,以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又配黃芪、山藥、茯苓益氣健脾,以充先天,五味子、遠志、龍骨、磁石安神定志,交通心腎,利竅聰耳;覆盆子合山茱萸、菟絲子、五味子、龍骨等益腎固精止遺;另加石南、萆薛、澤瀉祛風除混通絡,合附子、肉桂以蠲除痹邪。全方以補腎益精、強腰固腎為主,兼以祛邪蠲痹。臨床可用于痹證或痿證屬腎陽虛衰,精血虧乏者。 425熟干地黃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熟干地黃、天門冬(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沉香、磁石(搗碎,水淘去赤汁)各一兩;五味子、當歸(銼,微炒)、黃芪(銼)、桂心、山茱萸、石斛(去根)各三分。 【制劑】上件藥,搗粗羅為散。 【服法】每服四錢。水一中惑。入牛美半分.前至六嚴。 524和426不全 【制劑上件藥,搗篩為散。 服法每服,先以水一大盞半,入羊腎一對,去脂膜,刃,煎至一盞,去腎,入藥五錢,棗三枚,生姜畢分,同煎至五分,去溶,每于食前溫服。 【功用溫養腎氣,升發清陽。 【主治】勞聾,腎氣不足,耳無所聞。 【按語】此方所治勞聾,良由腎氣不足,清陽不充使然,治蘭以溫養腎氣,升發清陽為法。熟地黃味甘微溫,“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本經逢原》),本方重用為君藥,臣以附子,桂心溫腎助陽,人參、茯苓補氣健脾,升發清陽;佐以川芎、蔓荊,性善升散,可助清陽之升發,磁石咸寒沉降,善入腎聰耳;當歸行血散寒;又使以牡丹皮合茯苓,降火泄濕,使滋補而不礙邪,降泄而不傷正。諸藥配伍,補中有瀉,升中有降,使腎氣充足,濁降清升,則聾耳可聰。臨床可用于神經性耳聾,或其他原因所致耳鳴耳聾屬腎氣虧虛,清陽不充者, 十六畫 427薯蕷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組成】薯蕷、韭子(微炒)、菟絲子(酒浸一宿,曝干,搗為末)、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白茯苓、石斛(去根)、牛膝(去苗)各一兩;車前子、山茱萸、牡丹皮各三份;肉蓯蓉(酒浸,刮去粗皮,炙干)三兩;熟干地黃二兩;白龍骨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暖酒下。 【功用】溫補腎陽,固精強腰 【主治】虛勞,腎臟衰弱,小便白濁,腿膝無力。 【按語】本方是在《金匱》腎氣丸基礎上,以車前子易澤瀉,又加韭子、菟絲子、五味子、石斛、肉蓯蓉、牛膝、龍骨而成,其溫補、固精、強腰之功均較腎氣丸為強,適用于腎陽虛衰,下元不固所致的小便白濁、腿膝無力等癥。 428薯蕷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 【組成】薯攢、熟干地黃、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石斛(去根,銼)、人參(去蘆頭)、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白茯苓、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銼,搗)、磁石(燒令赤,醋淬七遍,搗碎,細研,水飛過)各一兩;天門冬(去心,熔)一兩半;遠志(去心)半兩;鐘乳粉二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晚食前再服。 【功用】補腎聰耳。 【主治】勞聾,臟腑久虛,腎氣不足,肌體羸瘦,腰腳無力。 【按語】此方以山藥、熟地、石斛、天冬滋腎養陰,鹿茸、菟絲子、肉蓯蓉、鐘乳粉、附子、桂心溫腎補陽,合之則益陰補陽,以振奮腎氣;人參、茯苓合山藥健脾補氣,以充養腎氣;磁石、遠志安神定志,利竅聰耳。諸藥配伍,溫養腎氣,使腎氣充,清陽振,則耳聾可愈。 429暮蕷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薯蕷二兩;石斛(去根,銼)、牛膝(去苗)、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茯神、五味子、續斷、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臍)、山茱萸、人參(去蘆頭)、桂心、熟干地黃、澤瀉、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蛇床子、遠志(去心)、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覆盆子各一兩。 【制法】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溫酒下,漸加至四十丸。 【功用】溫補下元。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久虛損,羸瘦,腰腳無力,顏色萎瘁,下元衰憊,脾胃氣寒,飲食無味,諸虛不足。 【按語】此方在《金匱》腎氣丸基礎上(僅少一味丹皮),又加鹿茸、肉蓯蓉、蛇床子、杜仲、續斷、菟絲子、覆盆子、石斛諸藥、因而溫補下元之力大增。此外,還用人參與山藥、茯苓配伍,以補氣健脾;五味子合遠志益腎寧心,安神定志,交通心腎。全方以溫補下元為主,兼以補氣安神,治療虛勞,下元衰憊之證。 