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之后,書法界一直認為,王獻之的書法,遠遠不如其父王羲之,實際上,這一說法過于絕對,若論行書,或者筆法的精細感,王獻之的確略遜一籌,但是談及草書,他完勝父親。 ![]() 魏晉時期,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均推崇“尚韻”之風,體現雅士之風骨,故而王羲之的字跡,多用內擫,姿態綽約、俊逸,哪怕是草書,也采用小草,風格婉轉秀麗。 ![]() 王獻之與其不同,雖然繼承父親筆法,卻沒有延用他的風格,融合張芝的“一筆書”,效法其字貫通氣勢,省并點畫,務求簡易,極盡縱逸之象,通過外拓筆法,把靈動小草,過渡至大草,且初步奠定狂草氣象。 ![]() 李嗣真評價:“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且史籍記載,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力,遠遠蓋過王羲之。 ![]() 就像他的“巔峰之作”——《草書九帖》,書法界公認超越王羲之,因唐太宗不喜“小王”,他的傳世法帖稀少,宋太宗命人編撰《淳化閣帖》時,一直難尋作品,恰好王氏后人,獻出家藏珍品。 ![]() 統共9幅作品,不僅編入《淳化閣帖》,還因其精妙,單獨制作《草書九帖》,分別是:《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集聚帖》《鐵石帖》《知鐵石帖》《玄度何來帖》《忽動帖》《委曲帖》 ![]() 卷中并非全是草書,而是結合行書和行草,共有70行,合計500余字,中鋒運筆,通過絞轉、提按、頓折等技法,呈現不同姿態,筆畫之前呼應有序,時而相連,氣脈暢通,全篇迅疾而不亂,質感醇厚,極具動勢和磅礴之美。 ![]() 結合王獻之水平,以及書法地位,不夸張的說,此帖才是大草的源頭法帖,原稿失傳,幸有“宋拓本”傳世,字字清晰,著墨濃潤,細節一覽無余。 盛熙明稱贊此帖:“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大鵬摶風,長鯨噴沫,懸崖墜石,驚電遺光。” ![]() 這幅《王獻之草書九帖》十分罕見,可時常臨摹,學習標準、純正的大草筆法,從源頭掌握,并且卷中的每一幅法帖,皆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教會我們把控章法,學會排篇布局,以及個人創作。 而今,我們對《王獻之九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為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字體十分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