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實現新突破,在數據要素市場、算力基礎設施及新興技術大規模應用等方面已具備先行優勢,為引領產業升級和釋放經濟活力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核心技術“卡脖子”風險尚待化解,數據安全與合規治理壓力仍存,產業轉型發展不均衡,以及國際數字治理博弈等不確定性因素依舊存在。
“十五五”時期將成為數字經濟從量變到質變、由規模擴張邁向價值深化的關鍵階段,也是我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重塑全球數字競爭優勢的戰略窗口期。 “十五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將面臨諸多發展機遇: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大模型技術將向制造、醫療、金融、教育等垂直領域縱深拓展,賦能深度不斷增強;智能化程度躍升,多模態交互將進一步整合感知、推理與表達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程度;人工智能將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為自動化研發、智能制造、供應鏈優化、精準營銷與預測性維護提供全面支持;算法透明度、數據隱私保護以及公平性問題將獲得更多制度支撐,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穩健發展提供法律與政策保障。
算力基礎設施方面,隨著 AI 大模型、元宇宙及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持續演進,未來幾年對算力需求將呈現指數級增長,催生更多應用場景,算力資源應用將進一步向專用化、融合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建立多層次、廣覆蓋、高效能、綠色化的可持續發展算力生態。
數字消費領域,元宇宙 +AR/VR 技術為重塑人機交互模式、實現沉浸式消費場景提供了契機;大模型驅動下的人工智能應用強化了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定制化消費普及;內容生產社會化,社交屬性在消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數字新興產業將蓬勃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將由通用性技術向垂直行業深度滲透,先進計算技術突破算力架構瓶頸,催生新型生產工具,數字孿生技術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智能機器人技術有望獲得自主創新突破。
數實融合將進一步深化,從企業內部轉向產業生態的協同整合,從要素數字化轉向價值重構,形成新型產業鏈分工與分配機制,由制造業向更多服務領域擴散,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耦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數據要素將從價值確認階段進入價值釋放階段。
然而,“十五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算力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GPU 芯片、先進光刻設備和 EDA 軟件等關鍵領域對外依賴度高,“卡脖子”風險短期內難以消除,影響技術創新自主性和可持續性;國產基礎軟件生態在完整性、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上仍與國際領先產品存在差距,軟硬件協同效應不足;算力供需不匹配、區域分布不平衡問題突出,如何兼顧算力供給與綠色低碳、高效運營的平衡。
在數據安全與合規治理方面,數據的特性使傳統產權制度難以適用,雖有“三權分置”制度創新,但確權方法、價值分配、資產評估等實踐層面仍存難題;全球數據保護及跨境流動法規標準不統一,企業合規成本和風險持續增加;生成式 AI 興起帶來算法公平性、數據溯源、安全防護等新挑戰,傳統邊界防護在高度互聯場景下有效性減弱。
數字消費創新與用戶體驗方面,沉浸式終端普及面臨硬件成本高、內容生態薄弱、交互體驗不佳等障礙,導致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滲透率相對偏低;線上線下、虛實空間的深度連接不足,數據孤島導致用戶體驗割裂;數據透明度不足、隱私保護滯后、算法偏見等問題削弱用戶信任,阻礙新型數字消費模式規模化。
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均衡方面,部分數字企業過度依賴模仿和應用層創新,缺乏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突破動力;傳統企業面臨路徑依賴與結構性阻力,組織架構、業務流程與企業文化難以與數字技術深度耦合;創新資源過度向頭部企業集聚,中小微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及獲取針對性轉型方案方面面臨障礙。
為推動“十五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構建多層次算力生態,突破核心瓶頸,前瞻布局量子計算、光子芯片;產學研協同,持續提升關鍵技術的研發與落地能力;優化算力布局,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建設,協同云、邊、端算力資源;推動綠色低碳,建立能效考核體系,推動新型散熱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在數據中心的廣泛應用。
二是推進 AI 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深化模型應用,實現“AI 大模型 + 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夯實基礎生態,推動關鍵基礎軟件生態自主研發;強化人才制度,完善跨學科 AI 人才培養體系;健全監管體系,在算法透明度、數據隱私保護和算法偏見等方面建立適應新形勢的監管體系。
三是完善數據要素市場與數字治理框架,完善配套法規,推動“三權分置”實踐落地;暢通要素流通,支持數據交易所、數據銀行等平臺發展;強化安全防護,構建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體系;參與全球治理,積極參與全球跨境數據治理規則制定。
四是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傳統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打造行業標桿,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扶持中小微企,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提供多維支持。
五是推動數字貿易發展與國際協調,試點創新模式,建設數字自貿試驗區;構建制度框架,與國際現行規則接軌;貢獻中國方案,倡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技術共建共享和跨境業務協同。
未來五年,我國需強化技術攻關、優化制度市場、深化產業轉型、謀劃國際合作,以把握數字競爭主動權,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政企社協同發力,必將取得新突破,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