430贊育丹(《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蒸,搗)八兩;白術八兩;當歸、枸杞各六兩;杜仲(酒炒)、仙茅(酒蒸一日)、巴戟肉(甘草湯炒)、山茱萸、淫羊藿(羊脂拌炒)、肉蓯蓉(酒洗,去甲)、韭子(炒黃)各四兩;蛇床子(微炒)、附子(制)、肉桂各二兩。 【制劑】上煉蜜丸。 【服法】食前服。 【功用】補腎壯陽。 【主治】陽痿精衰,虛寒無子等證。 【按語】此方所治陽痿,乃因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宗筋弛縱無力而成,治當以補腎壯陽為法。方中集附子、肉桂、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蛇床子、仙茅、韭子、杜仲諸溫補之品于一方,其補腎壯陽作用頗強;復配熟地、山茱萸、當歸、枸杞滋腎益精養陰,以“陰中求陽”。陽明(胃)總宗筋之會,“虛則宗筋縱”(《素問·痿論》),故方中又重用一味白術補氣健運脾胃,運化精微,以充腎精,則宗筋弛縱自會好轉。諸藥合用,補腎壯陽益精,對命門火衰,虛寒無子之證,確有贊助生育之功,故名“贊育丹。”原方加減“或加人參、鹿茸亦妙”。臨床可用于陽痿、精冷、不育等屬命門火衰者。 十七畫 431糜角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麋角屑(入牛乳拌令勻,用銀器內盛封閉,以大麥六斗蓋覆,蒸一復時)、蘹香子、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千)、桂心、蓽拔、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柏子仁、肉豆蔻各二兩;檳榔三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溫酒下。 【功用】補暖下元,強壯腰膝,散寒行氣。 【主治】虛冷氣。 【按語】麋角屑,其性甘溫,補陽益精,強壯筋骨,功勝鹿角,本方重用為君藥;臣以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暖腰膝;附子、桂心溫腎助陽散寒;又配小茴香、蓽拔、木香、肉豆蔻、檳榔溫里散寒,行氣止痛,柏子仁甘平質潤,養心安神,并緩諸藥溫燥之性,共為佐使藥。全方具有補暖下元,強壯腰膝,散寒行氣功效,適用于下元虛冷,陰寒凝滯之證,癥見腰膝酸冷,痿軟無力,脘腹冷痛等。 432麋角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麋角屑(酥拌,微炒)、肉豆蔻(去殼)各三兩;巴戟、檳榔各二兩;當歸(銼,微炒)、干姜(炮裂,銼)、硫黃(細研,水飛過)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硫黃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灑下。 【功用】補暖下焦,壯筋骨。 【主治】風虛。 【按語】本方以麋角屑、巴戟天、硫黃補腎陽,壯筋骨;千姜、肉豆蔻、檳榔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當歸甘溫質潤,養血行血,散寒止痛,兼可緩諸陽藥之燥性,使全方溫而不燥,共奏補腎陽,壯筋骨,散寒行氣之功。用于下焦虛寒,腰膝冷痛無力,或臍腹冷痛等證。 433麋角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麋角屑(酥拌,炒微黃)五兩;硫黃(細研,水飛過)、肭臍(酒炙微黃)各二兩;木香、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補骨脂(微炒)各三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硫黃同研令勻。以無灰酒一斗,于銀鍋內,先入藥末一半,煎令稠,和上件藥末,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功用】溫補下元。 【下治】下元積冷。 【按語】本方重用麋角屑,并配膽肭臍(即海狗腎) 蓯蓉、補骨脂、硫黃以補腎陽,益精髓,強腰膝;又加木香行氣宜滯。全方藥雖不多,但均為溫補之品,功專效宏,適用于下元虛冷,腰膝酸痛,軟弱乏力,神萎面黑,或陽痿早泄,服之“令人強壯,益顏色。” 由于本方藥物偏于溫燥,若需久服,宜配一些苦寒養陰之品,既可“陰中求陽”,又能防溫燥太多,耗傷陰液。 434麋角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麋角屑(以酥拌,炒令黃)三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硫黃(細研,水飛過)、補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各二兩;蘹香子、木香、桂心、龍骨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硫黃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鹽湯下。 【功用】補暖下元,溫中行氣。 【主治】久積虛冷。 435麋角丸(方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麝角屑(以酥拌,炒令微黃)五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曝于,別搗為末)三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鐘乳粉、石斛(去根,銼)各二兩;干姜(炮裂,銼)、薯蕷、巴戟、牛膝(去苗)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四十丸,空心以溫酒下,晚食前再服。 