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的八月三境:忙?沉?空 Part1 從朋友圈說起 八月的熱氣裹著黏膩的風,總在傍晚時分格外執(zhí)拗,而我那唯一一條關(guān)于八月的朋友圈,就定格在這樣一個傍晚的路邊。 那天培訓結(jié)束,送走專家,我?guī)缀跏前c坐在人行道邊的臺階上。背包被電腦、沒喝完的冷咖啡和一疊培訓簽到表塞得鼓鼓囊囊,肩帶勒得肩膀生疼,每動一下都能聽見紙張摩擦的窸窣聲——那是我的筆記本和文件夾上的文件,字跡密密麻麻,像極了這一周擰成一團的日程。伙伴在培訓伊始時給的飲料,此刻成了救命甜漿,低頭猛吸,完全顧不上路人的目光。 掏出手機想拍張照記錄這狼狽,卻又看見心情大好時做作刻意的自拍——磨皮疊濾鏡,連眼角的倦意都遮得嚴嚴實實。再看看此刻的自己,眼下烏青沒遮沒擋,褲子上還沾著污漬,嘿,反叫我生出點“破罐子破摔”的坦然。手指在屏幕上敲下幾句歪歪扭扭不成體系的話,最后跟著一句“下班嘍”,按下發(fā)送鍵時,晚風剛好吹過,竟覺得那股累到極致的沉重,輕了些。 那一周的忙碌至今想起來還覺得胸口發(fā)緊。作為教研員,組織培訓本就是常規(guī)工作,但這次規(guī)模大,人員又少,工作量大:接送專家、組織簽到、擔任主持任務、維持秩序.....但好在,我們都熬過來了。當學員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這次培訓真的很有收獲”時,所有的疲憊都變成了值得。 Part2 提升啊提升,沉淀啊沉淀 一邊是連軸轉(zhuǎn)的節(jié)奏,一邊是參與課題研究的任務。課題是我一直想深入探索的領(lǐng)域,原本以為能借著課題喘口氣,卻沒想到,這一扎進去,就變成了“沉浸式沉迷”。 初稿完成時,我看著一堆搜集的資料、佐證的文字,突然就懂了“沉迷”的意義。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的“提升”,不只是能力的增長,更是心態(tài)的沉淀,是從“想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轉(zhuǎn)變,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難后,更清楚自己該往哪里走。 Part3放假放松放空 八月的日歷已經(jīng)撕到一半,我下定決心,過了下周,無論如何都要請年假。不是因為矯情,而是在連續(xù)忙碌了多月后,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狀態(tài)在下滑——會走神,會頭疼,會犯低級錯誤,甚至看到電腦屏幕就覺得煩躁。我知道,是時候停下來,給生活留一點空白了。 請假成功,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鬧鐘關(guān)掉。這段時間里,我不做什么“有意義”的事,不去學習新技能,不去讀專業(yè)書籍,只是單純地放松、放空,但我知道就是這樣的“無所事事”,會讓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工作有了新的期待。偶爾的停下不是偷懶,而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是的,當我們把心里的空間騰出來,才能裝下更多的熱愛和力量。 八月的前半部分就這樣過去了,有忙碌到極致的疲憊,有沉浸研究的充實,也期待放空自我的輕松。我在忙碌中學會堅持,在提升中學會沉淀,在放松中學會治愈。而那些經(jīng)歷過的疲憊、收獲的成長、感受到的溫暖,都會變成往后日子里的底氣,支撐著我繼續(xù)勇敢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