【功用】補暖下元,填精髓,強氣力。 【主治】下元虛冷,精髓虧乏,腰膝酸軟,神萎乏力,陽痿。 【按語】此方除用較多的溫補之品,以補暖下元,益精髓,強筋骨外,又配昧廿質潤之山藥、石斛,一則可養陰益精以助陽氣;再則可緩其他藥物的溫燥之性,使全方溫而不燥,補陽不傷陰,益陰以助陽,因而可以久服。 436麋角霜丸(《圣經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麋角(用水浸一七日,刮去皺皮,鎊為屑,盛在一銀瓶內,以牛乳浸一日,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于麋角屑上乳深二寸,用油單數重密封瓶口,別用大麥一斗,安在甑內,約厚三寸,上安瓶,更用大麥周圍填實,露瓶口,不住火蒸一復時,如鍋內水耗,即旋添熱湯,須頻取角屑看爛加面相似,即住火取出,用細篩子漉去乳,焙干,每料用干角屑八兩)一副;附子(炮裂,去皮臍)、山芋各三兩。 【制劑】上三味,搗羅為末,以棗肉和丸,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溫鹽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功用】補暖元臟,駐顏。 【主治】元臟虛冷,腰膝酸軟,神萎乏力,面色黧黑,頭暈耳鳴,畏寒怕冷。 【按語】麋角甘溫,補腎陽,益精髓,強筋骨;附子辛熱,溫腎助陽散寒;山藥甘平質潤,補脾益腎固澀,三者配伍,補溫結合,脾腎兼顧,溫而不燥,共奏補暖元臟之功,元臟壯,則一身臟腑功能皆旺,而可“駐顏”防老抗衰。 十八畫 437覆盆子丸(方1《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組成】覆盆子二十分;蓯蓉、巴戟天、白龍骨、五味子、鹿茸、茯苓、天雄、續斷、薯蕷、白石英各十分;干地黃八分;菟絲子十二分;蛇床子五分;遠志、干姜各六分。 【制劑】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 【服法】酒服十五丸,日再,細細加至三十丸,慎生冷陳臭。 【功用】補腎壯陽,益精固攝。 【主治】五勞七傷,羸瘦。 【按語】覆盆子甘酸微溫,既能補腎助陽,又善收斂固澀,前人譽之“起陽治痿,固精攝溺,強腎而無燥熱之偏,固精而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本方重用為君藥,同時輔以較多的溫補固澀之品,以加強壯陽、益精、固攝之功;又配茯苓,遠志合五味子、龍骨等,益腎寧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腎,固下元。全方溫補固攝之力較強服之“令人充健”,適用于腎陽虛衰,精血虧耗,下元不固之證,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羸瘦乏力,畏寒肢冷,陽痿不舉,或遺精滑泄,或尿頻遺尿等。 438覆盆子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覆盆子、薯蕷、石斛(去根,銼)、熟干地黃、牛膝(去苗)、陽起石(酒煮半日,細研,水飛過)、桂心、巴戟、肉蓯蓉(酒浸一括,刮去皺皮,炙干)、菟絲子(灑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蛇床子、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人參(去蘆頭)、赤石脂、澤瀉、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黃)、白茯苓、遠志(去心)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功用】溫壯腎陽,補益精氣,固澀下元。 【主治】五勞七傷。 【按語】此方在藥物組成上與方1相比少白石英、續斷、天雄、干姜、龍骨,而多陽起石,附子、桂心、人參、山茱萸、石斛、枸杞子、牛膝、赤石脂、澤瀉等,因此,其溫壯腎陽,補益精氣作用較方1為強,原書云本方可“強力益氣,補虛損,壯腰腳,安五臟,駐顏色”。其適應病證與方1相似,臨床可酌情選用。 439覆盆子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覆盆子五粒;松各半斤;杞枸子六兩;秦皮四兩;川升麻三兩;苣勝、楮實(水淘去浮者,曝干、微炒)各五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生地黃汁六升,好醋半升,蜜半升,酥七兩,先煎地黃汁等十余沸,入藥末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后溫酒下,如不飲酒,以漿水下,切不得食白青蒿、荏子、蘿卜、蒜等物。 【功用】益陰助陽,補暖下元。 【主治】下元不足。 【按語】這是一首益陰助陽,補暖下元,抗衰防老之方。方中覆盆子等甘酸微溫,能“強陰健陽”(《開寶本草》),固澀精氣,且“強腎無燥熱之偏,固精無凝澀之害”(《本草圖經》),用作君藥。五粒松,應為五鬣松,《西陽雜俎,廣動植之三》曰:松凡言兩粒、五粒,粒當言鬣”(是指海松之一叢五葉者),即海松子,其味甘性溫質潤,亦能益陰助陽,生地、枸杞子、巨勝子(即黑脂麻)、楮實、秦皮以補腎陰,益精血,明耳目,烏須發,共為臣藥。“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素問》云,陰精所奏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綱目》),故又配伍一味升麻,以升發清陽之氣。諸藥配伍,益精血,助陽氣,以充下元。下元充,五臟六腑皆健,而能烏白發,明耳目,防老抗衰。故本方適用于中老年人,陰虧陽弱,下元不足頭暈日昏,健忘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冷,尿頻、遺精或大便干結等。 二十一畫 440麝茸續斷散(《雞峰普濟方》卷七) 【組成】肉蓯蓉、鐘乳粉、鹿茸各三兩;遠志、續斷、天雄、石龍芮、蛇床子各一兩;菟絲子一兩半。 【制劑】上為細末。 【服法】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 【功用】補腎壯陽。 【主治】腎氣虛衰,陽道不振。 【按語】這是一首治療火衰陽痿證的方劑。方中以鹿茸、續斷、蛇床子、肉蓯蓉、菟絲子、鐘乳粉、天雄壯腎陽、益精血、起陽痿為主;輔以遠志安神定志;石龍芮性寒,制約諸藥溫熱之性。 從方名看,本方組成藥物中還應有一味麝香,可借其辛溫芳香走竄之性,暢氣血,興陽氣,引藥透達。原書未載,恐系遺漏。 441麝香鹿茸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鹿茸(火燎去毛,酒浸,炙)七十兩;熟干地黃(凈洗,酒浸,蒸,焙)十斤;附子(炮,去皮臍)一百四十個;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一斤四兩;杜仲(去粗皮,炒去絲)三斤半;五味子二斤;山藥四斤;肉蓯蓉(酒浸一宿)三斤。 【制劑】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一斤丸子,用麝香末一錢為衣。 【服法】每服二十粒,溫酒下,鹽湯亦得,食前服。 【功用】益真氣,補虛憊。 【主治】下焦傷竭,臍腹絞痛,兩脅脹滿,飲食減少,肢節煩疼,手足麻痹,腰腿沉重,行步艱難,目視茫茫,夜夢鬼交,遺泄失精,神情不爽,陽事不舉,小便滑數,氣虛腸鷗,大便自利,虛煩盜汗,津液內燥,并宜服之。 【按語】本方主治證頗多,然其因不外真陽虛衰,精血虧耗,溫煦濡潤失職,封藏固攝無權所致,治當以溫補真陽,益精固攝為法。方中用鹿茸、肉蓯蓉、杜仲、附子、牛膝、熟地等溫壯腎陽,補益精血,強健筋骨;五味子、山藥益腎固攝;又以麝香為衣,取其芳香氣烈,通關透竅,引藥透達。諸藥配伍,溫補、固澀并舉,溫而不燥,服之可使真陽充,精血足,下元固,而諸癥皆除。 二十二畫 442蘹香丸(《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蘹香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桂心、蓬莪術、檳榔各三分;木香一分;羅卜子(微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一兩半。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熟酒下。 【功用】溫腎助陽散寒,行氣降逆止痛。 【主治】腎臟虛冷,氣攻兩脅脹滿,腹內疼痛,四肢不和。 【按語】方中茴香,桂心溫腎助陽,散寒止痛;木香,青皮,檳榔、桃仁、莪術行氣活血以止疼痛,羅卜子(即萊菔子)、厚樸下氣降逆以消脹滿。諸藥相伍,溫腎助陽散寒,行氣降逆止痛,使腎陽充,陰寒散,逆氣平,瘀滯消,而脹滿,疼痛諸癥自除。 本方用于下元虛寒,陰寒內凝所致腹痛,以及虛寒疝痛,蟲積等。 443蘹香子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組成】蘹香子、木香、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心、安息香各一兩;葫蘆巴、青橘皮(湯浸,去白,微炒)各半兩。 【制劑】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不計時候,熱生姜酒下。 【功用】溫補腎陽,散寒行氣。 【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 【按語】本方功用、主治與上方相似,但本方有附子、安息香、葫蘆巴等藥,補腎溫陽散寒能力強,而上方行氣降逆消脹之功勝,臨床可根據具體病癥分別選用。 444蘹香子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組成】蘹香子、桂心、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臍)、補骨脂(微炒)、干姜(炮裂,銼)各一兩。 【制劑】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羊腎二對,切去筋膜,以灑二升,煮令酒盡,爛研,和諸藥末,更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生姜酒下三十丸,晚食前服。 【功用】溫補腎陽,強壯腰膝,散寒止痛。 【主治】下元虛寒,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漸加無力。 【按語】方中茴香、桂心、附子、干姜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巴戟天、補骨脂、羊腎補腎壯陽,強健腰膝。諸練相合,則溫補腎陽,強壯腰膝,散寒止痛。用于腎陽虛弱,腰府失養所致腰膝疼痛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